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古代文人墨客对酒饱含深情。
春风得意之时,宾客盈门以酒助兴;
怀才不遇之时,寄情山水以酒消遣;
欢聚离别之时,折柳送别饮酒相思。
有酒相伴,情感就有了支撑,与酒为邻,生活便有了归宿。
陶渊明自述“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他喜欢饮酒,享受置身酒中怡然陶醉的感觉,并把饮酒时的情景与感悟写入诗歌中,创作出不朽的饮酒诗。
其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篇饮酒诗是为我们现代人熟知的一首,陶渊明用朴实无华的诗句,把自身的感情和兴致非常自然地释放而出,而且诗句也富有意蕴、耐人寻味。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生活在动乱的东晋时代,为了生活曾出去做了八十一天的彭泽令——一个小官。但他本性爱自然,终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回到了家乡。这首诗就写他回到家乡之后的感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生活在人多的地方,却没有车马喧闹,这不是真的没有,是没有感觉到。接下来就回答了感觉不到的原因:“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心远”用现在的话讲就是精神超脱世俗。精神超脱了,那么自然会感到住的地方很僻静了。
作者在这里指出,是否感到安静,不在于所居住的地方,关键是要“心远”——精神超凡脱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这首诗的名句。它的好处在于意境的创设与人物精神的刻画。
如果说“采花校园里,悠然见蓝天”,那就只是机械地模仿,没有意境;
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恰恰写出了陶渊明对一切无所关心的心态。
这句诗的关键还在于“采”与“见”。
作者闲来无事到东篱下去,随意采了朵菊花,然后抬起头来见到了南山。
这里不用“看南山”、“望南山”,说明不是他主动去看的,而是南山自然地进入他的眼帘,不是他在看南山,而是南山在看他。这就把陶渊明悠闲、超脱的神情刻画了出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上的气象、景致到了傍晚更好看了,鸟儿成群结队地飞回来。
看到这景象,突然得到一种感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看着此情此景,想到这里面包含人生的真义,要想说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此时的诗人,已经忘掉了外物,忘掉了自己,忘掉了所有的一切,真正地达到了自然与心的冥合,进入了人生幻化的审美境界。
陶渊明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将诗与酒融合得近乎完美无缺,全诗未出现一个酒字,却字字令人沉醉,句句让人向往。
后世称“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确实,他的诗有60余首与酒有关,但只是借由酒这一意象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态度。
想想陶渊明的一生,他本来有“大济苍生”的壮志,却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最后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回乡。即便如此,他乐观的态度依然支撑着他。
几度受挫,几度沉浮,并没有让“靖节先生”从此一蹶不振,反而让他寻到了适合自己的另一条道路,田园诗的先河就是因此开创。
乱世之中,名利场上,依然不为所动,金钱诱惑,权利诱惑,都挡不住“靖节先生”心中的真我,毅然决然的辞官归隐,这份洒脱自然、不在乎名利又有几人能做到?
陶渊明寄情于酒,寄情于诗,将自己的处世哲学,人生态度全部赋予其中,其高洁孤傲、豁达客观的人生态度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最后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