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张学良被释放后,中央派人请他回大陆,他却提了三个要求!

在东方寻史 2024-06-23 12:49:05

1991年,在得知张学良终于获得自由后,邓小平就派吕正操前往台湾。吕正操是张学良的东北老乡也是张学良曾经的心腹,邓小平派吕正操去台湾,就是想邀请张学良回大陆。

张学良见到吕正操十分激动,但是当他听到吕正操的邀请后,却变得十分犹豫。

吕正操见状问张学良有何顾虑,张学良思忖片刻后跟吕正操说:“要我回国可以,但是我有三个条件。”

张学良所说的三个条件是什么?为什么他最后还是没有回到大陆?

西安事变始末

1928年6月3日,张作霖夫妇乘坐着专列匆匆驶向奉天。然而,他们不知道日本人早已在皇姑屯的三洞桥这段路途上为他们布下了致命的陷阱。当列车平稳地穿越这片区域时,突然,一声震耳欲聋的轰隆巨响打破了宁静,整个列车都在这巨大的震动中摇晃。

张作霖所在的第八节车厢,瞬间被爆炸产生的烈火所吞噬。黑烟如同巨兽般滚滚而出,烈火更是肆意升腾,将原本坚固的车厢烧得面目全非。车上的工作人员被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吓了一跳,他们来不及多想,迅速向爆炸点冲去。

当他们抵达张作霖乘坐的第八节车厢时,发现张作霖已经倒在地上,喉咙处被炸出了一个触目惊心的深洞,鲜血不停地从伤口中涌出。

他们紧急将张作霖送上汽车,一路奔回沈阳大帅府。在这期间,张作霖仍有意识。到了大帅府后,他奄奄一息,但是眼神清明,他喉咙受伤,声音极为嘶哑,但是还是说出了最后一句话:

“让小六子回沈阳,国事为重,好好干……”

交代完这句话后,张作霖就离世了。为了稳定军心、迷惑敌人,以免引发乱动,大帅府封锁了消息,营造出张作霖只是受伤的假象。

张学良知道这件事后,倒地痛哭。他总是跟张作霖作对,从来没想过父亲会这样匆匆离世,甚至自己连他最后一面都没见上。

但是来不及过多悲伤,张学良就匆匆接替了张作霖的工作。在得知张作霖是被日本人害死的后,张学良对日本人的仇恨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1931年9月18日,日军悍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然而,就在这国家危难之际,张学良却作出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决定。

他带领下的东北军,在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时,竟然选择了不抵抗,一枪未发就撤回了关内,将整个东北地区拱手让给了侵略者。在张学良的一退再退下,日本人仅仅四个月就占据了东北三省。

就当所有人都对张学良痛骂的时候,张学良的机要秘书郭维城说,九一八事变的时候,张学良一晚上就给蒋介石发了十几次电报,但是蒋介石只回了一封电报,让他不准抵抗,把枪收回仓库锁起来。

然而郭维城的话并没有多少用处,就算是蒋介石下的命令,实际操作的确是张学良。

那段时间里,张学良走到哪儿都会被骂成卖国贼。但是后面发生的一件震惊国内外的事件,表明“不抵抗”绝对不是张学良的本意。

在1931年7月23日,蒋介石就发表了《告全国同胞书》,他表示“攘外必先安内”。在这以后,蒋介石就将全部的主要力量用于围剿共产党,对于日本人的侵略视而不见。

这期间,日本不断侵略我国山河,张学良几次申请抗日,都被蒋介石驳回了。这五年,张学良日日难眠,父亲的死,东北的沦陷,这些沉重的记忆如同巨石般压在他的胸口,让他无法呼吸。

他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那些被日本人屠杀的同胞们悲惨的面孔,还有自己未能保护家园的无力感。这些画面像刀割一般刺痛着他的心,让他夜不能寐,食不甘味。

然而,面对当时国内政治局势的复杂和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蒋介石,他想要实现抗日愿望的道路显得异常艰难。

为了逼迫蒋介石放弃内战,转而一致抗日,1936年12月,张学良不惜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与杨虎城将军共同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他们在1936年12月12日凌晨带领部下包围了蒋介石的住处,张学良负责抓蒋介石,杨虎城则去扣留了蒋鼎文、卫立煌、陈诚等国民党军部要员。

蒋介石看局势已定,就只能答应同意跟共产党谈判。最终,经过一系列谈判,蒋介石同意了国共合作,一致抗日。

自此,全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虽然结果是好的,但是事后蒋介石怎么可能放过张学良和杨虎城?在秘密暗杀了杨虎城后,蒋介石软禁了张学良。

