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打6份工攒20万留学:那些独立又懂事的孩子,父母做了什么?

蓝橡树育儿 2024-04-10 00:33:20

老师可以教孩子考出好成绩,但只有父母能培养孩子的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

作者:芒来小姐,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级婚姻家庭咨询师,公众号:“芒来小姐”(ID:ydsakyml)。

“我从大二开始,不间断兼职实习凑学费。”“我担心假如用父母的钱去留学,未来他们会说‘是我供你出国读书’。”“澳洲学费70万,我无法承受,可能会放弃录取。”

这番话,来自采访节目《凌晨零点零零后》中一名叫黄诗雨的女孩。

当时,黄诗雨即将大学毕业。她想出国留学,但因为留学费用不菲,为了攒钱,她不得不在大学期间拼命打工。

最多的时候,黄诗雨同时做6份兼职,时常忙到深夜。

整整四年不间断打工,她总算在毕业前夕凑齐了20万!虽然不多,但足够她开启海外留学生活了。

黄诗雨说,虽然父母其实很支持她的留学计划,也愿意为此买单。但她却坚持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为自己的「欲望」买单。

我和一位留学行业的朋友谈到黄诗雨,他告诉我:这样独立的女孩很罕见,中国留学生普遍需要很多照顾,经济上依靠父母。

小到饭怎么煮、被子怎么叠,大到学费生活费,亲子之间远隔重洋,精神依然紧密连接。

就像之前有个广告,留学生半夜打电话给父母,就为了做一份番茄炒蛋。很多人看到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而我却看到了留学生缺乏生活能力。

孩子不独立,父母很头疼。

孩子的独立性到底要怎么培养?今天,我们就从心理学的角度谈一谈,如何培养出有生活自理能力,性格独立的孩子。

孩子不独立,

因为父母太有钱?

美国俄亥俄大学某名学生,发布过一系列中国留学生的生活照。

照片中的女孩宅在宿舍里,整天打麻将,还把烟雾报警器用塑料袋罩起来,在房间里抽烟。

这些女孩妆容精致,显然生活优渥。她们不需要打工赚钱攒留学学费,但显然海外的自由生活,已经让她们迷失方向。

她们不知道人生目标是什么,对未来感到迷茫。

很多人直觉认为,生活条件和焦虑指数是成反比的,经济条件越好的人越不容易焦虑,其实恰恰相反。

《自驱型成长》一书中提到:孩子长期被屏蔽在生存压力之外,未来独自面对压力时,会比同龄人更焦虑。

美国学者曾用幼鼠做过一个实验。第一组幼鼠,每天离开母鼠15分钟,承受分离后独自面对世界的压力;第二组幼鼠,一天24小时都和母鼠待在一起。

结果显示,第一组幼鼠具有更强的韧性,第二组幼鼠被研究人员戏称为“加州懒散鼠”,它们从小轻松自在惯了,成熟后反而很难应对分离的压力。

照片中的女孩,就像“加州懒散鼠”。父母拼尽全力打拼来的财富,没有让他们赢在起跑线上,反而让他们一旦出去,比普通家庭的孩子更不懂如何处理焦虑。

像黄诗雨这样天生自带“懂事”光环的孩子,并非不焦虑,但她敢于走出家庭港湾、独立成长,这份行动力本身就是很好的焦虑缓解剂。

两种孩子,就像两种留学生的两面。

我们希望自家孩子像“黄诗雨”那样成熟,可我们的教育并不能培养出成熟懂事的孩子。

指向分离的亲子关系

才是健康的亲子关系

其实,不懂事的代价并不仅仅是花父母的钱,不好好学习。过度的压力和焦虑,会导致留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耶鲁大学2013年发布的研究表明,中国留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令人警惕。这份调查显示:45%的中国留学生称曾出现过抑郁症状,29%的人表示有焦虑症状,而美国大学中常规的焦虑及抑郁比例只有13%。

光辉亮丽的学历补偿不了内在的痛苦,焦虑慢慢恶化成抑郁。Susan Song曾在美国亚裔社会参与促进会(AACI)工作多年,接待了许多亚裔青少年,她发现:“其中一些孩子在学业上非常出色,却存在着自杀倾向”。

