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决意要杀刘伯温,刘伯温高呼有个字不会写,最终保住性命

史理学思 2024-10-09 19:38:21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这句话往往用来形容那些为帝王伟业立下汗马功劳,却下场凄惨的臣子。范蠡正是深刻理解了这个道理,这才急流勇退,得到善终。

要说对功臣有着颇多忌惮的皇帝,朱元璋必然是首先被想到的,他诛杀多位功臣的事迹令其饱受争议。

面对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刘伯温,朱元璋自然忌惮更深,对其的杀心也更重。

可刘伯温是谁,待他得知朱元璋的想法后,便立即作出应对。他在帝王面前高呼有一字不会写,正是这一举动,直接让他保住了命。

君臣携手创基业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元中晚期政治腐败,朝廷对汉族压迫愈甚,导致民不聊生,这也致使了元末农民起义不断。

朱元璋出生于贫困家庭,早年生活十分艰辛,后为了生计四处流浪,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接触到了起义军,再加上朋友的邀请,他加入了郭子兴的义军。

朱元璋虽未接受太多教育,但长期的流浪生活却让他开阔了眼界,再加上他自身能力出众,投军后很快就展现出了自己的本领,深得郭子兴青睐,在军中威望逐渐升高。

在这个过程中,朱元璋渐渐积累了自己的力量,并不断纳贤采能。在得知刘伯温有经天纬地之才后,朱元璋立马派人前去相请。

不过刘伯温可不是一般人,并不是能被轻易请动的。

刘伯温自幼习书,学有所成后便参加科举,想在朝堂上有所作为。以他的学识,自然是轻松通过了科考,也顺利任职,但由于元朝廷的腐败,一心为民做事的刘伯温却屡遭陷害,多次被贬。

终于,刘伯温无法忍受元廷的腐败,辞官隐退,不愿问及朝事。

朱元璋遣人来请时,他本不为所动,这才有了朱元璋的两次相邀被拒,直到第三次邀请,对方提及刘伯温的志向,这才让他动了心。

刘伯温本就心怀大志,又发觉朱元璋有着雄才伟略,且将自己于他视为“刘备之孔明”一般,这才下定决心,出山相助。

有了刘伯温的加入,朱元璋的实力再次扩大,在对方的建议下,朱元璋自立门户,一步步壮大力量。

随后,在刘伯温的种种计策,加上朱元璋手下将士的共同努力下,朱元璋消灭了元朝政权,取得了天下,建立了明朝。明朝初建时,君臣和睦,朱元璋十分信任刘伯温,积极采纳其意见。

刘伯温观星象,发现荧惑星出现在心宿位,这可是不祥的征兆,于是他立马上奏朱元璋,希望其下罪己诏,朱元璋二话不说便应下。

之后又遭遇大旱,朱元璋又是听取刘伯温建议处理了不少冤案。

果然,不久后大雨倾盆而下。并且,刘伯温还建议朱元璋建立法制,维护社会秩序,朱元璋照旧应下。

可以说,刘伯温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随着社会的逐渐稳定,朝堂上以胡惟庸为首的淮西集团,和刘伯温为首的党派相争愈发激烈。

朱元璋本就是淮西人士,可以说他才是“淮西集团”的真正领头人,因此私心自然是更偏向于自家老乡的。慢慢地,朱元璋也开始对刘伯温有了忌惮之心。

更何况刘伯温能力过人,在军中和百姓之中名望都十分之高,这样的人若是想反,那不是一呼百应?

这更加剧了朱元璋对刘伯温的杀心。

一“字”得赦免

除了朱元璋本人对刘伯温心生忌惮外,还有胡惟庸在一旁煽风点火。

对于能力出众又受帝王信任的刘伯温,一心想往上爬的胡惟庸自然嫉妒不已,再加上一件事的发生,更是让胡惟庸恨极了刘伯温。

新朝初立,朱元璋就宰相人员寻求刘伯温的意见,刘伯温直言不讳的表示:胡惟庸不可。

得知刘伯温的答复后,胡惟庸顿时愤怒不已,于是他便经常在朱元璋面前煽风点火,诬陷刘伯温。

这让本就对刘伯温有了杀心的朱元璋决心更甚,常伴皇帝左右的刘伯温很快就察觉到了对方的心思,并思考应对之策。

这天,朱元璋命刘伯温入宫觐见,同时入召的还有胡惟庸。谁料,胡惟庸早早就到了,刘伯温却是迟迟未出现。胡惟庸趁机又告了刘伯温一个大不敬之罪,朱元璋也是怒火中烧。

终于,刘伯温到了,一见到朱元璋,他立马下跪请罪。朱元璋看见满头大汗、慌乱不已的刘伯温,顿感好奇。

毕竟他平时给人的印象往往是神态自若,胸有成竹,此形象实为罕见。

于是朱元璋暂时放下愤怒,饶有兴趣的询问刘伯温迟到的原因。

刘伯温连忙解释,他表示自己在家写字,有一个字怎么也不会写,这才耽误了时间。

一听此话,朱元璋更是来了兴趣,居然还有刘伯温不会写的字,他直接问:“什么字居然难住了你?”

刘伯温接着回答:“是赦,赦免的赦!”

朱元璋听后不由哈哈大笑。

“这有何难?朕这就写给你。”说着,朱元璋铺开一张纸,御笔一挥,一个“赦”字顿时跃然纸上。接着,他将这张纸递给可刘伯温。

不料,刘伯温恭敬接过纸张后再次“扑通”跪下,并大喊“谢陛下隆恩”。

朱元璋这才反应过来,自己居然被刘伯温“套路“了,亲自赏给他一个“赦”字,这不就是免其死罪么?

这刘伯温平时看着老实巴交,没想到这么狡猾,居然凭此歇了自己对他的杀心。

朱元璋越想越气,但帝王向来金口玉言,哪能随意反悔,只能无可奈何如了刘伯温的愿,暂且放其一马。

不愧是刘伯温,仅凭一字便救了自己一命,果然是才智过人。

结语

俗话说得好,伴君如伴虎,君心难测,在帝王身边做事一定要多留一个心眼。

同皇帝一起共患难不一定代表着之后能继续共富贵,要想得到美好结局,最好是功成身退。

创下基业时,帝王需要的是各种有才之人,但大业已成后,这些有功之人未必能继续得到皇帝信任,历史上因功高盖主被杀的臣子比比皆是。

权势往往容易迷惑人的心智,令其走上不断追求之路,一旦踏上这条路,那就代表着结局灰暗。

在古代,帝王是天下最有权势的人,他并不愿意同他人分享权势,有此想法的人必然不得善终。

所以,在古代能做到急流勇退的臣子才是真正有大智慧的人。

刘伯温虽然利用自己的智慧暂时保住了性命,但他最终还是没能善终,在胡惟庸送药后便离开了人世,实在令人唏嘘。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