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档案】洛阳乡村·吉利篇(上)

洛邑评历史 2024-06-11 07:35:06

吉利为一描述幸运、好运的形容词,土著老怀音发“挤里”,先名村,后名公社,再名区。吉利建制区古属怀庆府,解放后属新乡专员公署,1977年归属洛阳,前身是1978年4月成立的,河南炼油厂建设指挥部地方工作处,诞生过程一波三折,也是传奇。

1974年,河南省革委向国家计委报批一年加工500万吨原油的战备炼油厂,拟订的厂址有二,都在济源工区,一个是坡头公社,另一个是辛庄公社。济源工区因 “三线”建设531工程而设,虽在济源县,但级别为地市级,一把手由新乡行署主要领导兼任,仅用属地名而已,双方是两码事。

第二年,国家石油部组织有关方面,对两个厂址进行调研比较,选定了坡头公社南陈村北。实地勘探时,认为此地不够开阔,又将厂址东移至孟县吉利公社。彼时,济源工区已成立济源炼油厂工作组,进行相关筹备。不久,省委批准成立济源炼油厂筹建处,开展全面工作。

1977年,按上级要求,济源炼油厂更名为河南炼油厂。当时,厂址属地新乡地区行署提出,管理缺乏经验,服务供给不便,不愿接招。省委决定,成立吉利工程指挥部,将孟县吉利公社和专用铁路沿线,原属济源县坡头公社的马洞、金鹅、济涧、南陈、东寨、送庄、郭庄7个大队,划归指挥部统一领导,实行政企合一,交由洛阳市辖,俗名吉利工区。

1978年4月,工程指挥部又改称河南炼油厂建设指挥部,下设地方工作处,行使政府职责。1981年12月,省委决定政企分开,撤销建设指挥部,成立河南炼油厂,以地方工作处为班底,建立吉利区。

1982年8月,吉利区获国务院正式批准,基本盘为一办事处一公社。办事处取名大庆路,对口管理服务炼油厂,石油一公司等生活区。公社增容后,下辖清庄、小川、横涧、坡底、冶戌、里村、吉利、东杨、北陈、涧西、康窑、白坡、西庄、西杨、马庄、下柳、上柳、六门、郑庄、韩庄、南陈、送庄、权庄、郭庄、柴河、东寨、马洞、金鹅、济涧29个大队,56个自然村,195个村民小组,仍名吉利公社。

1984年1月,河南炼油厂改称洛阳炼油厂。同年,吉利公社更名为乡,下辖大队名改行政村,数量不变。2012年撤销吉利乡,先后设立吉利、西霞院、河阳、康乐四个街道。2021年吉利区撤建,与孟津县合并成立孟津区,俗称孟津北区,存续时间共四十三年。

孟津区域图

皇封御赐吉利村

吉利区撤销后,吉利名号又回到原点,仅存于源头村,现为社区。吉利村东邻里村,西临涧西,南面黄河,北望炼油厂,历史上曾名东仁和村。又因村西有一小涧,亦名涧东村。传说,吉利村名为刘秀皇封御赐。

史载,公元8年12月,王莽篡汉,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遭到以刘秀等为代表的,刘氏子孙的激烈反对。一开始,刘秀为更始帝刘玄部下,势单力薄,被王莽追杀,一路撵得“兔毛乱飞”,十分狼狈。

话说一日,刘秀在古河阳地,与王蟒军作战,寡不敌众,被追跑到黄河岸边,欲南渡避险时,因河宽水深流急,始终无法如愿。眼见天色已晚,追兵将至,刘秀仰天长叹,“吾命休矣”。

危难时刻,当地一老汉伸出援手,引领刘秀等人,隐匿于附近一低洼的庄稼地里,才侥幸躲过一劫。当晚,刘秀担心敌兵不远,未敢乱动,遂夜宿此村,打算第二天再谋他图。

也是天公作美,一夜之间变化来得就那么突然。天将蒙蒙亮,就有探子禀报,黄河水位大退。刘秀大喜过望,传令即速过河。众人争涉渡。既上岸,刘秀惊魂甫定,站于高处北顾,说“太行脚下,大河之阳,西高东低,藏风聚气,此真大吉大利之福地也。”言毕,众皆拜服。

