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凯少将,是鄂豫皖红军战士出身,湖北人,在红军时期就当过团长。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在抗大二分校担任学校供给处副主任。校长孙毅对他的评价是:
“唐凯对同志忠厚坦诚,热情好学,作战勇敢机智,是一个胆子大,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典型的南方人的个性。”
1941年秋,抗大二分校在从晋察冀根据地转到调儿镇时,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可每到这个时候,鬼子就来“扫荡”夺粮,因为这时正是秋收屯粮的大好时机。晋察冀军区对二分校很关照,司令部为照顾他们,特地拨来了一大批给学员过冬的棉衣、棉裤,估计有上千件。
唐凯是负责后勤工作的。可是,他刚接收了这批过冬衣服,就听到日本板垣师团一个近万人的正规旅团要来“扫荡”。这时学校其他部门和学员带上枪、粮袋,准备撤退,只有他不愿意走。
因为他手下人手少,近千余件棉衣棉裤无法弄走。如果他和其他人都走,把衣裤留下,就会被鬼子抢走,2000名学员没有过冬衣服,整个冬天就是个大问题。因为,在此时,别说弄到1000件棉衣棉裤,就是出去找1件衣服也非常难,何况这批衣服还是司令部从牙缝里挤出来专门拨给二分校的呢。唐凯十分着急,别的同志都收拾好行装准备出发了,只有他还在原地急得团团转,而鬼子1万多人却正一步步逼近了。
万分焦急之中,唐凯忽然发现山上有一堆一堆老百姓砍的过冬的干柴,被太阳晒得干干的,都裂开了口。他灵机一动, 想到了课堂上学到的张飞被曹操千军万马追赶,只用20匹马扬起一阵阵灰尘就吓退曹操的故事。他想这柴火一烧,不也狼烟四起,浓烟滚滚吗?敌人肯定认为我们的大部队在这里烧饭哩。他立即下令—堆堆干柴都点着。
大堆的干柴迅速燃烧起来,浓浓的烟雾把整座山都笼罩起来了。
后来,通信员欢天喜地地回来报告说,当时他远远看见鬼子一步步走近了,心都提到嗓子服了,但没想到鬼子的指挥官,用明晃晃的东洋刀朝山上指了指后,就从山的一侧绕开走了!
唐凯急中生智,居然用烟火计把鬼子吓跑了!
鬼子这一走,二分校就避开了一次血战。于是,同志们穿上了过冬的棉衣,很多人都称赞说:“唐凯这个计谋学得好、用得活。”
孙毅也没想到这么一个大大趔趔性格的人,在危急关头会想出这么一条退敌的妙计来。
这时抗大二分校有个习惯,即每经历一件事情后,大家都要坐下来讨论讨论,总结经验和教训。
一次,在讨论会上,有人对唐凯燃火退敌之事提出质疑,说:“唐凯当时不服从命令同大家一起前进,避开鬼子的追击。”
也有人说:“唐凯因为怕死才想躲在山上,可万一鬼子上山来,后果就严重了。”
但是,也有部分人不同意,为他辩护。
于是,争论双方形成两种对立的看法,相持不下。后来有人把这件事情报告给了校长孙毅,要求处分唐凯。
孙毅说:“唐凯聪明,在学校学的知识没有白学,能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为保护棉衣棉裤立了大功。”
这事儿,后来还被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知道了,他说:
“唐凯在险象环生的危急时刻,巧施妙计,点燃干柴,在一阵火光烟雾中轻轻地击退了日军一个正规旅团(近1万人的兵力)。这是他神机妙算,智勇双全的结果,不仅不能处分唐凯,还要给他奖励。”
随后,他下令调唐凯到抗大二分校第3团任团长。结果,唐凯又带领大家打了许多好仗。
陈冠任著、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书记述了此事,该书为该社的年度畅销书,曾经名列中国军事畅销书热卖榜第一名(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