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三百年都收不回燕云十六州,朱元璋一年搞定?时势不同是根本

读书悟道君 2023-07-09 17:56:08

史学家们都说宋朝先天不足,理由就是缺少天然的屏障,这道屏障就是燕云十六州。

对于宋朝来说,燕云十六州是重要的战略缓冲地带,事关一代江山的安危,但从北宋(960年—1127年)开始到南宋(1127年—1279年)结束,这道屏障始终被北方游牧政权占据,前后长达三百多年。

但诡异的是,到明朝时,朱元璋仅用一年时间便将其收复。两者一比,差距如此之大,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又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悬殊呢?

我们先从燕云十六州是如何失去的说起。

割地求荣

燕云十六州,也称幽云十六州,燕指的是北京,云指的是大同,这一区域就是今天的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北部的十六个州。

从地图上很明显可以看出,此处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对于中原王朝来说,这是一道天然屏障,而对于得到它的北方民族来说,占据它就等于扼住了河北平原的咽喉,中原无险可守,随时都可以袭扰中原地区,所以,你说宋朝能安心吗?

燕云十六州的失去与一段历史和一个人有关,这段历史就是唐朝灭亡后的五代十国,而这个人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儿皇帝”石敬塘。

唐亡后,中国历史经历了一段混乱的时代,这段时期长达七十多年(907年-979年)),在此期间,北方中原地区先后建立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南方地区也先后建立过数十个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南汉、荆南(南平)、北汉,十个割据政权被史学家统称为“十国” 。

就在五代十国伊始,北方有一个游牧民族也悄然兴起,这个民族就是契丹族。它们原为回纥所统治,后逐渐强大,至唐末时出现了一位有智慧的首领,他就是耶律阿保机。

游牧民族向来以掠夺著称,不打招呼,拿了就走,阿保机也是这么干的。但是他的智慧之处就在于,自打见识了了中原发达的经济与文化之后,自己开始向汉人取经,逐渐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及文化。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国号契丹,此后他开始发展内部的同时,也在不断向外扩张,比如端掉了号称“海东盛国”的渤海国,当然最实惠又具有战略意义的就是,他的儿子耶律德光从汉人手里接管了中原的肥沃之地“燕云十六州”。

907年,朱全忠篡唐,建立后梁;908年李克用去世,其子李存勖接管晋王位,并于923年灭了后梁,称帝,建立了后唐。

石敬塘为后唐大将,当时掌所致着河东军政大权,由于受到李氏皇族的猜忌,为了自保,他联合契丹向后唐发起了挑战,并答应事成之后将“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人。

这么大的诱惑,契丹人当然愿意了,于是,在契丹人的帮助下,石敬塘果然灭了后唐,建立起了后晋,并尊称辽国皇帝为“父皇帝”,而自己则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儿皇帝”。

燕云十六州就这样被石敬塘割给了契丹族。这一割就是四百多年(从938年至1368年),直到明朝朱元璋派明将徐达、常遇春北伐才收复此地。

两宋为何难以收回“燕云十六州”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就想着要把这块宝地拿回来了,但是哪有那么容易,习惯了中原生活的契丹权贵们,幽州为南京,皇都为上京,没事巴不得一直住在南京。

再说幽云十六州农耕发达,对契丹经济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想拿回就得来战。

但契丹当时的战力并不差,尤其是骑兵,实力雄厚,宋太祖初建国也不敢贸然行动,再说他忙着统一全国,精力也有限。

于是,他打算努力存钱,然后用钱把契丹人砸晕,轻松收回燕云十六州。但钱还没存够,赵匡胤就去世了。

宋太祖赵匡胤死后,继位的宋太宗也站起来真刀真枪的去打了,而且还战了两次,不仅没什么成果,还在高粱河一役中了辽人的箭,多年后还因此而去世。

赵光义为什么会惨败?当时辽国的国力并不弱,第二次北伐时,还遇上了辽圣宗时代,背后执政的正是鼎鼎有名的萧太后,还有一个追随她的著名汉将韩德让。所以说,时机不好是一方面,宋军弱指挥不力是另一方面。

赵光义死后,其子赵恒继位,是为宋真宗。后来的事儿,大家也都知道了,公元1004年十月,辽国二十万大军杀入宋朝腹地,打乱了宋朝的防线部署,并借着骑兵的速度,一直绕到了宋朝的国都汴梁。

此后,在寇准等主战派的力劝下,宋真宗亲征。但在宋军形势大好的情况下,萧太后提出要和平谈判,本来怯战的宋真宗,一听说要和解,立马就答应了。

于是,就在1005年1月,双方订立了澶渊之盟,此后宋辽两国百年间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事,两国还在边境互通有无。

按理来说,这不是好事吗?为何后世却说是屈辱呢?

