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朝帝都:浅析洛阳蕴涵的堪舆文化奥秘

三僚地师曾庆良 2024-05-10 16:21:43

古来利与名,俱在洛阳城。

九陌鼓初起,万车轮已行。

洛阳是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朝代的都城;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最重要的发祥地,是中华礼仪和中华民族的滥觞地;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枢纽城市和古代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是唯一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文化名城的中国城市,与雅典、麦加和耶路撒冷并称为世界四大圣城;是四大古都中建都年代最早、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的古都。

北临邙山,南系洛水,东压江淮,西挟关陇。它有群山环绕,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北通幽燕,南对伊阙。人称“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这种地理优势成就了其帝王之州先决条件。早在西周初年,洛阳就被周公看中,并且以都城的规模进行勘测。

其风水形胜自然绝好,洛阳的龙脉发自中岳嵩山,经过石峡而北,变作冈龙,入首后分一枝结北邙山托于后。这里不仅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还有着深厚的历史堪舆文化底蕴。

地理环境与龙脉:

洛阳位于昆仑山与秦岭之间,这两座山脉共同构成了中国的中央山脉,形似一条巨龙。洛阳依附的伏牛山被视为龙尾,而龙尾低垂之处正是中原大地的起始处,东临平原和大海,象征着巨龙深情回顾千里沃野。

洛阳西依巨龙,面朝大海,符合风水四象:背依绵延群山,面对开阔平原,有依托,有出口,有山有水,有土有地,有肥沃的土地。起源于昆仑山的龙脉延伸至八百里秦岭而形成了少祖山,延伸到黄河与洛河环抱的一个盆地,形成了聚国家王气的“国宝穴”,这个国宝穴便是洛阳。

据考证,洛阳地处天下之中,故称中土或者土中,逐鹿中原成为历代枭雄之梦想,得中原者得天下,就是这个道理。

围合与盆地:

风水两大要素就是“围合”和“盆地”,这是两个衡量风水好坏的标准。“围合”就是指山之合围,“盆地”就是指中央平地。风水的理想模型,就是由山水围合起来形成盆地。这叫“易守难攻,又有出口”。

洛阳四面环山,形成天然的围合局面:西南部是莽莽苍苍的秦岭,延伸到洛阳境内后,连接伏牛山和熊耳山以及外方山,从西和南两面解开胸襟,把洛阳揽到怀中,既挡住了西北的尘沙,又提供了丰富的矿产和森林资源;秦岭的另一条支脉崤山向东延伸时,地表覆盖着厚厚的黄土,慷慨地把土壤送到洛阳城边,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肥沃的耕地。

洛阳水系环绕,也形成围合水网:洛阳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东南次低,其间大小河流呈扇形均匀辐射,像撒开的水网,形成多个河汭地貌,土地肥沃,水源多多,适合人类居住,极易形成盆地,如洛宁盆地、宜阳盆地等,每个盆地内土肥水美,是风水宝地。

北邙山:

洛阳的北邙山,自古就被称为“万茔之山”。邙山属崤山余脉,地势开阔,土层深厚,自东周到明清,下葬着历代的王侯将相、达官贵人、名流显要,是中国最大的陵墓群遗址,从风水的角度看,邙山山脉高出黄河水面约150米,位于黄河与洛水交汇处,而“水口”是墓冢的上佳之选,渗水率低,土壤密实,最适于建造墓穴,这充分验证了“生在苏杭,死葬北邙”千年佳句。

邙山仰观云蒸霞蔚,俯瞰洛伊东流,枕大河,朝少室,挟太行,跨函谷,藏炎黄帝风,纳文明古韵的宝地;邙山风水之所以好,还主要好在老子当年结炉炼丹之地——翠云峰。道家把这翠云峰称作“金台玉局”。有位研究风水的台湾学者曾这么说过:假如邙山是一座好陵墓的话,那么龙脉之上的清宫便是这座陵墓的“镇山”。洛阳这个宝穴聚王气,上清宫“镇山”镇王气,从而是洛阳承载中国历史上 “十三朝古都”的美誉。

风水原则与应用:

洛阳的公墓风水讲究有山有水,靠山雄厚,土地平整开阔,周围种植树木以增加生气。推荐的白马寺附近、古墓博物馆附近、龙门山附近以及孟津北邙区域的公墓均为风水上乘之选。

风水的阴阳五行,古都洛阳位于天下之中宁静而深厚,厚积薄发,居上而下,不高不低,三面环山,坐靠北邙,黄河,洛水,伊河三水环绕,易守难攻,非常典型的人文居住之地。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