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他的历史功绩堪比文景?果真如此吗?史料自己会说话

读书悟道君 2024-01-09 16:56:33

明朝皇帝趣事多,有和尚出身的朱元璋,有自建豹房的风流天子明武宗朱厚照;有痴迷于道教的修仙皇帝明世宗朱厚熜;有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还有蟋蟀皇帝明宣宗朱瞻基。

说到朱瞻基,他可并不止爱斗蟋蟀,还爱外出狩猎、巡游,还曾虐杀亲叔、锤杀恩师;为了废后,不惜骗了太后骗大臣;官员们劝他多读书,他还说要把人家杀了。

这样的帝王,明明看上去就像是一个暴君,却被史学家们评价堪比文景二帝?事实果真如此吗?

明宣宗是明朝的第五位帝王,3岁就被立为皇太孙,确立了储君的地位。

朱瞻基命好,传说在他出生时,朱棣梦见朱元璋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上面写着“传之子孙,永世其昌”八个大字。

大圭在古代象征权力,那时朱棣还是燕王,就在朱棣琢磨这个梦的寓意时,有人来报说他的王孙朱瞻基降生了。

于是,成祖朱棣便断定这个孙子日后必能登上帝位,便立了他的父亲朱高炽为太子,以为他日后继位创造条件。

传说真假难辨,但朱棣是真的喜欢朱瞻基,他曾数次带着这个皇太孙东征西战,让朱瞻基长了不少见识。

朱棣死后,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但仁宗在位仅十个月,便一命归西了。死因众说纷纭,后世史学家们给出的答案是纵欲过度。

这个答案理应受到质疑,因为根据朱高炽生前的言行,以及由他与其子朱瞻基创造的明朝盛世“仁宣之治”,并看不出他专宠后宫、不理朝政。

朱高炽身体肥胖,走路需要两人搀扶,身体因素是一方面。另外,他在争储期间也是备受压力的。

朱棣发起靖难之役时,他因为肥胖没有跟随出行,驻守北京。但他的守城能力出奇的惊人,以万人之军抵挡住了李景隆的五万大军攻城。

保住北京城对于整个靖难意义重大,但即便如此,朱棣并不喜欢这个儿子,子不类父,他更中意朱高煦,子类其父,而且朱高煦在靖难中还数次救护朱棣。他们父子之间结下的深情是不一样的。

那为何朱棣最后还是选了朱高炽呢?一是受嫡长子继承制的约束,尽管他是造反起家的,但并不希望后世子孙像他一样;其二,像人们说的,朱高炽生了个好儿子,就是朱瞻基,备受朱棣喜欢 ;其三,最重要的是,朱高炽以仁厚儒雅获得了极好的名声,赢得了文臣们的拥戴。

所以,朱高炽之死极有可能是身体疾病导致的。尽管他在位时间短,但是他改变了帝国的政治气氛。

从明太祖朱元璋到朱棣夺位,明朝政治基本浸泡在血腥恐怖之中,朱高炽上位后,以“仁政”取代了恐怖政治。

在政治上,赦免了建文帝时的旧臣,以及成祖时遭株连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平反冤狱,使许多冤案得以昭雪,比如方孝孺案、解缙案;选用贤臣,削减冗员,让“三杨”辅政。修明纲纪,废除古代宫刑,对流民给予妥善安置。

在经济上,以唐太宗为楷模,爱民如子,停止下西洋,不再采办珠宝,减轻百姓负担;减免赋税,给灾区无偿赈灾;开放部分山泽,供农民渔猎。

在思想上,崇尚儒学,褒奖忠孝,还善于纳谏,等等。

要知道,朱高炽在位不到十个月,你看他干了多少事情,怎么可能是纵欲而亡呢?

为什么要大篇幅的说朱高炽,这是因为他开创了明朝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代表了当时文人士大夫们的利益和追求,为“仁宣盛世”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为其子朱瞻基树立了一个榜样。

朱高炽死后,朱瞻基上位,是为明宣宗。

朱瞻基在位十年,成就也是辉煌的。

首先,他彻底解决了明朝的外藩问题。

当初朱高炽继位后,朱高煦就不服气,一直想着要造反。结果朱高炽英年早逝,朱高煦没有等到机会。

到了朱瞻基上位后,他仍旧不服,时常阴阳怪气的指责侄子,说朱瞻基无才无德,不配做皇帝。

朱瞻基下道诏书,叫叔叔汉王悬崖勒马,不料他更加嚣张。第二年,便宣布造反了。

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立有赫赫战功,很会带兵打仗。对于他的造反,朱瞻基也不敢掉以轻心,暗中早已提前有所准备。

