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潘金莲采取攻心为上的方式,武松有没有可能就答应了?

一介渝城小吏 2024-03-13 08:54:02

武松很小的时候,就失去父母了。

是武大前胸挂着襁褓里的武松,后背扛着货担出门卖炊饼,碰到哪户有婴儿的,就免费送饼,用来换奶给弟弟吃。

这便是百家奶的由来。

武松天赋异禀,身体素质异于常人,其食量有多大,原著里说得明明白白。养活一个孩子不难,但如果武大只是本着养活就行,弟弟成人后能成为像巨石强森般的人物吗?

从来都是“穷文富武”,就算是今天,大学里体育系的餐标,一般都是普通学生的3倍以上,不然营养根本跟不上,3个小时就饿了,直接破坏日常进度。

武松年少就常在外惹事,是个不好相与的角色,第一次逃出清河县避祸也是由于揍晕了一个人,探了没鼻息以为出人命了才离家的。因此想想武松从小在外面打了多少架?扯过多少官司?每次想方设法保这个弟弟的,有没有可能就是这位老实本分、身无长处的兄长?

武松读过书,受过教育、懂点公文,这教书师傅是白给的?而有没有可能就是这位起早贪黑、在外摆摊的兄长一个铜板一个铜板积下来供的?

武大还没成年的时候,就开始把所有精力财力给了弟弟,一家劳动力有限,吃的就自己却因为天天996、被生活压榨成营养不良、发育不全、又丑又矬的小矮子。才吃饱几年啊,就以为营养跟身高没关系了?上一代,像我大舅这样的,就是由于外婆子女多,小时候就在外打小工补贴家用,成人后不到160公分,以及留下肺病根子。

但武大的确成为后来那位为民除害、享誉州县的打虎英雄内心深处的唯一弱点和家的化身。跑路出去的武松,跟人聊天三句不离兄长、情况一有转机就要回去看兄长。长兄如父,武大如家,武大还活着,武二就不是没家的孩子。最后也是兄长死了,武松才“克服了”所有弱点、丢掉稳定的工作、宁可犯法也要手刃仇人的原因。

因此对普通人来说,兄长是兄长、兄嫂是兄嫂,但在武松眼里,兄长就是家长,兄嫂也必然成为了家母。

因此就算潘金莲采取攻心为上、慢慢来或者其他任何方式来挑拨,武松都不可能答应。毕竟武松是大丈夫,他做人的道理,像你这种脑子里只有那点东西的自然很难理解。

名著鉴赏有个问题——就是总有人要用他那点小拇指都没有的道德,去逐字逐句地恶意扒拉出一些他完全没法想象的如人品、素质、底线的东西。

如说书中并未介绍武大和武二关系好的。我的确是服了。网文是不是读傻了?原文无一句写过他俩的父母,武松三句话就是兄长,说明武大就是武二的监护人,不是武大还有谁?难道文学作品非要记个流水账?好比为了说明宋江是个孝子,就一定要把他爹从小培养他的点点滴滴都写出来?最简单的,武松都丢掉官府待遇、丢掉前程和甘于犯法了,如果这都不能说明问题,只能叫你自己无丝毫的道德底线。

还有说武松给潘金莲送绸缎的。我国自古讲尊重长辈。武松长期流离失所,饱经世间人情冷暖,一下子体会到家的温暖、庆幸兄长有了港湾,又在家吃住,肯定是心怀感激,工作后送家嫂一点绸缎是人之常情,就一定要在家里要做出一副丁是丁、卯是卯的不通情理的样子才能避嫌?

难怪如今网上会出现诸如:“老公经常表扬小姑子,他们有没有问题”之类的奇葩揣测。真是心里想什么、眼里就是什么。

在这类人心目中:男的只要对女的说话了,就是想睡,反之就是为钱。两代人就一定要断绝关系、哥哥弟弟就一定要争财产,亲戚姑嫂就一定要出来挑事。看见胳膊就会想到肉体,想到肉体就一定不轨。

至于扯什么传统文化——指古代贫困家庭有什么兄妻弟继习俗的。

可以明确的是,主流汉文化从来不存在类似习俗,就算个别偏远地区的确存在因族群发展而采取的生育方式,也是被逼无奈的应急措施,而非应该宣扬的传统文化。例如女真人进关前的确是这样,但伴随着形势变化,他们自己也舍弃了类似习俗。

此外,不能拿个别时代和人的癖好跟传统文化挂钩,就好比总有人和良知道德反着来,刻苦努力是用到无恶不作上,这绝非良知道德错了,而是道德崩溃,不少人天性就爱犯罪,难道你要让法律来背锅?

对于武松而言,那个“矬子”就是全世界,不仅仅是兄长,更是父母。甭提小说里塑造的英雄人物了,现实中哪怕有过一丁点家教的也不会有如此龌龊的想法。

0 阅读:1

一介渝城小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