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小伙刘邦娶非洲媳妇,结婚6年媳妇跑了,混血女儿由爷爷照顾

来科点谱 2024-10-07 14:41:30

安徽小伙刘邦娶非洲媳妇,结婚6年媳妇跑了

1985年,刘邦出生在安徽,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村家庭。

家里条件一般,兄弟姐妹不少,他又是最小的,虽然爸妈疼爱,但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从小就体会到了生活的艰难。

他父亲为啥给他取名叫刘邦?村里人都议论纷纷。

有人说,他爹大概是希望儿子也能出人头地,也有人调侃,他爹是项羽的粉丝,故意给儿子取这名。

上学的时候,刘邦的成绩不咋地,用现在的话说,妥妥的“学渣”。

初中毕业就辍学了,他爸妈也没拦着,毕竟家里也供不起,刘邦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搬砖、进厂,各种活都干过。

对刘邦打击最大的,是他母亲的病逝,当时,他哥哥姐姐都结婚了,家里的经济负担本就重。母亲突然病倒,为了治病,家里砸锅卖铁,借遍了亲戚朋友,最后还是人财两空。

母亲的离世,让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也让刘邦和父亲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经济上的困境和情感上的打击,让刘邦体会到了生活的残酷。

刘邦28岁时还没有成家,在农村,这个年纪还没结婚,会被村里人笑话,说他“注孤生”、“要打光棍”。

刘邦自己也明白,没钱没势,哪个姑娘愿意跟着他吃苦?他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对未来充满了迷茫。

他知道,如果继续这样下去,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就在这时,一个老乡给他指了条“明路”——去非洲打工,虽然非洲条件艰苦,但工资高啊!

刘邦心动了,他觉得,这是个改变命运的机会,与其在老家被人嘲笑,不如出去闯一闯。

过完2013年的春节,刘邦就跟着老乡飞去了坦桑尼亚,一个位于东非的国家。

他在一家中国人开的鞋厂打工,每个月能赚上万元,虽然钱比在国内多,但环境也差多了。

治安混乱,基础设施落后,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除了几个中国来的工友。

遇到爱情

在鞋厂里,刘邦认识了一些国内来的同事,他们经常在一起聊天,分享彼此的经历和感受,也吐槽着异国他乡的种种不便。

有同事跟他聊起了坦桑尼亚的风土人情,其中就包括他们的婚姻文化——一夫多妻制。

同事说,坦桑尼亚的女人温柔善良,很适合做妻子,刘邦听着,心里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波澜。

每天在厂里,刘邦都能看到许多坦桑尼亚女工,她们皮肤黝黑,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说着他听不懂的语言。

一开始,刘邦只是把她们当作普通的同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发现,这些女工除了肤色与国内的女性不同外,其他的并没有什么两样。

她们同样勤劳、善良,脸上也总是挂着友好的笑容,刘邦开始对她们有了不同的看法。

为了打破语言的隔阂,也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刘邦决定学习斯瓦希里语,他找到了一位名叫丽莎的坦桑尼亚女孩,希望她能教自己。

丽莎18岁,在同一家鞋厂工作,她来自一个大家庭,父亲有多个妻子,兄弟姐妹众多,从小生活的环境,让她养成了吃苦耐劳的性格。

刘邦教她中文,她教刘邦斯瓦希里语,一来二去,两人逐渐熟悉起来。

在互相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刘邦和丽莎之间渐渐产生了微妙的情愫,刘邦欣赏丽莎的坚强和乐观,丽莎则被刘邦的真诚和努力所打动。

他们开始在工作之余一起吃饭、散步,分享彼此的生活和梦想。

语言的障碍不再是阻碍,他们用眼神、表情和简单的词汇,传达着彼此的心意,一段跨国恋情,就这样在异国他乡悄然萌芽。

当刘邦和丽莎的关系逐渐明朗化之后,丽莎的父亲表达了强烈的反对,他担心女儿远嫁异国他乡会受苦,也舍不得女儿离开自己,他知道中国很远,一旦女儿去了那里,可能就很难再回来了。

在坦桑尼亚,女儿就在身边,随时可以见面,他无法想象女儿去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会面临怎样的挑战。

