毛主席多次信重此人,晚年他动情感慨:没有人能比毛主席更高明

谈史小书生 2023-09-21 01:25:00

您可以点击关注,并在本文下方留下您宝贵的评论和意见。您的每一份支持都会激励我更加努力地创作出更好的文章,希望您能够给我这个机会,同时也是对我文章的一种认可。

1955年秋,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授衔仪式上,共有十位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被授予开国大将军衔。

其中,排在第三位的是黄克诚大将,在他后面就是陈赓大将。在多数人印象里,黄克诚将军的知名度似乎远不如陈赓。但为何他的排名这么高呢?

黄克诚将军曾圆满完成毛主席交给他的三次重任。晚年,针对外界对于毛主席的一些功过评价,他又始终能够公正、客观地给出一番评价,平息外界的声音。

这些看似简单的任务,却充分展现出了黄克诚将军的智慧和能力。

1927年9月,毛主席在湘赣边界领导发动了秋收起义,这也是他第一次带兵打仗,然而,结果失败了。

起义部队不仅遭受挫败,没有完成既定战略目标,而且还被敌人打得疲惫不堪,伤亡惨重。很快,悲观的情绪在部队中开始蔓延。战士们已经接受了失败,不再努力。

身为党的前委书记,毛主席开始思考如何才能保住这支革命武装?

行军途中,带着脚伤的毛主席,一边撤退,一边展开调查研究。渐渐地,他发现了一个不寻常的现象:

“凡是拥有一定数量党员的连队,士气就高,作战英勇,长官也能得到有效的民主监督。”

毛主席意识到:像旧军队里那样依靠军官一级一级来抓部队是行不通的,要自下而上,依靠党的基层组织。同时确立党对部队的绝对领导。

9月29日至10月3日,毛主席领导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三湾改编”,第一次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此后,党的武装部队开始逐渐建立起了严密完整的党组织体系。

此前,基层的士兵没有接触党组织的机会和权利,这就使得党对士兵的领导作用十分微弱,而毛主席提出的“支部建在连上”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此后,团以下单位也有了党组织和党代表,团一级被叫为政委,营一级被称为教导员,连级党代表则叫指导员。

就这样,一支新型的革命军队正式诞生了。毛主席曾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写过这样一句话:

“红军之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

从毛主席简单直白的一句话中,我们足以窥探到“支部建在连上”的重要性。不过,随着国共两党达成第二次合作,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取消了政委制度。

根据国共第二次合作的相关规定,1937年8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任弼时担任八路军政治部主任,邓小平被任命为副主任,但政治委员却被取消了。

虽然番号改了,军装变了,政委也没了。但这是为了统一战线而作出的暂时的妥协。不过,很多一线的战士们在思想上却有了波动。

有战士抱怨道:“跟国军打了这么多年,没想到,到头来自己却变成了国军。”

没有了政委,短短几天里,部队中便开始滋生出军阀的气息来,阳奉阴违,对中央命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任凭其发展,后果恐怕难以想象。

1937年9月25日,平型关大捷后,时任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的黄克诚前往115师检查政治工作情况。

黄克诚来到115师的驻地五台山后,深入各个基层部队,同战士们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

在这一过程中,黄克诚惊讶地发现:虽然政委制服刚刚取消一个月时间,但部队的风气已经开始发生明显变化。就算是刚打了胜仗,也难以掩盖部队中滋生的军阀习气。

黄克诚当即意识到,这是因为取消政委制度导致的。如果继续下去,八路军恐怕会沾染上更多恶习。

随后,黄克诚紧急赶回八路军总政治部,将相关问题作了详细汇报,并明确提出恢复政委制度。

黄克诚的报告得到了上级高度重视,10月19日,朱德、彭德怀、任弼时致电中央说明情况:

“改编后,政治工作的地位和职权降低,政治工作已开始受到若干损失;而在指挥人员方面,有个别同志因改单一领导不大接受他人意见,多数单一首长感到自己能力不够,致使部队建设也受到某些损失。”

