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题目是“明末清初”,这里我就选两个节点,即抚顺之战和郑成功收复台湾,发生年份分别为“明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天命三年,1618年)”和“清康熙元年(1662年)”。
前者为努尔哈赤率兵攻打抚顺,是明清战争的开端;后者发生的年份,南明永历帝被吴三桂生擒,南明覆亡,明清战争结束。本文要讲的,就是在这段时间内,按诸位仁兄的表现排名。
说起战绩,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人头数,其实这是很片面的。
像多铎征伐南明弘光政权,从北京出发时只有两万骑兵,到了南京后已经整编各路明朝降军23.8万人,后来左梦庚又带来数万人,这简直就像玩“hero3”选了个自带高级外交术的英雄一样,这个战绩在同时代无人可比拟。
但是,此时的南明无统一领导,各路军阀心怀鬼胎、只求自保,在这种情况下取得的战绩,不是很值钱。
同理,单纯算地盘也不太合理。
例如:自崇祯十三年开始,李自成在四年内席卷北方,陕西、河南、山西、山东、北直隶(大致为今天的河北、北京、天津)均被其控制,看起来也是战功卓著。但是,当时的明朝内外交困,对外主力野战军团在关外覆亡,对内北方百姓苦于苛政、饷税,明朝的统治已经趋于崩溃,这种情况下李自成取得的战绩,也不那么值钱。
反之,像袁崇焕的宁远之战,歼敌数字虽然不多,各方记载从几百到几千不等。但是,袁崇焕确实在兵力劣势(1万对3万)、孤军作战且之前从未胜过对手的情况下,挡住了努尔哈赤,保住了辽西走廊。在这种情况下取得的战绩,可谓成色十足。
所以,下面我在排名时,会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好啦,今天我就在不煮酒(阳了千万不能喝酒,据说可引起心肌炎)的情况下,论一论明末清初的各路英雄。
第十一,李自成相比同样草根出身、组织义军反抗朝廷的汉祖、光武、明祖,李自成在人格魅力、为人处世等方面丝毫不逊,但是,他的军事才能算不上优秀。
崇祯六年,李自成追随高迎祥败于曹文诏;
崇祯七年,李自成与高迎祥误入陈奇瑜的车厢峡伏击圈,险些被擒;
崇祯十一年,李自成大败于洪承畴,仅率十八骑突围。
在明朝的统治崩溃之前,李自成在与明军作战时鲜有胜绩。可以说,如果没有关外的后金时时威胁、五次攻入关内,明朝得以集中全力对付李自成,他是毫无胜算的。
而在崇祯十三年之后李自成取得的辉煌战绩,上文也说了,是因为明朝内部出了问题,而并非他的指挥有多么高明。
其实仔细想想,在性格和经历方面,李自成与项羽是很像的。
项羽初期跟着项梁,李自成初期跟着高迎祥。
项梁死后项羽打赢了巨鹿之战,威震天下;高迎祥死后李自成进军河南,开封之战、洛阳之战后虎踞中原。
项羽在巨鹿之战后势不可挡,直扑关中;李自成在占据陕西后势不可挡,直扑北京。
项羽没杀干掉自己叔父的章邯,反而将其封王;李自成没杀射瞎自己的陈永福,封其为文水伯。
项羽入关中后大肆劫掠;李自成进北京后追赃助饷,北直隶、山东的缙绅、官员大都被洗劫一空。
项羽从关中出来后昏招不断,四面出击,屁股后面打齐国,梁地打彭越,南边得罪了英布,正面还要应对刘邦;李自成从北京撤退后军事指挥一塌糊涂,山西姜瓖反叛,河南打南明,孤军进山东,进军四川又得罪了张献忠。
然后,他们就迎来了最后的覆灭。
他们都是那种“大哥”型的领袖,都能身先士卒、为全军表率,都有一定的政治能力,心胸还算开阔。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不够“坏”,不会耍心眼,不屑于研究人心。
人心是什么?