面对未来岳父的担忧,刘邦并没有退缩,他知道自己需要做出一些努力,来证明自己对丽莎的真心。

他郑重地向丽莎的父亲承诺,自己会一辈子对丽莎好,不会让她受委屈,他还表示,自己会一直在坦桑尼亚工作,不会带丽莎离开家乡。

为了让丽莎的父亲放心,刘邦经常去看望他,帮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修理房屋、搬运重物等等。

渐渐地,丽莎的父亲感受到了刘邦的真诚,也看到了女儿脸上的幸福,最终同意了他们的婚事。

婚礼按照当地的习俗举行,刘邦支付了5万元的彩礼,还给丽莎买了一辆摩托车作为礼物。

由于丽莎的父亲身体不好,无法参加婚礼,刘邦的老板代为出席,见证了这对跨国恋人的结合。

婚礼现场热闹非凡,充满了欢声笑语,虽然语言不通,但刘邦能感受到来自丽莎家人和朋友的祝福,他紧紧握着丽莎的手,心中充满了幸福和责任。

婚后半年,丽莎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取名刘皖非,“皖”代表安徽,刘邦的家乡;“非”代表非洲,丽莎的家乡。

这个名字,寄托了他们对这段跨国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小皖非出生后身体一直不太好,经常生病,当地的医疗条件有限,刘邦担心女儿是因为水土不服,于是萌生了带妻女回中国生活的想法。

刘邦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丽莎,丽莎对中国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也希望能给女儿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

她听说中国的医疗条件比坦桑尼亚好很多,也相信在中国,女儿能得到更好的照顾。

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回到刘邦在安徽的老家。

回到中国后,丽莎很快就融入了新的生活,她会用简单的中文和邻居们打招呼,也会跟着婆婆学习做家务、做中国菜。

虽然偶尔还是会想念家乡的亲人和朋友,但她更珍惜现在的生活。

由于丽莎是非洲人,长相与当地村民迥异,引起了不少村民的好奇,他们经常会来刘邦家看望丽莎,这让丽莎感到有些不自在。

为了让女儿能够在中国接受教育,刘邦开始着手办理女儿的中国户口。他知道,有了户口,女儿才能和其他孩子一样,正常地上学读书。

办理户口的过程并不顺利,需要准备各种各样的材料,还要跑很多部门,刘邦不厌其烦地奔波着,因为他知道,这是为了女儿的未来。

陪伴妻女一段时间后,为了给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刘邦不得不再次踏上异国打工之路。

结婚6年媳妇跑了

最初,视频通话是他们维系感情的纽带,屏幕两端,他们分享着彼此的生活点滴,倾诉着思念和爱意。

那时候,距离似乎并不是问题,科技的便利让他们感觉近在咫尺,可是,时间是把双刃剑,它连接着两颗心,也慢慢地拉开了他们之间的距离。

感情的裂痕悄无声息地蔓延开来,丽萨努力适应着中国的生活,学会了使用筷子,习惯了中国菜的味道。

但她依然会想家,想念非洲的阳光,想念熟悉的语言和文化,刘邦在非洲的工地,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繁重的工作,孤独和寂寞啃噬着他的内心。

视频通话的频率越来越低,两人之间的话题也越来越少,曾经的甜蜜渐渐被沉默取代。

2019年,有记者采访了丽萨,镜头前的她,说着自己已经适应了中国的生活,但眼神中却流露出一丝难以掩饰的忧郁。

或许,那时候她就已经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思考这段跨国婚姻的走向。

六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对于丽萨来说,这六年是她人生中一段特殊的经历。

她远嫁中国,经历了文化冲击,语言障碍,生活习惯的差异,她努力融入这个陌生的环境,也曾感受过幸福和快乐。

但最终,她还是选择了离开,她以回非洲探亲为由,离开了中国,离开了丈夫和女儿,从此杳无音信。

刘皖非,就这样成了单亲家庭的孩子,她有着黑黑的皮肤,大大的眼睛,笑起来天真烂漫。

志愿者和网络博主给她过生日的视频里,她看起来和其他孩子一样快乐无忧。

刘邦的父亲,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承担起了照顾刘皖非的重担。

他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如从前,但他依然尽心尽力地照顾着这个中非混血的小孙女。他带着她上学放学,给她做饭洗衣,陪伴她成长。

丽萨的离开,对刘邦和刘皖非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参考信源

宿松新闻网——古村的外国媳妇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