10月22日,毛主席同张闻天复电:

“关于恢复政治委员及政治机关原有制度,我们完全同意,请即速令执行。”

很快,一度被削弱的八路军政治工作得到了加强和提高。

黄克诚通过深入基层部队发现了问题,在发现问题后,他又毫无隐瞒地向上级作了汇报,并眼光独到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可见,在政治工作方面,黄克诚是有“一把刷子”的。

除了在恢复政委制度这件事上展现出了惊人的眼光外,黄克诚还是第一批提出抢占东北的将领。

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上下陷入了空前的欢乐之中。举国沸腾之下,黄克诚却显得十分冷静,因为他已经意识到当前暗流涌动。

1945年9月14日,黄克诚致电中央,提出要拼尽一切力量率先抢占东北。他的这一想法跟中央的决定不谋而合。

日本侵占东北多年,经营出了强大的工业基础,共产党一旦拿下东北,将对之后的行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对解放全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事实已经证明,黄克诚具有深远的战略眼光,人民军队率先解放东北,并在之后凭借东北的优势逐渐扭转了战争形势。

黄克诚军政双全,毛主席对他也更加信任和重用,此后,再有什么重要的任务,也会十分放心地交给他。

1948年11月,平津战役正式打响前,任中共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兼冀察热辽军区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政治委员的黄克诚接到了一纸调令,命令他尽快交接完手头的工作,率部南下,准备担任天津军管会主任兼天津市委书记。

当时,解放军总兵力已经由初期的120多万发展到了300万,而国民党的兵力则从430万下降到了290万。全国军事形势已经发生了肉眼可见的转折,解放军已经扭转了初期的劣势。

在这一背景下,拿下天津只是时间问题。因此,毛主席便开始考虑解放天津后的治理问题。

天津是国内的大城市,想要治理好它,对领导人的要求很高。

既不能太柔,不然压不住城里潜藏的各方势力,但又不能太强硬,不然会影响老百姓生活。当时,党内有大城市管理经验的人不多。毛主席看着一个个名字思来想去,最终目光停留在了黄克诚三个字上。

就这样,天津解放当天,黄克诚便带领部队进城全面接管这座城市。入城后,在黄克诚的领导下,接管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每个人各司其职。

很快,天津便开始恢复生产和建设。毛主席得知黄克诚在天津的作为后,十分高兴,更加信任他。

全国解放前夕,毛主席亲自点将黄克诚主政湖南,他相信已经在天津治理工作中积累了经验的黄克诚也一定能够治理好湖南。

黄克诚果然没有辜负毛主席的信任。此后三年,湖南社会稳定,秩序井然,生产得到极大恢复和发展,同时,剿匪、土改、支援抗美援朝等工作也顺利完成。

1952年,在中央各大机关急缺人手的情况下,黄克诚又一次被毛主席委以重任,进京担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政治委员。

在黄克诚的领导下,全军后勤工作的相关制度很快便建立并开始执行起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黄克诚受到冲击,身心遭受严重摧残。直到1977年才再次复出。

这一时期,外界充斥着关于如何评价毛主席的各种声音。面对这些声音,黄克诚作出了十分公正、客观地评价。

一次,《解放军报》上准备发表一篇黄克诚写的文章,正式刊登发表前,编辑部同志将黄老的文章作了简单的修改。黄老发现,文中的“毛主席”都被改成了“毛泽东同志”。

黄老随即严肃地说道:“改成‘毛泽东同志’,我不习惯,感情上更过不去。还是要用‘毛主席’这个称呼。要是谁说革命年代有人比毛主席更高明、功劳更大,那就只能是对历史开玩笑。”

最后,在黄克诚的坚持下,稿件按照他的建议发表了。此后,在诸多公开场合,黄克诚也始终不断传达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

1986年12月28日,黄克诚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他的逝世是我党我军的重大损失。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0 阅读:89

谈史小书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