生活中,这些孩子不是被父母保护得密不透风,没有自己说了算的权利;就是长期处于不可掌控的情况下,学业和生活都被父母安排好了。

就像《青春变形记》中,美美瞒着母亲去看演唱会,被母亲责骂后,反抗地喊道:“我不是你想象中那个乖孩子”。

美美失手打了妈妈,妈妈也彻底失控,毁了整个演唱会。

英国客体关系学派认为:孩子独立,需要经历两个过程——一个是走得出去;另一个是走得回来。

意思就是:孩子得学会将父母放在第二位,将自己放在第一位,遇事首先考虑自己解决,而不是总是喊妈。

这个答案或许会让父母有些心寒,在他们心里,孩子永远是第一位的,他们也希望自己有需要时,孩子能够第一时间赶到。

可是独立必然要经历这一个过程。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提出了“分离-个体化”的概念,最初适用于婴儿阶段,后来被延伸到全年龄。

孩子意识到母亲和“我”是两个人,产生分离焦虑。为了找到“我是谁”的答案,他们探索外界、与人交流。这个阶段,他们会远离父母;当他们能够独立处理自己的问题,就会回到父母身边,更好地爱父母。

以上就是「分离-个体化」的过程。如同那句脍炙人口的话:世间所有关系都指向团聚,只有亲子关系指向分离。

至少在心理层面上,孩子必须肯定自己是“一家之主”,父母只是客人,才能拥有清晰的个体意识,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想做什么。

可是,当孩子烧糊了锅、摔碎了碗、房间乱成猪窝时,父母很难做到放手,他们内心有一种深深的焦虑。

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父母操心孩子的未来。孩子可以处理自己独立时的压力,父母却不能采取任何行动来减轻由此产生的压力。

于是,一些父母会用另外的方法来缓解焦虑。比如,既然无法控制孩子考试成绩,那就控制孩子的日常行程,最大程度避免考试失败。

另一方面,父母自身的「分离-个体化」尚未完成,孩子正在学着独立这件事,会让他们感到“我就要失去我的孩子了”。这同时引发了很多负面想法:孩子会学坏;孩子会遇到危险;孩子出去了就回不来了……

孩子天生会读父母的表情,当孩子读出父母的焦虑,他们也会被传染,变得更焦虑。在身患焦虑症的孩子中,有高达50%的孩子有着焦虑的双亲。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成为“顾问型父母”

无论父母还是孩子,「分离-个体化」都是一件充满挑战的事。很多父母真心希望孩子独立,也真心难以接受分离;很多孩子真心希望得到自由,也真心离不开父母的照顾。

想让孩子不为独立感到焦虑,父母首先要处理好自己的焦虑情绪。针对这些父母,心理咨询师埃德温·弗里德曼提出“非焦虑临在”技术:

当父母对孩子保持真诚,并且不会过度焦虑和担心时,孩子不会带着焦虑和父母沟通,心态也会更稳重平静。

父母感到焦虑时,最该做的不是催孩子,而调整自己。哪怕孩子的作业已经火烧眉毛,父母关上门冥想几分钟,其实能让孩子更快冷静下来。

另外,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过程中,父母可以参考“顾问型父母”:把孩子的问题还给他们自己——无论家庭作业还是人生未来,不要替孩子做决定,只需要引导孩子思考,提供建议但不强求改变。

这需要父母记住四句话:

你不能让你的孩子,违背他自己的意愿去行事;你不能让你的孩子,想要他们本不想要的东西;你不能让你的孩子,不想要他们本想要的东西;让他们得到想要的,放下不想要的。

研究证明,这种方法会让孩子短时间内内手足无措,但长远来看,这才是让孩子真正学会自我负责的教育方式。

下一次,当你想要帮孩子解决一切时,大可以停一下,先问自己:这是孩子想要/不想要的吗?这样做孩子会心悦诚服吗?

试着像顾问型父母那样说话,把“你今晚必须把作业给我做了”,替换成“你今晚有什么要我帮忙的吗?我想了解一下,以便安排我晚上的时间”;

把“这事交给我”,替换成“这事你说了算,如果你有需要我帮忙的地方,尽管告诉我,我会全力配合你。”

当然,习惯了被父母安排一切的孩子,或许会不喜欢这样的改变,甚至会故意和父母对着干。

这时,父母不妨告诉他:“我不愿意看到你的事变成我们的事,如果事已如此,那是我们把你害了。”

老师可以教孩子考出好成绩,但只有父母能培养孩子的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一个具有独立性的孩子,内心始终相信:无论身处什么环境,家庭都是休息和恢复元气的避风港。

父母让孩子拥有控制权,孩子意识到自己能够掌控生活,并且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就会把控制权带进学校、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中,对自己的事情真真正正负起责任来。

0 阅读:0

蓝橡树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