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碗里的战友情谊
——战友情与舌尖上的记忆之五十五
贾洪国
“九”,自古以来就是个吉利数,如“九九长寿”“九子登科”“天长地久(九)”。九大碗,顾名思义,一般每席有九碗菜,饱含吉祥的意味,因其多摆席于农家院坝头,又称“坝坝宴”。
老战友何兴周父子带我参观梓潼的两弹城,不知不觉已是中午饭点,下午还要去游览古蜀道的翠云廊,所以午饭只有在梓潼解决!
何兴周老兵问我想吃什么?我说,战友兄弟之间,不必过于讲究,能吃饱就行!
何兴周退休前是曾多次来过梓潼,知道万基国际广场旁边有一家饮食店,经营川北传统美食——九大碗,已有些年头了。但他一直没去品尝过,原因是他对这九大碗太熟悉不过了。所谓的九大碗就是以前农村过红白喜事流水席上的九个不同菜品罢了。
小时候吃九大碗的经历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刻在记忆深处。凡是哪家结婚、生子、建房等等,都要办宴席,请亲朋好友来相聚,大块吃肉,还要配以大碗喝酒,所以称之为“九大碗”。
大约从2000年以后,九大碗这种席面在农村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菜品的数量、花样、规格和以前已不可同年而语了。也许是人老了,时常怀念儿时九大碗的味道。现在乡村办的坝坝宴,桌上的菜说不上好,也说不上不好,吃完就那样。万幸在梓潼还有人坚守这一传统吃食,不至于让它消失。
老战友何兴周的儿子何刚开车带着我们在梓潼县城转了一圈,他的意思是,如果遇到食客打堆堆的馆子,就进去品尝。这也是我以前出差到异地不熟悉当地餐饮,选择餐馆的一个有效方法,食客多,人家馆子总有它的优秀一面。结果转了半个梓潼县新旧城,没见一家食客打堆堆的餐馆,何老兵有点慌了,对我说,今天中午这个吃饭的地方,难找如意之处了。
话音刚落,隔着马路就看见一个装扮成农家大院的门楼,陈忠实老先生题写的“九大碗”牌匾高悬门楣之上。进得餐厅,一眼就看见几张四方桌、长条板凳、高背椅(上席座位)和墙上的麦笕泥皮。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三十年前吃席的场面。正值中午饭点高峰期,店内座无虚席,费了半天劲,才等到一空桌。
决定在梓潼吃午饭时候,我就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拨打了我们工兵连何中德老兵的电话,说明来意,何老兵显得异常兴奋,他说马上就赶到“ 九大碗”餐馆来。
二十分钟后,何老兵心急火燎赶到“ 九大碗 ”餐馆,虽然我们已经三十九年没有见面了,但在人头攒动的餐厅里,我们一眼就认出了对方。握手递烟,互致问候,西藏边防的军营往事像雅鲁藏布江水,滔滔不绝。
在绵阳江油一带,农村赴宴吃九大碗,都会觉得自己脸上有光。农村的院坝(敞坝)里都很整齐的安放了多张八仙桌,每张八仙桌四周放置四条高板凳。桌子的摆放要求缝隙必须与房屋成平行线,以显示对客人的尊重。主人家宣布入席以后,客人们相识的三三两两相互推让着座位,再相互观察同席的人,将年长的让“上位”后,其余依次坐好。当然,我们作为战友兄弟,就没有这些客套了!
