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8日,负责国民党军葫芦岛撤退事宜的杜聿明从前线回到北平,“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对杜聿明设宴款待。席间,傅作义对杜聿明透露了第三绥靖区何基沣、张克侠率部“叛变”的事,又说徐蚌会战已于11月6日正式打响,黄百韬第七兵团被我华野合围于碾庄地区。
杜聿明听后,急忙问傅作义徐州各部队现场情况如何?傅作义说具体的情况不知,大概都在徐州附近。杜聿明随即感到既诧异又恐慌,心想这个时候徐州主力应该撤至蚌埠附近,为何没有实行?由此感叹道:“看来徐蚌会战已经失败了。”这个时候,杜聿明内心的一种恐惧心理不断上涌,觉得徐州战场此时俨然是一个“刑场”。我们知道,整个淮海战役(国民党方面称徐蚌会战)一共历时66天。杜聿明这个时候和傅作义会晤之时,淮海战役才刚刚开始进行到第三天,决定双方胜负的最大变数——黄维第十二兵团都没有就位,为何说杜聿明却说徐蚌会战已经失败了呢?
淮海战役前夕,同时也是东北廖耀湘第九兵团全军覆没之际,蒋介石让国民党国防部拟定了一个作战计划,即所谓的“徐蚌会战计划”。这个计划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三点:其一,徐州国军主力一部留守徐州、贾汪,掩护主力部队转移;其二,国民党第七、第十三、第二、第十六兵团、徐州总部分别从不同方位向蚌埠挺进;其三,各部队到达指定目的地后,迅速抢占阵地构筑永久工事,以攻势防御伺机将我军歼灭。
该作战计划拟定后,蒋介石让国防部第三厅厅长许朗轩把这份计划和一封信交给杜聿明,表示如果杜聿明同意这一作战计划,就请他即刻到蚌埠进行指挥。杜聿明看完后对这个计划,基本同意将主力集中到蚌埠与我军决战。但考虑到这个计划要放弃徐州,杜聿明担心日后会背负放弃徐州的罪名,就以葫芦岛撤退事宜还没有完毕为由,让蒋介石先让刘峙按计划将徐州国民党主力撤至蚌埠。
从后续淮海战役的进程来看,蒋介石下显然并没有坚定地去执行徐蚌会战计划这一方案,而是选择了另外一条看上去较为激进的作战计划,即在徐州到蚌埠两百多公里的铁路两侧,部署了数十万大军,只留一两个军守卫徐州。按杜聿明的话来说,仅拿一两个军守卫具有永久工事的徐州,几乎等于不守。而让数十万大军摆在铁路两侧,无疑形成了鼠头蛇尾、到处挨打的态势,古今中外还没有这样的战略案例。
对比国军的这两个作战计划,他们之间的核心差异有两点,即要不要把徐州各主力兵团撤至蚌埠,要不要守卫徐州重镇。显然,如果第一个作战计划被称之为“徐蚌会战”的话,那么后面刘峙版的这个作战计划已经和“徐蚌会战”并无多大关系。这也难怪杜聿明在得知徐州国军布防后,会称“徐蚌会战”已经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