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百韬兵团覆亡,顾祝同责任重大,为何黄百韬至死还感其厚爱?

文青说历史 2024-03-27 17:30:39

1948年11月8日,华野30多万大军发起了对黄百韬兵团的猛烈攻势,3天后黄百韬兵团被我军团团围困于碾庄地区。双方激战13天后,国军各主力机动兵团均未能突破我军的阻援阵地,求援不得的黄百韬兵团因此全军覆没,黄百韬本人自尽身亡,揭开了淮海战役最终胜利的序幕。

国军在淮海战场全线溃败后,蒋介石事后在南京召开了针对淮海战役的检讨大会。会上,蒋介石把淮海战役(国军方面称徐蚌会战,以下称淮海战役)失利的责任归咎于刘峙和杜聿明的指挥无能。作为淮海战役前期和后期接替的指挥官,两人自然需要为淮海战役的失败负责。但如果把全部责任推到他们身上,确实显得有失偏颇了。

淮海战役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如果要具体追究谁才负有首要究责任的话,这个人非蒋介石不可。正是因为蒋介石在淮海战役中多次干预指挥,对既定的战略方针又多次变卦,才导致国军在淮海战役中处处被动。杜聿明曾经就发出如此长叹:“不知三军之权而统三军之任,每到重要关节总是直接干预指挥! 完了完了!”

不过蒋介石自己肯定是不愿承认错误的,他习惯于推卸责任来保全自己的威信,那么除了蒋介石之外,谁才是国军淮海战役失利的第二责任人呢?有人会说,淮海战役的第二责任人肯定是刘峙。的确,刘峙作为国军淮海战役的早期指挥者,他为国军制定的战略部署本身存在问题。在徐州防御的部署上,刘峙提出了一个所谓的一字长蛇阵,使得战役一开打就落入了我华野的事先设计好的大网之中。刘峙另外一个需要为淮海战役失利负责的事情,是他让44军为他贩卖私盐和做生意。当时,44军已划归黄百韬第七兵团,黄百韬为了等44军白白浪费了两天时间,这才有了后来的碾庄被围。

尽管如此,刘峙顶多只能称得上淮海战役失利的第三责任人,相比刘峙,参谋总长顾祝同在淮海战役中的表现比刘峙更加不如人意。

首先,刘峙拟定的这个漏洞百出的会战方案,实际上是参谋总长顾祝同带头制定的。其次,作为国民党的陆军总司令,顾祝同才是国民党徐蚌会战的总导演。但他并没有拿出自己的担当,事事请示蒋介石决定,错失了多次调兵遣将的机会。正是因为他的不作为,黄百韬兵团迟迟没有收到撤退的命令,错失了最佳的撤退徐州的宝贵时间。

因此,黄百韬之死和顾祝同脱不了干系。奇怪的是,黄百韬即使后来在碾庄被围,也丝毫没有怪罪这位参谋总长,反而在临死前对他感恩戴德,这是为什么呢?

1948年11月12日,顾祝同曾飞抵黄百韬被围的碾庄上空,和黄百韬有过一次长谈。顾祝同在得知邱李兵团无法突进碾庄地区后,明确告诉黄百韬不要对援救报以希望,而是要尽可能想办法突围。黄百韬听后对顾祝同说到,自己深感总统和总长的栽培,决定牺牲到底。

黄百韬之所以如此感激顾祝同,主要是因为黄百韬是杂牌出身,因为没有自己的靠山,几十年也得不到重用,只能每战拼死争先,是顾祝同赏识黄百韬,黄百韬才当上了25军军长;张灵甫孟良崮身死时,蒋介石原本要严惩黄百韬救援不力,又是因为顾祝同出面求情才免于一死;豫东战役结束后,黄百韬又是得到了顾祝同的举荐才当上第七兵团司令。综合以上原因,顾祝同是黄百韬的军事生涯的贵人,不论他的死因和顾祝同的关系有多大,他也丝毫不会责怪顾祝同,反而打心里尊重这位恩人。

0 阅读:2

文青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