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读者》、《意林》十年后发现,我被忽悠了

不书 2024-07-06 20:16:15

(壹)

我大概是在2013年读的高中,那时候学校奉行封闭管理,校内统一食宿。

那时候,满脑子都是数学和天文地理,闲余时间就靠课外读物《读者》和《意林》“续命”。

时至今日,我仍然对这两类课外读物描写的几个故事,印象深刻。

有这么一个故事是说,日本人工作尤其敬业严谨,一次一名日本女学生去酒店兼职做清洁工,虽然打扫的很干净,但是还是让经理给挑出了毛病,理由是她清洁的马桶经理不满意,并且问该女学生“敢不敢喝一口马桶里的水?”

然后,经理为了向女学生展示他的职业素养,当即把马桶里里外外,细致地再清洁了一遍,最后用杯子取了一杯水,一饮而尽!

还有一个是说在日本的地铁站,经常能够看到清洁工蹲在地上,用毛巾哈着气儿,把地板擦得干干净净。

当时看完这些故事,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我能开始忍住一提到日本人不骂娘了。

从此,一个十六七岁的稚嫩脑袋,开始烙上了日本人“敬业”、“严谨”、“一丝不苟”的印象。

(贰)

前几年我第一次去日本,结果发现真相似乎和我当初憧憬的有点不一样。

当时是这么个情况,我特意和朋友一起去体验了一把日本东京地铁的卫生间。

可能是我们去的时间不对,连续几次去都没有看到蹲在地上擦地板的保洁,背着吸尘器的倒是看到两次。

但有一说一,他们的地铁厕所卫生,确实还可以,没有什么异味和明显污垢。

随后,我们又去了几个偏一点远离东京的地方看了下,你别说,卫生果然大打折扣,还没进门就会有一股子不太愉快的味道,地板也会有明显积水和污垢,马桶也是,总之《读者》上写的,言过其实了。

我那时候就得出结论,应该不排除《读者》写的是真实存在的,但是个例并不能代表普遍现象。

以东京这样的国际大都市来说,为了维护国际形象,自然会在卫生这方面下心思,这点不奇怪,就像咱们上海、广州的地铁,卫生也不会太差。

但是远离城市中心的地方,总是会有比较明显的瑕疵的。

同时《读者》说的那种蹲地上擦地板的保洁员,有一说一我们去了4次,在多个站口,只在一个站口看到过一次,其他地方一般都是年龄较大的阿姨负责卫生问题,一般也就是提着扫帚或者拖把、吸尘器这样。

(叁)

还有一件事儿更有意思,我们当时入住了一家十几万日元一晚的酒店,这个档次应该说不算低。

然后,入住前,我们特意找到酒店经理问他“马桶干净不干净啊!”

这个经理还挺上道儿,并且有股子耐心和礼貌,亲自带着我们挨个房间去看。

在我最后点了点头之后,我给日本的朋友使了个眼色,他赶紧问了一句——“既然这么干净,你敢喝一口马桶里的水吗?”

当即,肉眼可见这名专业的酒店经理产生了恐慌,眼睛瞪得老大了,额头皱出两道还是三道抬头纹。

我很担心这样会被对方打出去,赶紧找补——“我们听电视和书上说,你们这类星级酒店的马桶水都是可以喝的,证明你们的卫生没问题这样,不是吗?”

听完我的话,这名经理很快松了一口气,好像悬着的什么东西放下了一样——“我们的卫生,绝对没问题的,马桶也绝对干净您放心!而且我们可以在您每次使用前和使用后,为您清洁一遍,您看可以吗?”

好家伙,只字不提“喝水”这事儿!

我朋友来了一句——“就不能喝一口吗?”

哎,那经理脸上表情再次大变,感觉没喝就已经跟喝了一样,别提多精彩了!

最后,出于礼貌,我们在最后还是跟他讲清楚了事情的原委,并取得了他的谅解。

聊开了之后,这名经理直骂“八嘎!”

还说了一句——“有哪个笨蛋会去喝马桶水啊,除非给我50万日元,不,得100万,500万……总之不可能的!”

其实这个事儿告诉我们,像《读者》《意林》这种,靠打认知差、信息差,贩卖外国鸡汤的方式,已经被证明不灵了。

现在的时代,已经不是十几年几十年前的时代,只能单靠报纸、书籍来了解外面的世界。

现在我们在家,动动手指头,就可以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

现在的我们,已经没有那么好忽悠了,资本或媒体想要靠卖鸡汤、卖信息差来割韭菜,注定输得底儿掉,还可能被骂得头破血流。

一方面,说明我们在进步,这是好事儿。

另一方面,却发现我们被欺骗了好久,越来越少的期刊、杂志值得信任,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总结就一句话吧——普通人如果想认识自己、认识世界,那么对待一切未知的事物,一定要用怀疑的眼光来看问题。

因为在你没有得到真相之前,怀疑会让你产生谨慎,不至于被蒙骗,同时会引导你去找到真实的答案。

0 阅读:36

不书

简介:期刊作家、党史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