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VS曹爽,背后实际是两种政治格局的博弈,说出来你别不信

读书悟道君 2023-12-21 14:32:53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一举夺取了曹魏政权,大将军曹爽及其党羽以谋反罪被屠灭三族。

司马懿和曹爽同为魏明帝曹叡的托孤大臣,但为何曹爽轻而易举就被拿下了?

如果按照史料的解释,无非说他专擅朝政,多树亲党,侵吞财产,出兵虚耗等,像这样的人早已引起朝臣不满,所以,曹爽被拿下实属正常。

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曹爽下台实际早在曹丕上台时便已注定,因为曹丕在位时改变了曹操的执政理念。

01 曹操对士大夫矛盾的态度

曹操出身于宦官家庭,这对他的政治命运十分不利,与那些世家大族子弟相比,可谓“赘阉遗丑”,入不了正统上流阶层们的法眼。

这样的出身背景也就注定了曹操的执政理念,他既要拉拢世家大族,同时又要培育自己的政治力量,两者相互制衡,他的位子才能坐得稳。

所以在他创业初期,比较注重与世家大族的关系维护,因为这些世家子弟多为名士,声望高,又结交或依附豪族,振臂一呼,地方豪强和民众就会纷纷归附,这是他的声望远不及的。

在公元204年之前,曹操并没有对名士下狠手。但随着他控制了朝廷政权 ,一统北方之后,对名士的态度就发生了变化,转变为以利用和压制为主。

比如在消灭袁绍,占据冀州后,一面招募崔琰等名士为幕僚,一面又下令破朋党、齐风俗,就是不让你们私下拉帮结派,互相攻击,对于那些不听话或政见不合的名士,曹操也不再手软了,比如许攸、孔融、周不疑、荀彧、崔琰和杨修等人,先后被杀。

尽管有所打压,但仍旧不可否认,这些世家名士仍是曹操执政所依赖的力量,为了尽可能的消解他们的势力,曹操在人事上提出“唯才是举”的理念,主张“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从而改善汉代尚名背实、朋党结交的选举之弊。

在治国思想上,他以刑名法术之学取代保守、实用性不强的儒家经学,“揽申商之法术,改韩白之奇策”。

在军事上,他的大权收得更紧,重用曹氏和夏侯氏亲族为统兵大将,比如曹魏八虎骑:曹仁、曹洪、曹纯、夏侯惇、夏侯渊、曹真、曹休、夏侯尚。

所以,在曹操时代,世家大族被制衡,没有造反的资本,但是到了曹丕执政时期,这些名流世族却被过度重用。

02 曹丕的执政理念

曹操死后,曹丕即位,他很快修正了曹操时代的政治路线,将世家大族再度抬上桌面,为什么呢?

问一个问题,曹丕与曹操相比如何?有什么优势吗?如果论文学成就,父子俩不相上下,曹丕还著有《典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系统性的文学批评专作,比父亲还出息了。

但论执政基础,曹丕怎能和曹操相比呢?没有什么军功,其军事才能和孙权比也差一些。

所以,曹丕要想坐稳大位,就只能依赖世家大族,没得选。

在曹丕时代,曹魏的人才选拔实行九品中正制,这项人才制度与察举制本质区别不大,世家大族都是优选,但区别也是有的。

比如察举制需要考试,侧重品德和才能,九品中正制则由中正官拣选人员,更侧重家世和才能。

这样一来,家世这一条成为出仕的重要因素,人才大权也到了儒家经学世族出身的中正官手里,这就等于曹丕将官员任命权递交到了世家大族手里。

更为严重的是,曹丕为了排挤政敌,不再重用近亲宗室,而大量启用远亲宗室。

比如,曹植就受到了曹丕的持续打击,曹仁、曹休、曹真等曹操的从弟、族子,反而得到了重用。

由此,我们也发现,在曹操时代为制衡世家大族大权独揽,曹操重刑名法术、重视人才品德与才能并举,重用曹氏与夏侯氏的近亲政治格局,被曹丕重用儒学世家大族和远支宗室所取代。

所以,曹丕死后,在四大辅政大臣之中,曹真、曹休、陈群和司马懿,前两位是曹氏远支宗室,后两位是世家大族大臣,这样的格局对继位的魏明帝曹叡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03 曹叡时代的曹魏政局

在曹叡时代,四位辅政大臣并没有对他的执政造成大的影响,为什么?

魏国著名的战略家对他有这样的评价:“秦始皇、汉孝武之俦,才具微不及耳。”,意思是说,他和秦皇汉武同属一类人,只是在才干上不及两位帝王。

这个评价也是名副其实的,他在位期间,诸葛亮五次北伐,孙权常来犯,他让曹休和满宠抵御东吴,曹真和司马懿抵御蜀汉,指挥调度都很得当。

话说四位辅政大臣,有三位大部分时间都在前线,朝堂之上也就只剩陈群一人,他和陈群比,谁说了算,这还用问吗?