人心就是趋利性。你给我好处,我就尊你是老大,跟着你干;你不给我好处,我就得看看咱两谁能打,我打得过你我就打你,打不过你我就装孙子,等别人打你的时候我就补上一脚。这就是绝大多数人的人心。
李自成的问题就在这里。他不愿意去揣度比他弱的各方权力人物的心思,不愿意从对方角度出发来分配利益。大同的姜瓖,他想杀就杀,想放就放;山海关的吴三桂,他肆意抢掠人家的府邸;投降的明朝大臣,不加区分,一概追赃;各地的明军投降官兵,不加甄别,仍然让他们继续领兵。而后来,这些李自成眼中的并不太重要的人物,在一个个节骨眼上都踹了李自成几脚,让闯王最终没有闯出去。
打仗这种事情,三分在战场,七分在谋划。这个谋划不仅仅是战场上的调兵遣将,还在于战场外的拉人。你只有将有利于己方的力量都拉过来,平衡各方面利益,大家形成合力,以多欺少,这才是赢家惯用的策略。
刘邦是这么赢的,清军也是这么赢的。虽然说不上有多光彩,但也并不丢人。
更何况,李自成的军事水平远不如项羽,山海关大战就能看出一些问题。
此战,李自成率大军十万(取《南明史》数据)攻打山海关,对手是吴三桂的四万关宁军,多尔衮的七万八旗兵正在路上,后期加入战场。
首先,李自成想出了南、北夹攻山海关的方案(关内、关外夹攻),即令唐通部经一片石出关,从关外攻击山海关。虽然这个方案不是他的首创(原创为皇太极),但确实是行之有效的。
其次,他摆出的一字长蛇阵,是优势兵力面对劣势兵力的常规打法,即阵面足够长,可以从两翼包围对手。
由上可见,李自成的军事能力是可以的,中规中矩,标准的教科书式打法。
但是,他忽略了很多小细节,例如:吴三桂可能倒向清军的情况,唐通部在关外到底是被谁击溃,清军的动态,这些他都没在意,导致了其溃败。
也就是说,李自成有点儿“读死书”的意思,只会拉开阵势打,不符合兵法“以奇制胜”的最高理念,就像项羽在巨鹿之战、彭城之战中做得那样。
相比而言,多尔衮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就精细多了。关于这一点,我在下面文章中详述过。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4286920/answer/2817069033
第十,孙传庭他的事迹当年明月老师曾经详细叙述过,这里我只简单说说。
孙传庭的主要作战对象就是农民军。在崇祯十三年之前,对陈奇瑜、孙传庭、曹文诏、左良玉、卢象升、洪承畴等一众明朝将领而言,打农民军就像是山东考生去西南省份参加高考,作答“全国(Ⅲ)丙卷”,也就是经过地狱训练后去答相对简单的考题。这种情况下,比拼的不是解答难题的能力,而是不出错的能力。
而在这场考试中,取得满分的只有孙传庭一人。简单摘录孙传庭的战绩。
