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散方证
作者/陈建国
四逆散方证是临床当中经常会出现的方证,应用得当则疗效显著。不过,我们领会四逆散证的原始材料,仅为《伤寒论》第 318条: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单依据这条原文,四逆散证的主要症状仅“四逆”一症,结合四逆散的方名看,“四逆”是应用四逆散的重要依据。
临床中我们就会发现,实际上出现“四逆”这个症状的患者,应用四逆散的机会非常有限。类似这样的情况,往往容易令我们将这样的高效良方束之高阁。
但是,我们按照以上的方法(书友会注:为本文之前的书中内容),就会非常清晰地掌握四逆散方证。
首先,我们先认识四逆散的方药组成。四逆散由剂量相等的四味药组成,分别是柴胡、枳实、芍药和甘草。
前文已述,柴胡虽为苦平,却是一味向上、向外升发疏解的药物,推陈致新,机动性强。
其中的枳实苦寒、芍药苦平,两药均属于下法,作用方向为向下。
柴胡与此二药物配合,就会有同时向上、向外、向下疏散的作用。这时再兼以甘草补益调和,就更适用于相对偏虚的证。
四味药相合,就是一张在补益的基础上向周围疏解的方,适用的自然就是人体内的气滞证。也就是说,四逆散这张方,从方药组成看,是向周围疏解气滞的一张方。
其次,我们总结症状的内在联系。原文提示四逆散治疗的症状分别有“四逆、咳、悸、小便不利、腹中痛、泄利下重”,这些症状都是正邪交争的结果。
其中咳、悸是上部症状;
小便不利、泄利下重是下部症状;
腹中痛是中间的症状。
结合以上方药的分析,我们就能够领会,这个病理状态是:有实邪郁滞在体内,人体正气欲解开这个邪气,并且通过向上、向外、向下的方向来疏解。但是由于正气不足、邪气较盛而难以疏解。
正邪交争的状态下,欲向外疏散邪气的正气攻冲于上,就可能出现咳、悸这样的症状。
攻冲于下,则可能出现小便不利、泄利下重的症状。
由于邪气就在体内,腹中痛是与病机联系最密切的症状。
四逆是由于人体调动更多外部的气血达于体内与邪气相争,故四末气血相对平素较少,故出现四逆的症状。
四逆散证治疗的方法,就是应用药物帮助人体的正气向周围疏解气滞,气滞得解,则诸症消失而愈。
举一个实例
2019年,笔者接到一个老家亲人的电话,诉严重头痛、失眠6天,严重时因头痛明显而彻夜难眠。到医院做 CT 检查未发现异常,口服多种止痛西药无效。曾因多年前宿疾反复求医,服中药数年而效差,因此对中医治疗未抱希望。
本次因实在头痛难耐,所以打电话向笔者咨询。了解病史,为6天前生气后出现诸症。
解析此例的病史非常明确,为生气后出现诸症。生气导致气机郁滞,正邪交争对抗这种郁滞的状态,正气的方向为向外疏解,基于邪盛正虚,故正气向外攻冲而郁滞难解,攻冲于上则出现了严重的头痛、失眠。治疗的方法应为使用药物帮助正气向外疏解,如此则郁滞得解,攻冲自平。
基于以上分析,此例在病机上符合四逆散方证,依据病机,脉诊当为左关细弦,由于远程无法脉诊,只能先按照症状分析用药。
予四逆散3剂
原方为北柴胡 20g,枳壳20g,赤芍20g,生甘草20g。三剂,每剂水煮沸 10分钟,分2次服。
后来患者打来电话告知,上方服一次(即半剂)头痛即消失,当夜安眠,以求巩固而三剂尽服。
数日后笔者回老家,诉已无症状,脉诊后果然是左关细弦,并且这样的脉仍旧存在,因此属于症状消失,但病机仍在,并未根除,故再予数剂巩固。
此例因远程无法脉诊,故不得已仅能据症状反应处方,所幸获效。
但即使是复诊诊脉,仍旧方证与脉证一致,如能首诊脉证合参,当然更有把握。
人物介绍:陈建国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医药经典临床分会执行会长,北京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特聘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七临床医学院客座教授、师承导师,副主任医师,胡希恕“三名”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评选的仲景国医门人、聘请的仲景国医导师。
倡导中医回归经典,用阴阳理论指导中医的理法,以升降理论应用中医的方药,对中医的阴阳盛衰病机进行了发掘和应用,创造性地发掘了“仲景阴阳脉法”,创造性地提出了“神农升降药法”,总结了脉证经方学说。临床注重“观其脉证,随证治之”,擅用运用经方治疗各科疑难病症,药简而效彰。
学术专著:《仲景阴阳脉法》、《神农升降药法》、《经方脉证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