若干年后,刘秀初登帝位,建都洛阳,忆及此段经历,命人勒石刻碑纪念,赐此村曰吉利,沿袭至今。吉利后又名及乡、区,寓意之好,由此可见。

以邻为善说里村

里村东邻冶戌,西临吉利,南濒黄河,北接炼油厂及生活区,地理上有天然优势,集市庙会名噪一时。八十年代,村级电影院,在吉利区是独一份。吉利区第一个万元户,也出自里村。

2005年12月31日,国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实施后,里村街口也矗起巨大的仿古牌楼,村名已悄然恢复成“里仁”,十分醒目。一字之差,“亲仁善邻”,意味大不同。

“五家为邻,五邻为里。”载于《周礼》,为古制。这里,邻、里是地方户籍组织的两个基本单位。俗有“远亲不如近邻”之说。古人认为,邻里关系仅次于血缘宗族关系,是较为重要的地缘关系。

里仁,实指居住环境,语出孔子“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良好的邻里关系让人向往,明智的人要选好邻居。洛阳有老话,曰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师婆子”下假神,说的是交友,也与生活环境关系莫大。

“里仁”与生俱来,人自不可选,后也能求变。孟子他妈深悟大道,为给孩子一好环境,不惜搬了三次家,留下一段历史佳话。

吉利有个涧西村

山间水沟曰涧,涧水各地多矣。洛阳涧水为四大名河之一,因周公之占卜扬名天下。涧水西岸为老工业基地,有县级行政区涧西,大名鼎鼎。洛阳还有一行政村也名涧西在吉利,却知人不多。

涧西村历史名称多有变动,最早听土著谓之“溅西”,原音发的就是古称。相传聚落初有权、高、耿、袁四姓八家,故取名"权、高、耿、袁八家”村。又因与吉利村隔小溪对望,彼称"东仁和”,此名“西仁和"。元朝至元年间,大名为孟州河阳县践溪村,后改现名,沿袭至今。

涧西村规模不大,在当地也有一定知名度。吉利刚成区那会儿,涧西村附近云集了石油一公司、省安公司、交四处等几个著名单位,也为热闹之地。涧西市场出道最早,当时吉利唯一的一家牛肉汤馆,白记就开在那儿。

名源河流的济涧村

若说涧西村由践溪谐音演化,得名无关涧河,那济涧村另当别论。济涧是一小村,位于吉利区西北丘陵地带,西毗邻济源市坡头镇,历史比较富水,村名源于古洪济河和涧河。

济水,也称济河,源起济源,为古“四渎”之一,支流众多。古时,济水的两条支流交汇合流后,人称洪济河。后因黄河占道,济水消失了,支流洪济河已无记载。济源白道河与柴河水库下游也有交汇,当地人也谓曰涧河。

洪济河与涧河的冲积平原,后形成长方形聚落,渐有人居,村民取两河名各一字,为村定名济涧,沿袭至今。

古村冶戌,俗称野水

中国村镇名多始自唐。在历史的长河中,种种原因,超过千年保持不变的,非常罕见,堪称凤毛麟角,冶戌就算一个。冶戌,普通话音读yě xū,颇有文化内涵,唐代前已成名,历史久矣。

冶戌旧属孟县,位于黄河北岸,距吉利乡政府咫尺之遥,原吉利区第一大行政村,土著谓之野水街,自豪外溢,名还极易被误读,初来乍到者,需咬文嚼字,格外认真。

八十年代初,吉利已为洛阳一建制区,头次从他人口中听到“yě shuǐ ”,尚不知哪俩字,最初有书面接触,就是冶戌,当时心里也打了鼓。若说地方口语习惯,那音字相差真还有点远。