这时,期待中的“九大碗”系列菜按我们点的品种,用一个红色木盘一块端上桌来。我迫不及待地连夹了好几快麻婆豆腐塞进嘴里,就是儿时乡间走人户时的味感,三十年前的一模一样的味道。顾不得说话,片刻之间,除了麻婆豆腐,还有饟碗、丸子、肉丝,因为人少,怕浪费,所以就只点了“九大碗”中的一部分菜。
何中德老兵作为梓潼人,最熟悉“九大碗”了,他说,在梓潼乡下,遇到红白喜事,主人家总要杀一头或几头大猪请客。当然,还要看主人的财力和实力。一般人家,杀一头猪,紧紧巴巴完成酒席。有猪、有余钱的人家,杀两三头猪,甚至更多猪,全部用完。这些猪是提前半年到一年,就准备好的。没有养猪的人家,也会买猪,完成家族历史性的大事件。一般帮工,要提前做准备工作,在主人家吃几天。即使不是正席,都有酒肉。
解放前,川北摆“九大碗”的一般都弄成两样,垫菜和不垫菜的。垫菜,穷人家办好事,经济有限,但也要请“九大碗”,只得下面垫青菜,上面铺好菜,而较有钱人,整碗都是好菜。“九大碗”的主菜,江油广元一带的农村稍有不同,但鸡、鸭(或鹅)、鱼、猪等几样主菜是不变的,其它次菜根据地方特色而搭配。山里人宴客会配以山里的特色,次菜如猪血肠、酿豆腐、酿油豆腐、蒜苗炒腊味、炸酥肉、红薯粉丝、豆角等菜铺底做配角。
改革开放以来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的温饱得以解决,有些先富起来的人家,爱面子讲“排场”,去吃“九大碗”时,饭桌上,宾朋满座,开席时,第一道菜来的是鸡。吃宴席的常规都这样,可以包菜回家,有的大户人家还给来者赠予荷叶或粄叶用于包菜,所以也没有人会感到包菜回家会不好意思。但若是“垫底”的菜肴,即主菜下面垫青菜的,大家就会不敢夹或不敢放肆的夹,本来没几块肉,垫底的都是青菜,大家眼睛会盯着那些不自觉的包菜人。
“九大碗”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就地起灶起锅上笼的场景早已不再有。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又带动了这一文化的传承,然而文化底蕴却早已不复存在。
穿行在时空的走廊里,似乎又看到了远近闻名的“土厨师"备办九大碗的忙禄场面:“在跑堂官端的菜盘等待上菜时,他一边从蒸笼里抬出粉蒸肉,一边大声报告菜名:老婆婆生火眼——餷肉;又迅速操起漏勺从炭火边沸腾的沙缸里舀出豆腐条,一边装碗一边报告:老公公摸媳妇——长丝!”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战友聚会都喜欢选择餐馆和大酒店,一张张大圆桌代替了“八仙桌”,朴实的“九大碗”已经不再上餐桌,取而代之以鸡、鸭、鱼、海鲜、果品、点心等丰富菜肴。原来恭敬礼让的筵席已经在推杯换盏中变得更加“上档次”了,谁还会想起代表尊老爱幼时候的“九大碗”呢?
也许,那时都是粮食养的猪,鸡,鸭,鹅;生长速度慢,无添加,也许真的口感和肉品质更好。但是,肉类没法满足人们的需求。现在,基本都是饲料养殖,快速生长,带来口感和肉品质的下降。肉的总量,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时代进步,或许是好,或许不好。这都不能一慨而论。总体而言,还是好的多,不好的少。好的,坚持;不好的,改进。我们追求一些东西,会失去一些东西。追求某些数量,失去某些质量。能量守恒,得失都在一念之间。
很多老兵多少有些怀念,小时候的九大碗,那味道和那情怀。有些东西,过去就过去了,再也回不去。很迷茫,却搞不懂,我为什么总是想念小时候的味道。
老战友相聚的情绪,化作满心欢喜。喜上眉梢,抓不住,看不见。也许快乐,在舌尖,在眼里,在心里,在脑袋里,在手里,慢慢弥散至全身。想着就觉得很幸福,太怀念去吃九大碗的心情了。那感觉太美了,妙不可言。
(
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贾洪国:1968 年生人,西藏军旅五年,双流县报记者十年。出版有个人文学集《 一花一世界 》《 人生足迹 》 《 风兮雨兮》。近年来,主要精力用于采写《寻访战友故事集》,目前已完成了《军旅宥坐——寻访战友故事集》两册,50万字已汇编成书。因为“人在变老,军旅的记忆却永葆青春!”把文字当成爱好经营,把生活当成诗意品味,一念花开,一念云起,在时光中拈花微笑,能穿透岁月漫漫的尘埃。
作者:贾洪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