曹叡在位没有出现世家大族专权的情况,但并不代表曹叡政权没有问题,问题很快就来了。

随着曹仁、曹休、曹真和曹洪,这些可独挡一面大将的相继离世,曹氏的远支宗室并没有有实力的后继人才接续。

然而更可怕的是,曹叡34岁英年早逝,把江山留给了一个年仅8岁的曹芳。

少年天子继位,权臣专权,这几乎是注定的。

所以曹芳的命运取决于权臣是否忠诚,比如前有霍光,尽管擅权,但他对汉室江山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

曹叡也给曹芳留了两位辅助大臣,一位是远支宗室的大将军曹爽,另一位便是世家大族代表人物,历经三朝的元老司马懿。

我们把曹爽和司马懿的个人简历拉出来对比一下,就会发现问题了,司马懿是个老油条了,从政坛到军事,他走过的路比曹爽吃过的饭还多,可以说,甩曹爽几十条街了。

也就是说,这两位辅助大臣,从资历到势力,那是完全不对等的。

对于这个问题,曹爽当然知道,所以,他很着急,他急什么呢?

04 曹爽的急于求成

曹爽是大司马曹真的长子,从小和曹叡的关系也不错,所以,他的上位完全是凭借家族关系的。

在三国乱世,家族背景固然重要,但如果个人无才无德无功,也一样白搭,袁术就是代表。

那什么最重要呢?就是领兵作战的能力,曹操就是这样崛起的,也就是战功最重要,最能代表一个人的威望。

但偏偏曹爽没有战功,那他如何制造自己影响力呢?两种途径,其一铲除异己;其二就是去建立战功。

这两件事曹爽都去做了,但都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在开篇时说了,他多树亲党,比如他削去司马懿的军权,让自己的兄弟们把控京师禁军,让自己表弟负责选拔军队武官,并统领诸将。

再如,他还任用了一批毫无声望的闲人,比如像南阳的何晏、邓飏、李胜、沛国丁谧等,都被他招为心腹,并担任朝中要职。

更嚣张的是,在政事上,一开始他还去问下司马懿,后来干脆问也不问了,由此史料说他擅政。

曹爽任用新型力量也做了一些成绩,但大都建立在损害世家大族利益的基础上,这些人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和身家性命,自然会跑到对他们有利的阵营中,也就是司马氏的麾下。

所以,曹爽的敌对势力远比他想象的要多,可见,他这样大张旗鼓的打击异己,反倒让司马懿得了渔翁之利。

后来,他还发起了攻伐蜀汉的战争,但因后勤供给不足,败退而归,看来军功这条路也行不通了。

由此,也就出现了史料中曹爽的形象,“大将军爽用何晏、邓飏、丁谧之谋,迁太后於永宁宫,专擅朝政,多树亲党,屡改制度。太傅懿不能禁,与爽有隙。”

但至此,我们也对曹爽有了不一样的认识,也理解他所做的一切,其实是为了曹魏政权,只不过此时的努力,只能付诸东流了,曹氏与世家大族的较量已经失衡了。

那么曹爽在忙活的时候,司马懿在干嘛呢?他在养精蓄锐,你不是不让我过问政事吗?那就不问,但各路消息还是会源源不断传到我这里来,就像清朝的袁世凯在家修养一样。

混迹朝堂二十年,领兵征战十五年,司马氏的门生故吏早已遍布政坛,人心所向,不是一朝一夕就会改变的。

比如曹爽攻蜀的先锋郭淮,此人是司马懿的亲信大将;还有司马昭也参与了伐蜀,而且还是夏侯玄的副将。

司马懿和诸葛亮互伐多年,后勤粮草从来没有出问题,怎么到了曹爽出征,后勤粮草就出问题了呢?这里面有没有猫腻,答案也是显而易见的。

曹爽和司马懿,两人心里都明白,他们之间终究会有一场你死我活的争斗。所以,当司马懿隐退不问政事时,曹爽也不信,他派荆州刺史李胜曾前去一探虚实。

李胜反馈回的信息是,司马懿中风了,口眼歪斜,吃饭都困难,看上去像真的,于是,曹爽也信了。

而在暗中,司马氏也早在为最后的战斗作准备,司马懿长子司马师担任中护军,提拔了大量忠于司马氏的军官,而且还养了三千死士。

公元249年正月,司马懿的机会来了,曹芳及曹爽所有亲信都出城去祭祖了,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政变,将曹爽一锅端了。

都说司马懿生性多疑,这次人家干脆利落得很。

司马氏赢了,但当一家独大,没有制衡的力量时,其影响力不止对西晋,对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接着便是一段惨痛的历史。

那么这样的格局如何改变呢?我们要感谢隋文帝推出的科举制,这是一项伟大的人才制度,它给了寒门入仕的机会,更改变了政坛的格局。

话再说回来,那么曹魏就没有人意识到问题所在吗?有,曹植是一位,他曾两度上书曹叡,一次提出让自己去辅佐朝政,另一次建议分封藩国,这都有助于曹魏政权的稳定。

但谁都能提议,就是曹植你不能提呀,你是谁?你是曾经抢权的死对头,谁会信你呢?

曹叡的老师高堂隆也曾建议曹叡:“宜防鹰扬之臣於萧墙之内,可选诸王,使君国典兵,往往棋跱,镇抚皇畿,翼亮帝室。”,同样是建议曹叡重用近亲宗室,分封藩国。

但可能曹叡过于自信,总之也不了了之。

其实像这样的历史套路,早在春秋时代就出现了,三家分晋就是前车之鉴。

那么,你觉得对曹爽的评价公平吗?

1 阅读:155

读书悟道君

简介:分享高质量历史阅读,市井江湖小说 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