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之父落马,疫苗到底有没有问题?

煜杰洞见 2024-05-01 08:28:03

这两天网上炸开了锅,源于那个“新冠疫苗之父”杨晓明栽了。

这事一出来,老百姓心里那个慌,真是没法说。

为什么会炸锅?为什么会慌?

因为大家都在猜测“新冠疫苗之父”杨晓明到底是什么原因落马?

倘若仅是贪财好色、蝇营狗苟倒也还好,一旦是跟疫苗有关的话,就兹事体大了。

据公开简历显示,杨晓明,1962年出生于甘肃省舟曲县,头衔很多,包括:生物制品学专家,全国人大代表,国家联合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863”计划疫苗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生物董事长等。

他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带领团队成功研发上市全球首款新冠灭活疫苗,也就是很多人都打了的“北京生物”疫苗。

这里打重点,北京生物是全球首款新冠灭活疫苗,最早的。

不难理解,众多老百姓第一时间听闻“疫苗之父”落马的消息,就本能地杯弓蛇影,甚者犹如惊弓之鸟,毕竟,很多人的身体被打过这个团队研制的新冠疫苗。

这时候,大家脑海里是不是浮现了疫情期间排长队打疫苗的一幕幕,是不是现在还有点心有余悸。

大家或顶着烈日,或冒着酷寒,或淋着大雨,排着两三公里的长队,如蜗牛蠕动般挪动,一针两针,有的甚至还要求打加强针。

本来,不少人就对新冠疫苗有点不放心,毕竟这可是个新玩意,谁也不敢保证百分百没问题。

更何况,自从打了疫苗之后,网上到处都有人在说身体这儿不舒服、那儿不对劲的,看得人心里直发毛。

这下好了,连发明制造这个疫苗的人都进去了,这不是明摆着说疫苗有问题吗?

恐慌的情绪,开始在人群中蔓延。

很多微信群里,大家对此吵得不可开交。

有人说,杨晓明可能只是经济上有问题,疫苗质量应该没问题,毕竟敢搞有问题的疫苗,那可是犯下了“亡国灭种”之罪,杨晓明敢冒这个险吗?

也有人说,杨晓明落马就是疫苗质量问题的铁证,要不然他怎么会栽呢?

还有人言之凿凿地认为,从疫苗本身分析,就可以证明疫苗有问题。

你看杨晓明他们研发的那个新冠疫苗,从立项到成功才用了98天!

在当时,许多人都感到很自豪,所以包括杨晓明在内的很多人都说这是一个“奇迹”。

跟一般疫苗相比,北京生物的研发速度真的是奇迹。

纵观全球疫苗研发的历程,一种疫苗从研发到最终上市,通常需要历经漫长的10年以上时间,并伴随着高达10亿以上的投入。即便研发进程稍快的案例,也至少需要5到6年的时间。

举例来说,脑膜炎疫苗的研发耗费了68年的漫长岁月,破伤风疫苗用了40年,丙肝疫苗则用了38年,而乙肝疫苗也经历了17年的努力。即便是研发时间相对较短的流感疫苗,也耗费了长达14年的时间。

而“北京生物”只花了3个月, 你说是不是奇迹?

他们这么快就搞出来了,难免有人觉得有问题。

还有人甚至找到了几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时间节点。

2020年4月4日,“北京生物”成功获得了临床试验许可。令人惊讶的是,仅仅过了不到三个月,也就是同年7月1日,其新冠疫苗的生产车间已在武汉落成。

疫苗还仅仅只是获得实验许可,未获得上市批准,生产车间就已经建设完毕,难道就不怕疫苗研发失败或不被批准上市吗?

为什么就如此自信地断定疫苗研发一定会成功,并提前建好生产车间呢?

到了2021年5月26日,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的新冠疫苗Ⅲ期临床试验中期分析结果才正式公布,数据显示其两款灭活疫苗的保护效力分别为72.8%和78.1%。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北京生物”和“科兴”等国产疫苗,自其问世以来,主流报道中很少出现关于其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差评。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一个医药领域的奇迹。

通常,新药品或新疫苗的研发都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期间会经过大量的实验来测试其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并努力减少副作用。即便是在疫苗上市后,也时常会有新的情况出现。

没有一种疫苗是完美无缺的,这是科学常识。

相比之下,国外的辉瑞疫苗就时常爆出接种疫苗后的不良反应事件。

譬如日本,2021年6月统计的数据显示,接种辉瑞疫苗后死亡的人数已经增加到190余人。

譬如加拿大,在2021年启动了疫苗伤害支持计划,旨在向因接种加拿大卫生部授权疫苗而遭受严重和永久伤害的人提供赔偿。到目前为止,该计划已经批准了50项与加拿大卫生部授权疫苗相关的严重和永久性伤害的索赔。

但反观“北京生物”等国产疫苗,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几乎零差评。

在国内,我们很少听到关于接种这些疫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事件的报道。

注意,我说的是官方的报道。

你们说,这是不是也算奇迹?

再说了,杨晓明他们的疫苗一上市,就火得不得了,仅仅2021年一年,就赚了900亿!

可现在,杨晓明团队研发的灭活疫苗、以及科兴等多家企业的新冠灭活疫苗,都已经不被推荐,至于效果,外行实在说不清。

我并不是说“北京生物”疫苗一定存在问题,或与所谓的后遗症有必然联系。

只是,联想到最近杨晓明的落马,还有之前科兴爆出靠行贿卫健委领导,才拿到疫苗上市资格,不得不对相关疫苗的研发和审批过程产生了很大的疑虑和担忧。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1月13日,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数量已经高达34.88亿剂次。

这34.88亿剂次的数字背后,意味着有多少人接种了两针、三针,甚至是加强针。

回首那荒唐的三年,一些人接种疫苗后出现发热,相关人士却以“这是你身体好的表现,反应积极”来宽慰。若接种后未能产生抗体,或是感到疲惫不适,他们又会以“这反映了你体质欠佳”为借口。

总之,那些掌握话语权的人总是坚称,疫苗没有问题,一切不良后果都归咎于个人体质差异。

大家还记得吗?

当初推广疫苗时,都强调接种是自愿的,可到底是不是自愿,大家都有数。

问题是,当时不打新冠疫苗,有几个人能扛得过去?

家里有小孩的,学校、老师天天催,不打疫苗连学校都不让上。

社区天天催着打,不打的话,不能坐飞机高铁火车公交车,不能去公共场所,没办法看病,甚至没办法出门。

这些手段,谁能顶得住?

一直以来,网络上关于接种新冠疫苗后出现各种后遗症的帖子层出不穷,看得人心惊胆战。

而在杨晓明落马之后,这种恐慌情绪更是被推至顶点,许多人对疫苗的安全性产生了极大的忧虑。

物证早就没了,现在,人证也快没了,还能找什么证明疫苗是不是有问题?

如今,我们不再过分期待疫苗能带来奇迹般的效果,但最起码别有什么副作用吧?

当然,我对我们国家是有信心的,相信国家不会让我们打有问题的疫苗。

只是,现在这种恐慌情绪越来越重。

如果真涉及疫苗,是否有什么补救措施,相关权威部门是不是得尽快给民众一个权威的说法?

0 阅读:0

煜杰洞见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