冶,古同“野”,基本含义为熔炼金属,引申义为装饰打扮,也常为表示艳丽的形容词,人多认得;戌本义为一斧类宽刃兵器,后被广泛用指地支第11位。顾名思义,冶戌意指锻铸兵器,武备意浓。

史料记载,冶戌为汉、晋河阳县治所在,繁华荣耀一时。潘安任河阳县令时,曾在冶戌村南营花寨植柏一棵,人称转枝柏,为古河阳八景之一。

因戌与戊、戍字形相近,读wù,读shù的,大有人在。戊为天干第五位专用字,本义不沾边;戍,有驻军戍边、戍守之意,与戌一样,都与兵事有关,就有点耐人品味了。

冶戌村营花寨转枝柏

不知何时起,网上突见冶戍、冶戌混用情况,而且,还都特指这一村,让人傻傻的分辨不清,颇为纠结。冶戍之名,也是《孟县志》力推的主张。

《孟县志》说,晋武帝泰始十年九月,杜预在此建一河桥,渡口称野水渡;又因渡口守有重兵,也有野戍之称。后因铸兵器冶炼钢铁在此,再改野为冶,是谓冶戍镇。

《孟县志》又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在河阳筑三城,河面置浮桥与船渡以供来往,河阳驻军将帅有'河阳三城使"之称,河防渡口驻戍役镇守,称"冶畈镇戍所”,简称“冶戍"。

舟梁浮桥图

查北魏“河阳三城”之南城,在黄河南岸,指今孟津老城;中潭城在河中沙洲上,另置有河阳关;北中城,即今之“冶戌"。城防也需兵戍守,故称“冶戌"、"冶戍”都不叫错。但二选一的结果应是“冶戌",大家认识吉利的时候,就是这样。

杜预是杜甫先祖,人称“杜武库”,在黄河上“造舟为梁”,建浮桥,联通南北,事载史册。只是浮桥位置有N种说法,是一糊涂账。历史上黄河两岸的知名渡口,就那么几个,冶戌西有白坡渡,对岸是铁谢渡,本身或为野渡,始名野水。

另外,戌的五行属土,水来能土掩。有戌在,不怕野水泛滥,这或是冶戌意境宽广全面,最终胜出,定名原因吧。

青庄村的由来

青庄北傍横涧,西邻小川,东南迄坡底,位于吉利区文化北路东侧,聚落呈长方形,面积0.6平方公里。村中南北有一天然大沟,曾为小涧故水道,明时为便于出行,横跨小涧修一桥,取名青龙桥,村因桥命名作青庄。

小川无关河流,村取人名,在吉利是独一份

相传古时,济源张家岭有张姓人因故在当地待不下去,被逼无奈,携家带口,东出逃荒,落脚在今吉利区东北平原与丘陵过渡带,繁衍生息,逐渐形成村落。时因户主名唤张小川,村袭人名,也为张小川,简称小川。

小川聚落约呈梯形,西紧邻洛阳石化总厂,是规划中的整体搬迁村之一,村民正像其自然村立市庄起的名那样,已全部实现了“农转非”,远离面朝黄土背朝天,早早地立于闹市,开启了运输、餐饮、娱乐生活模式。

横涧村的由来

横涧村位于黄河北岸之浅山丘陵,为太行余脉,当地也称北邙。村名中横音读“hóng”,若要读“héng”,谬也。古时,此地东西有南北流的小涧各一,后以地势形成的村落,南北窄、东西长,呈带状,横担在两涧之间,得名横涧。横涧与孟州西虢顺涧对应,是革命老区,先后有110名农家子弟参加革命,抗日故事家喻户晓。

坡底、白坡是哪个坡

黄河流经小浪底,心情豁然开朗,中游的最后一段峡谷,终被甩在了身后,前望平川,一路穿山越岭的压抑,斗折蛇行的憋屈,都已化为亢奋,浪花里还飞出欢乐的歌。

河水携沙带泥,居高直下,南滚北翻,汪洋恣肆,尽情地洗礼着两岸,留下大片滩涂,形成广阔的冲积平原。河水过处,沿黄北岸,一道长坡兀现。

那坡西起峡谷口,蜿蜒向东,逐渐走低走平,总长约二十里。古时,这道长坡连起了济、孟二县,有分名坡头、半坡、坡底的三个村落,还就依坡而诞,名已相当直白。三村之名,此仅是一说。