朱瞻基御驾亲征,在声势上率先压倒了叛军,同意起兵的几路兵马见皇帝都来了,也就按兵不动,很快,汉王的乐安城就被朱瞻基围了。

朱高煦见大势已去,只好投降,但朱瞻基并没有杀他,而是将他废为庶人,并囚禁起来。直到后来,他性格实在太犟,最后被朱瞻基活活烤死。

在收拾了朱高煦之后,宣宗回到北京后,马上传诏给另一个皇叔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权。

朱高燧没有反抗,乖乖交出三卫兵马。

就这样,明朝的藩王问题在朱瞻基手里得到了彻底解决。

其次,撤兵安南,节省对外开支。

明成祖兴兵八万征讨安南,将其并为明朝一个省,并设置官吏,加以统治。但是安南并不臣服于明朝,起兵反抗的事时有发生。

为此,成祖不得不多次派兵,前去镇压。成祖死后,安南的形势更加不稳定,明朝连年派兵打仗,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明宣宗继位后,先是调整了对安南的政策,由一味剿灭改为以招抚为主,剿抚并用的政策。

宣德二年(1427年),明军击败了黎利,斩首万人,以一场大胜暂时征服了安南。在之后几年,黎利不断上书明廷,希望得到册封,恢复安南的附属国地位。

直到宣德六年,黎利再次请封,宣宗同意了他的请求,册封他为国王。就这样,安南再次独立,脱离了明朝的统治,但仍是明朝的附属国。

从此,明朝与安南再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放弃安南,免除了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也为明朝节省了大量的开支,除去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再次,创立司礼监和内阁制,奠定明朝政治框架。

提起司礼监和内阁,大家好像都没有太多好感,因为都是“抢夺”皇帝权力的机构。但是如果没有这两个机构,恐怕明朝也很难再维持两百多年,特别是在皇帝不作为的情况下。

自打朱元璋把丞相废除后,皇帝的工作就增加了很多,这是不符合常理的。到了朱瞻基时代,为了改变这种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他做了两件事:

其一,成立内阁,作为帝王的秘书和顾问班子,帮助皇帝处理奏折和国家大事,内阁给皇帝提的建议,称为“票拟”, 但最终决定权在皇帝手里。

其二,成立司礼监,皇帝授权给司礼监的宦官,由他们负责过目“票拟”,于是也就有了我们常说的“披红”。

皇帝一放权,一身轻松,平时主要对他们的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这两个机构在明朝历史上尤为重要,有过激烈的对抗,也有过和谐的合作。

由于权力太大,导致明朝的太监和内阁都很出名,但也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明朝皇帝可以做甩手掌柜,国家不至于瘫痪。

作为创立者,朱瞻基无疑是智慧的,但对明朝而言,却是各有利弊。

第四,与民休养生息,明朝实现顺利转型。

朱瞻基执政十年,堪称明朝君臣关系最为融洽、最为和谐的十年。

朱瞻基周围有一批名臣,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可谓人才济济。

朱瞻基体恤民情,爱惜民力,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尤其重视农业,力劝农桑,鼓励垦荒。

在他统治期间,百姓安居乐业,生产生活都有保障,商品生产增加,手工业相就发展,商路增辟,国内外贸易活跃,社会财富充足。

可以说,朱瞻基在位期间,是明朝财力最雄厚的时期,出现了继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后著名的“仁宣之治”,朱家王朝进入了最鼎盛的时期。

用史书的话来说就是:

“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因此,说明仁宗、宣宗创造的“仁宣之治”,可以与汉朝的文景之治相媲美,确实并不夸张。

写在最后

朱瞻基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皇帝,但至少他是一个称职的守成之君。他继承了父亲朱高炽的执政理念,与民生息,把家国大事放在首位,在明朝的帝王中,这已经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了。

当然,他斗蛐蛐,劳民伤财;对皇后胡善祥太狠毒,也是事实。但总体上来说,他在位短短十年创造一个盛世,这的确是一件大功绩。

可惜的是,在他死后,8岁的太子朱祁镇继位,之后发生了“土木堡之变”,明朝就此又衰落了。

如果朱瞻基再多活十年,不仅土木堡之变不会发生,相信明朝也会走得更远,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0 阅读:33

读书悟道君

简介:分享高质量历史阅读,市井江湖小说 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