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笔者从诗词创作的角度,谈了一些对于伟大领袖毛泽东《沁园春·雪》在创作上的一些缺憾。
尽管有不少网友坚持认为,这首词是光耀千古的名作,流芳百代的佳品,是近现代旧体诗词的压卷之作,但细读该篇,就诗词创作而言,仍有缺憾。
首先,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和文学形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字声合于平仄,严格讲究韵律。但是《沁园春·雪》中,颇有几处不合平仄。
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依照诗词格律,这句的开头应该用读音较重,比较清澈响亮的去声字,而“惜”在古代属于入声字,读音低而快,短而沉,并不适合开头。
反观上阕“望长城内外,惟余茫茫;顿时滔滔”,去声字“望”读音由高而低,颇为响亮。
再如“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知弯弓射大雕”,依照格律,前二句的韵律分布应该是“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引号处可平可仄)。
“成吉思汗”,是元太祖铁木真的尊号,以为“广有四海的大汗”,字声为平仄平平,显而易见,这四个字不合格律。
有人说,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作品最重要的是抒情达意,用于言志,一个真正伟大的诗人和诗人,怎么会被格律所束缚,又怎么能用些许字词合不合格律来评判一部作品的优劣高下呢?
这种论调,表面上看并没有什么毛病,实际上却经不起推敲。
首先,文章前面就已表明词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体裁,如果觉得格律是一种束缚大可去写古风、新诗;
另外,真正的高手又怎么会觉得韵律是一种束缚,比如写律诗的高手杜甫、填词的高手苏轼每一首都循于格律,合于平仄。
以上两点我们可以从同样是大诗人的李白和杜甫的作品比较中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
众所周知,李白虽然也写律诗,而且有一些写的相当好,但代表李白艺术成就的却是古风歌行,而杜甫虽然也写歌行,而且有些写的也相当不错,但代表杜甫艺术成就的却是律诗。
李白天生豪迈洒脱,自然受不惯格律的束缚,所以歌行体才能更好的表达他自己,而杜甫读书万卷,耽于佳句,自然不会将格律视为一种束缚,反而把初唐以来并不严格的格律是推向的成熟。
因此还是那句话,格律作为一种既定的诗词规范,从来不是一种束缚。
最后,就领袖本人而言,作诗填词向来秉承“诗不厌改”的优良传统。
比如《七律·长征》中“金沙水拍云崖暖”一句,修改锤炼多次,后来才用了最为生动传神的一个“拍”字。
而《沁园春·雪》中也有好多句都是几经修改的,最著名的就是“原驰蜡象”,本为“原驱蜡象”。(笔墨手迹尚存)。
综上所述,对于《沁园春·雪》不合平仄和韵律的地方,我们大概可以说是作者审方面的失误造成的,并不是有些人口中因为要冲破旧体诗词的格律束缚才有意为之。
笔者认为,时至今日《沁园春·雪》虽然已经是一篇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名作,但是秉承领袖毛泽东实事求是的精神,仅从文学创作和诗词写作的角度来说:
我们不应该一味的认定这首词是旧体诗词创作中的压卷之作。
你倒是说说哪一篇是你心目中的压卷之作啊[得瑟]垃圾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