崇祯九年,贼乱关中,有名字者以十数,高迎祥最强,拓养坤党最众,所谓闯王、蝎子块者也。传庭设方略,亲击迎祥于盩厔之黑水峪,擒之,及其伪领哨黄龙、总管刘哲,献俘阙下。崇祯十年,河南贼马进忠、刘国能等十七部入渭南,追之出关,复合河南兵夹击之,先后斩首千余级。进忠等复扰商、雒、蓝田,叛卒与之合,将犯西安。遣左光先、曹变蛟追走之渭南,降其渠一条龙,招还胁从。募健儿击余贼,斩圣世王、瓦背、一翅飞,降镇天王、上山虎,又歼白捍贼渠魁数人。关南稍靖。遣副将盛略等败贼大天王于宝鸡,贼走入山谷,传庭追之凤翔。他贼出栈道,谋越关犯河南,还军击,贼走伏斜谷,复大败之,降其余众。西安四卫,旧有屯军二万四千,田二万余顷,其后田归豪右,军尽虚籍。传庭厘得军万一千有奇,岁收屯课银十四万五千余两,米麦万三千五百余石。帝大喜,增秩,赉银币。
简单点儿说,孙传庭生擒了当时最强的一支民军首领“闯王高迎祥”及其党羽黄龙、刘哲,之后又陆续招降“一条龙”,斩杀“圣世王、瓦背、一翅飞,降镇天王、上山虎”等民军首领,练精兵(其当年明月老师所说的“秦兵”)1.1万人。
做到以上这些,孙传庭仅用了两年。
我在前文也说过,在衡量战绩的时候,要考虑对手的强弱。那么,孙传庭战绩的成色如何呢?下面看几段记载。
李自成原为高迎祥一部,即:
(李自成)将七千人,立一队,号曰闯将。
这说明,高迎祥的军队是有固定编制的,以七千人为一队。
李自成后来自立后,其军队:
战士四五万,战马万余骑,马驺厮养不下四五十万。
而李自成部出自高迎祥,这说明,高迎祥的军队是有成建制骑兵部队的,还有充足的马匹供应。
甚至于,高迎祥的军队还大批量装备棉甲,即:
制绵甲,纫绽至百层,轻厚,矢炮不能入。
由上可见,高迎祥的军队很不“民军”,反而有点儿正规军的味道。与张献忠这种“屡败屡战”的熊将和罗汝才这种“每破城邑,择子女之美者数十人”新官僚相比,高迎祥确实是有两把刷子的。
而在这种情况下,孙传庭能够将其生擒,歼灭其主力,这种战绩的成色不能说是十足(同时期成色“十足”的只有八旗兵和关宁军),也算是七、八足了。
而孙传庭后来之所以“不太行”了,也与其本人无关,全赖崇祯帝的“大力提携”。
上文说过,孙传庭在陕西练精兵1.1万,崇祯帝打算把这些人调到辽东防御清军。孙传庭不同意,认为秦兵的家乡、亲眷皆在陕西,“久留于边,非哗则逃,不复为吾用,必为贼用”。
我想,孙传庭在说“必为贼用”的时候,一定想起了孔有德、耿仲明的“万余军民”、祖大寿的“1.1万人”、尚可喜的“万余军民”、沈志祥的“二千五百军民”。他是真不舍得自己苦心练就的秦兵一转身成了八旗兵。
所以,他认为秦兵应该留在陕西防备农民军,而不应去辽东。
但是,孙传庭不知道,崇祯十很要面子的,你这不是揭皇帝的伤疤吗?
消息传来,崇祯帝大怒,加上崇祯的心肝肉杨嗣昌趁机煽风点火,于是,孙传庭的秦兵就被送去辽东送人头了。
而孙传庭这边儿,史载:
“传庭争之不能得,不胜郁郁,耳遂聋。”
上火呀!
等到崇祯十五年,洪大经略在松锦败光了秦兵的家底,崇祯这才想起重新启用孙传庭,为时已晚矣!
“传庭死而明亡矣!”
诚非虚言也!
