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快跑”抢“饭碗”,普通人该怎么办?

俞快看世界 2024-07-16 03:44:21

工作都让新技术取代了,普通人还能干什么、靠什么生活?

最近“萝卜快跑”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横空出世,让大批网约车、出租车司机顿感赖以生存的饭碗摇摇欲坠。与此同时,华为长公主孟女士早在2016年某次演讲中的一席话,再次被人提起并迅速冲上热搜。她在演讲中表示,她建议自己的儿子一定不要选择和机器竞争的职业,当他毕业时人工智能方兴未艾,根本不是它的对手,“未来10年、20年,很多的工作将会被机器承担……择业时要考虑还有什么工作是机器承担不了的。”

说实话,出差在外,短暂的休息时间里,我本想借“萝卜快跑”的趣事来放松心情,却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在机器智能日益强大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我们的下一代又将面对怎样的职业选择?

作为一名母亲,我也经常想象孩子长大成人后的生活。我期望她能够拥有选择的自由,从事她热爱的职业,而不必每天担忧自己的工作是否会被机器取代。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科技进步的双刃剑,既带来了便捷,也催生了竞争。未来10年,20年,机器能承担的工作将会越来越多。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关于职业选择的问题,更是对教育方式、价值观念乃至整个社会运作模式的挑战。

这种压力并非只面向未来,而且,此刻就在真切地影响着我们。随着机器智能的发展应用对行业格局的改变,像司机、客服、交易员等职业,被自动驾驶技术、聊天机器人、AI程序等接管,不仅无可避免,而且仍在加速。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一个AI突然告诉我:“嘿,你的工作我来做吧,我形象好、反应快,还不会出现表达错误。” 那对我将是何等的打击呀?所以,这事啊,我们还是得先想通、再应对。

正如老祖宗所说,天无绝人之路。更多的时候,上帝给关上一扇窗,很可能为我们打开的是一道门。首先,从历史的长河来看,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虽然伴随着一些工作的消失,却也催生了新的职业和产业。蒸汽机的出现取代了大量手工劳动,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但同时也创造了更多新的工作岗位。同样,今天的AI技术,虽然威胁到了某些职业,但同时也在教育、医疗、艺术、管理等领域创造了新的需求。

其次,对于“和机器竞争的职业”,我们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那些工作内容可以被数字化、分割成若干工序、并可通过算法优化的职业,确实很容易被机器学习和取代。然而,机器也有其局限性。创意类工作、复杂的决策和管理、心理咨询、教育等需要深度人际交往和情感投入的职业,目前看来,机器还远远无法COPY。简单地说,AI可以复制我的形象和声音,包括成为搜集、编辑资料的高手,但是它能替代我在内容创作和电商直播中的真情实感、我对世界的观察和独特理解吗?同样,再智能的机器,能替代你品一杯酒和茶的细腻感受,能替代人类生活的点滴体验吗?只要不能,那就说明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还有“机器干不了的活”,还有很多需要我们亲自去做的工作,和仍然可以坚守的独特阵地。

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忘记,是谁创造了机器、又为何创造它们?华为长公主是一位智慧的母亲,我们不妨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她对儿子的告诫:“别去和机器争抢那些冷冰冰的重复劳动,去做对你人生更有意义的工作。”这听上去似乎有点深奥,但说白了就是:“做点有创意的事情,让机器人去洗洗刷刷。”不是吗?机器的崛起并不是为了取代人类,而是解放人类的生产力,释放我们的创造力和智慧。我们更应思考如何让机器成为我们的助手,而非对手。同样,作为母亲,我更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去探索自己的兴趣,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情感智慧,这样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她都能在变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场由“萝卜快跑”引发的饭碗保卫战,其实更像是一记警钟,提醒我们这代人:职业淘汰不是社会的退步,而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必然结果,我们要学会在这个进程中,找到新的定位和新的价值。你说呢?

0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