另说坡头、半坡、坡底名源于河。黄河自源地青海,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山西、陕西、河南,由山东入渤海,全长约5464公里,小浪底以上主为山地,下多平原、丘陵。人据此简分有三段论,前曰山河;后名平河;山平河衔接有过渡段,则谓坡河。

坡河始于坡头,终于坡底,长8公里,中为半坡。坡头、坡底名袭至今。半坡后易名白坡,也有两说。一是怀府腔白半不分,串音叫转,二是黄河水至此变清洗白,故名。坡头位在济源,坡底、半坡时属孟县吉利公社。

坡头位高,后又被冠名于乡镇,红色基因赫赫有名。大革命时期,就有中共地下活动;抗战爆发后,是豫西北著名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留庄英雄民兵营、河防堡垒杜八联名载史册。

1978年筹划成立吉利区,拟订的行政区域包括吉利公社全部,及坡头公社的马洞、金鹅、济涧、南陈、东寨、送庄、郭庄,7个大队的管片范围。

坡底位置最东。早先自孟津县过黄河公路大桥,北行数十米,路东就是坡底。1985年,首届555京港汽车拉力赛过境坡底,让这个黄河北岸的小村,也走到了舞台中心。

彼时,路两旁早早挤满了人,赛车五颜六色,引擎轰鸣,呼啸而过,盛况一时空前。2021年吉利区并入孟津区后,坡底也完成整体拆迁,作为村的形象彻底沦为记忆。

白坡渡名闻遐迩。地理位置使然,白坡滩多地广,河阔水深,舟楫之利得天独厚,为古渡,历数千年而不衰。西周以来,作为拱卫戍守洛阳的河防要津,白坡渡战略地位凸现,见证了许多刀兵战事。

当年武王伐纣渡河,登岸在白坡。东周王子朝之乱,周敬王出逃狄泉,晋国大夫籍谈、荀跞率军武装干涉,也从白坡南渡。西汉刘邦自此渡河,白坡渡又得名汉祖渡。

抗战、解放战争时期,白坡渡先后被日寇、国民党军控制,但多次遭到我军的袭扰打击。1947年11月,历尽劫波的古渡终于回到人民手中,古村白坡也发生了沧桑巨变。

康窑、权庄、郭庄、韩庄的由来

“金白坡银北陈,珍珠玛瑙横涧村,康窑村是烂铺衬”,顺口溜流行于吉利区,高度概括了当地过去,经济两头村的社况民情,十分贴切形象。

自然条件决定格局。白坡以前坐拥渡口之利,想不发达都难,拔个头筹似唾手可得。康窑就窑多,村民耕地捕鱼,收入手段单一,相对穷些,用烂铺衬作喻,也不直说垫底。

康窑原名奉家窑,得名于姓氏和民居形式。明朝年间,奉家他迁,在孟州做官的康泰离职后,带家眷落户于此,又形成规模,地称康家窑,简称康窑。如今康窑也住上了楼房,各村差别倒是不很大。

康窑旧貌

用姓氏命名村,古来就是一常见形式,占比较大。吉利概莫能外,总有个三四“块”村吧。

白坡权是一大姓,人丁兴旺后,顺着村里的一条斜沟,向外扩展,后又繁衍一村,时称权斜,后改权庄。郭庄成村于清乾隆年间,时年郭姓从济源马头村迁来,时间最早,因故得名。韩庄也因韩姓从外地迁来最早得名。

过客,又名洛邑过客,洛阳人,市作协会员,热爱家乡,喜欢怀旧。原创作品,欢迎品评互动。原创不易,转载务请注明出处,谢谢。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