第九,多尔衮相信把这位大名人排在这个位置,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一直以来,各种辫子戏中都称多尔衮为“清初第一名将”,其实不然,他更像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名将。而这个巨人是谁,相信大家都了然。
努尔哈赤时期多尔衮还小,就不考虑在内了,皇太极执政后,多尔衮确实多次随军出征,但除了第五次征伐察哈尔和第四次攻入明朝关内他是统帅,其他时候并非他领军。
看到这两个数字,相信不少朋友都有点儿吃惊。
是的,皇太极对周边政权非常一视同仁,他的确五次攻入明朝关内,但他也曾五次征伐察哈尔(漠南蒙古首领,相当于今天的内蒙古),两次征伐朝鲜。而对自家人,也就是同属女真的黑龙江诸部,他更是“厚爱有加”,前后用兵多达25次。
说回多尔衮,他领军第五次征伐察哈尔,其本质上不是打仗,而是招抚。在之前皇太极四次征伐察哈尔的过程中,察哈尔已经被打残了,此时林丹汗已经被吓得病死了。在这个时点,连三边经略洪承畴、宁夏总兵马世龙等“名将”都敢主动出击揍蒙古人一把,割几百个首级回来,你说这会儿的察哈尔得有多弱。
所以,多尔衮的这次征伐,虽然招降了林丹汗的儿子额哲、老婆苏泰,灭掉了察哈尔,但过程真的是乏善可陈。
同理,多尔衮作为左翼统帅(右翼是岳托,清代以右为尊),率清军第四次攻入明朝关内,难度也不大。
有了前三次皇太极亲自率军攻入关内,第四次对清军而言已经是轻车熟路。第五次攻入关内时,皇太极竟然委派名不见经传的阿巴泰为帅,此人并非旗主,连副旗主都不是。
由上可见,这个难度也不高,相当于“但凡有点儿军事能力的人都能干得来”。
所以,这两战虽然取得胜利,但与多尔衮的个人军事才能关系不大,主要是因为他哥哥路铺得好。
而多尔衮作为统帅打得第一次有成色的大仗,即为松锦大战,但是多尔衮的表现很一般。
松锦开打前,皇太极令多尔衮和豪格作为统帅,在义州驻兵屯田,在此期间,多尔衮的表现如下:
“克锦州城西九台,刈其禾。又克小凌河西二台。迭败明兵杏山、松山间。”
即:多尔衮攻克了锦州城西的九处台堡和小凌河城西的两处台堡,割了明军种的粮食,在杏山、松山之间击败明朝援军。应该说,这个表现还可以。
但是,随后多尔衮的表现就直线下坡。
先是,多尔衮令围困锦州的军队后撤三十里,随后又私自命令各佐领(即牛录)出征军队轮休,这件事受到皇太极的处罚和斥责,但是此时皇太极仍未撤换多尔衮。
崇德六年,多尔衮、豪格、岳托等人继续率军围困锦州,洪承畴率十三万援军救援,史载:
"王屡击之,以敌众,请济师。"
即:多尔衮率军多次交战,因为敌军人数众多,向皇太极求援。这也从侧面说明,多尔衮这几仗没打赢。接下来就是:
上自将疾驰六日,次戚家堡,将屯高桥。王请上驻松山、杏山间,分兵屯乌欣河南山,亘海为营。明兵屡却复前,上张黄盖指挥,明兵引退。王偕洛讬等趋塔山道横击之,明兵多死者;遂发炮克塔山外四台,擒王希贤等。
这段就是皇太极亲自领兵驰援,击退明朝援军。然后,皇太极让多罗贝勒杜度代替多尔衮的职位,令多尔衮暂且回盛京。
由此可见,皇太极对多尔衮打仗的表现并不满意。
综上,在皇太极时期,多尔衮领军作战确实颇有战果,但主要是因为皇太极为其打下的基础好,其个人军事才能并不突出。在同一时期,的岳讬、杜度的军事能力均可以与其相提并论。
然而,决定多尔衮能排在这个位置的,就是因为山海关大战,在此战中,多尔衮算得十分精细,充分展示出其作为一名“统筹型”统帅的才能。
大顺军与吴军初交战时,多尔衮还在做着顺、吴两军可能合兵的应对预案。
吴三桂跑来求援,多尔衮作为当时清朝实际的皇帝,亲自与吴杀白马、乌牛盟誓。杀白马是汉祖、唐宗的典故;杀乌牛是女真祭天的最高规格。被如此对待,吴三桂自然不会生疑。
清军进入山海关后,多尔衮一直作壁上观。直到顺、吴两军精疲力尽,且战场风向有利,他才下令清军出动。
清军并未攻击大顺军的右翼,这是因为顺军右翼的旁边是大海,清军出城相当于背海作战,没有退路。
攻击顺军左翼的清军仅为全军的三分之一,就算是失败了,也不至于伤筋动骨。
交战具体过程请看: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953850843720319502/?log_from=38e754e515242_1672394230411
以上种种,都是用心良苦,无一失策,保证清军打赢了这场至关重要的战役。
好啦,先写这些吧,视情况再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