其一,这个盟约是在宋军形势占优的情况下签订的,这是不符合常规的,我占上风为什么要接受你递过来的和平呢?

其二,盟约内容对宋朝并没有好处,反而是辽国得到了大大的好处,比如每年要向辽国送钱送布,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你说这叫什么事儿?

百年之后,宋朝的形势更加不好了,辽国没落了,但宋朝也无力北伐了,因为女真人建立的金国也崛起了,而且来势汹汹,北宋哪还有精力抢地盘,自己的地盘都没保住。

到了南宋就更不可能收回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句诗虽然是唐朝诗人写的,但其情形与南宋亡国之士们的状况差不多。

南宋的主要敌人就是金国,精力都用来对付金国了,再无可能收复燕云十六州。

从上所述,我们发现,宋朝也不是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机会,机会有过,但是没准备好,被浪费了。

如果一定要找个深刻的原因,个人认为,宋朝的军事实力还是差了,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一举清理得太彻底,导致宋朝确立了以文治武的军事政策,因此拉低了宋朝的军事实力。

因此,不论北宋还是南宋,都难以强硬收复失地。

为何朱元璋一年就收回了?

俗话说,螳螂捕蝉,麻雀在后,就在金国对南宋穷追猛打时,北方的蒙古势力迅速崛起,在成吉思汗的攻灭战下,蒙古建立起自己的政权,并对西夏、西辽、金朝等政权开启了征伐活动。

1213年,燕云十六州经历了易手,到了蒙古帝国手中。之后铁木真横扫河北,并于1215年,攻克金中都,改名为燕京,1234年,蒙古灭了金朝,占据了金国旧有的地盘。

1276年,元朝灭了南宋;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元朝的统治不过百年,但皇帝却有十多位,可想而知,元朝内部的政权更迭频繁,皇位继承紊乱,而且对汉人及汉文化都很排斥。

元朝后期,政治腐败,又出现了权臣干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元末农民起义一触即发。

汉人就开始起义,前有红巾军,后有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等人就出来捣乱了。这些起义军在南方折腾,北方元大都的贵族们也为权力发生了内讧。

所以,在当时的形势是这样的,起义军之间为抢地盘互相争战,同时还要防备元军来袭;而元庭一边搞内讧,一边还要消灭农民军。

朱元璋建立了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但在长江上游有陈友谅,下游有张士诚,东南邻方国珍,南邻陈友定。

在这些义军中,陈友谅最强,张士诚次之,其他几位能保住地盘就不错了。谁能在群雄中胜出,就要看谁能把握住时机了,我们知道最后是朱元璋赢了。

他率先攻灭了陈友谅,这个时间点正好元廷的两大军阀,割据河南、山西南部的王保保,与割据河北、山西北部的孛罗帖木儿,两人互撕,无暇顾及义军,所以起义军敢放心决战于鄱阳湖。

吞灭了陈友谅之后,朱元璋一举成为义军最强实力派,剩下的小虾米自然不在话下,但朱元璋还得观察元军是个什么情况?

两大军阀撕完,孛罗帖木儿被杀,王保保胜出,但保保也不听话,继续走内讧路线,一家独大,又与元顺帝闹起了矛盾,还是无暇顾及义军。

于是朱元璋又灭了张士诚,张士诚被消灭,长江中下游地区尽归朱元璋所有,半壁江山到手。

这下元顺帝急眼了,但王保保仍然不急,他就是不去打义军。元顺帝无奈,一气之下撤了王保保所有职务,但保保手握军政大权,本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原则,自己当起了“土皇帝”。

这时,朱元璋又看到了时机,1367年十月,徐达、常遇春北伐,寻求主动与元军决战;1368年,朱元璋在称帝的同时,还兵分三路对浙东地区的方国珍,福建的陈友定,以及两广地区的元军进行了清剿。

但即便在朱元璋南征北伐之际,王保保与元顺帝的关系仍未缓和。1368年四月,明军攻陷了山东、河南,并拿下无人把守的潼关。

接着徐达、常遇春北渡黄河,于1368年闰七月打到天津,至八月便收复了燕云地区。

这样一来,离开中原怀抱四百多年的燕云地区终于回来了。

从明朝收复失地的过程,也可看出,明朝军事实力强大,正处于上升期,而元朝则是处于没落期,再加上内讧,这样就给了明朝太多的机会,所以,明朝收复燕云地区就显得没那么困难了。

综上所述,两宋三百年难以收复燕云十六州,主要问题在于军事实力不强,决策者难以把握时机,能力有限;而明朝能顺利收复失地,一是形势好,二是朱元璋的军事实力强悍,三是对手在走下坡路。

0 阅读:72

读书悟道君

简介:分享高质量历史阅读,市井江湖小说 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