蒋介石要求张学良撰写一份反思西安事变中自身过失的检讨书。尽管此时的张学良并未身处牢狱,但他的行动自由实际上受到了严格限制,只有得到蒋介石的指令,他人方可接近他。

54年的囚禁生涯

1949年,随着国民党政府的败退台湾,张学良的人生也进入了更为深重的阴霾。在那段兵荒马乱的时期,蒋介石在逃离大陆的时候,依旧没有忘记这位东北少帅。

他在离开大陆的时候,将张学良也押送至台湾,继续他在台湾的软禁生活。

1949年2月的一个凌晨,张学良还在睡梦中,突然一群人冲到屋中,带着张学良就离开了,张学良来不及收拾东西,就被送上了飞机,飞机停在了高雄,张学良知道来到台湾后,心都凉了,蒋介石不愿意放过自己,到死都不愿意。

对于张学良来说,这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原本期望能够随着国民党的败退找到一个重获自由的机会,然而现实却远非如此。

在高雄被关了了不到一年,张学良就被转移到了井上温泉,当张学良被押送到这里时,这里的居住环境极为破败不堪。房屋因年久失修而显得摇摇欲坠,在寒冷的冬季,屋内阴冷潮湿,难以抵御严寒的侵袭;而到了夏季,每当暴雨倾盆而下,屋顶便四处漏水,室内一片狼藉。

张学良在日记中也记录下了这一艰苦的居住环境。他写道:

“这里名为井上温泉,但与外界的联系却仅有一条破损严重的公路。每当暴风雨来临,路面便变得泥泞不堪,人和车辆都难以通行。”

而当时蒋介石并不想张学良他们好过,所以并没有人送菜送衣,所有的一切只能靠张学良夫妻自己来。在这里生活的十年,张学良学会了种菜、养鸡鸭,而张学良的妻子则学会了自己裁制衣服……

在这里生活了十年后,蒋介石又将他们安排到了北投复兴岗,这里跟井上温泉相比,交通、购物、环境等都会更好一些。不知道是蒋介石于心不忍还是看开了,他对张学良的监视也没有那么严格了。

张学良能自由的散散步,去教堂做礼拜了。尽管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但是蒋介石一直不愿意松口放张学良自由。

时间流转,到了1975年,当蒋介石病入膏肓、命悬一线的时候,张学良原以为自己的漫长软禁生涯即将结束。他想象着自己可能重获自由,回到故乡的场景,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在蒋介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并没有放松对张学良的警惕。

据历史记载,蒋介石在弥留之际对儿子蒋经国发出警示:

“张学良犹如笼中之虎,万不可放其归山。”这句话像一盆冷水一下就浇在了张学良翘首盼望自由的头上。他不知道自己在何时何地才能真正的获得自由,也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等到那一天。

蒋经国也按照了蒋介石的遗愿,一直没有放张学良自由。

直至蒋经国因病离世,“蒋家王朝”的统治画上句号,张学良才得以重获自由。

而在李登辉上台后,对于是否释放张学良的问题上也曾犹豫不决,但最终他考虑到现在局势已定,蒋家也没有任何反对意见,张学良的年纪也很大了,于是就决定释放张学良。

答应我三件事

获得自由后,张学良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离开台湾,选择一个好的养老地。原本他是想回到中国大陆的,大陆知道张学良被释放后,也第一时间派遣吕正操前往台湾。

在见到吕正操的第一眼,张学良险些没认出来,时间过得太快了,故人也变了容貌。但是依稀间,张学良还是认出了吕正操。听着吕正操一口东北腔跟他说话,张学良不住地拭泪,这时候他才明白“乡音无改鬓毛衰”这句话背后的凄凉与苦涩。

听到吕正操说大陆的父老乡亲等着他回家,张学良又不禁湿了眼眶,他犹豫了一会儿后说:“我也想回家,想那边的一草一木,但是我有三个条件。”

吕正操忙问是哪三个条件,张学良说:“不要搞阿谀奉承,也不要搞欢迎会,也不要让记者采访。”

吕正操一顿,觉得时间真的改变了很多,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帅如今只想默默无闻,于是吕正操答应了,表示自己会请示邓小平。

邓小平也答应了这三个条件,吕正操跟张学良说了这件事后,张学良也很开心。但是在临行前,台湾当局的李登辉找到了张学良,直言不准许张学良回到大陆。

张学良知道此次离开台湾机会难得,如果拒绝了李登辉,自己此生恐怕都难获自由,最后,在经过一晚上的考虑后,张学良答应了李登辉的条件,最终张学良踏上了前往美国的飞机。

西安事变对张学良来说这是一场赌博,是一场冒险,张学良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也是因为他,国家和民族能够团结一心,共抗外敌。

0 阅读:29

在东方寻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