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写下一首山水诗,唐宋诗人争相效仿,却无一人能超越

诗词漫游有能力 2024-01-29 05:42:08

传统文人与隐逸,是一个绵亘几千年的文学话题,而山林正是这种文学话题的载体。

山林间的幽静,与文人们苦苦追求的内心的宁静天然契合,进而促成了无数精彩的篇章故事。

那么,什么样的静谧山林才符合他们的要求?山林之静的极致又是怎样的呢?

下面的这首《入若耶溪》就是一个答案。

这首山水诗影响之大,令唐宋诗人争相效仿,却无一人能超越。

入若耶溪

南梁·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注:艅艎(yú huáng):大船。

王籍,字文海,山东省临沂人。此人博览群书,才华横溢。

他一生很不得志,大都是做王公权贵的幕僚宾客,晚年嗜酒成性,在抑郁寡欢中走完人生旅途。

本诗为作者任湘东王参军时,在会稽游若耶溪所作。

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南,是一个著名的风景区,《水经注》说这里“水至清,照众山倒影,窥之如画”。

诗人用幽静的情趣,轻灵简净的笔触,素淡、匀润的色调,刻画出若耶溪之幽境,表达了自己愉悦、宁静的心情。

此诗的前三联写景,最后一联抒情。

第一联点题,写乘船进入若耶溪,溪水开阔,溪流平缓,“泛泛”和“悠悠”写出闲适之意。

第二联写放眼四望,到远山上空晚霞点染,近处阳光洒落在曲折的溪水上,波光粼粼。

“逐”字是拟人手法,似乎阳光有意,写得颇有意趣。

第三联从听觉的角度来写,听到了蝉噪鸟鸣,反而更感觉到山林的幽静。

深幽的山林美景让诗人喜爱,也不禁想到自己现在的宦游生活,于是诗人在第四联发出感喟:

长年的宦游生活让人倦怠,的确是应该回家了。

这首诗在诗史上名声很大,主要在“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联。

《梁书·王籍传》中特别提到这两句诗,说“当时以为文外独绝”。

什么叫“文外独绝”呢?

就是在文字之外别有意蕴,奇妙之处,世人不能及。

这两句诗的妙处在于动中见静,以有声写无声,构想极为巧妙。

如果没有任何声音,山林中将是一片死寂;

如果各种声音太多,山林中将会一片喧嚣;

唯有单调的蝉噪和清脆的鸟鸣,既装点出自然的生意,又不致破坏山林的幽静,并且还反衬出山林的幽静。

王籍这首《入若耶溪》对后世山水诗的影响很大,孟浩然、王维等都曾从此诗中受益。

比如,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脱胎于王籍,高明互见。

到了宋代,王安石还对王籍诗作念念不忘,在《钟山即事》中写下“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这鸟鸣与不鸣之间,明显是跟王籍抬杠的意思,但却弄巧成拙。

因为山中鸟鸣,说明山高林密,少有人去惊扰,方显得山中的幽静;如果是“一鸟不鸣”,则是一片荒凉死寂,毫无生气,绝无幽静的艺术境界。

所以,王安石的抬杠无人喝彩,黄庭坚说他“真点金成铁手也”。

其实,对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诗,我们还可以追究得更深一些。

诗里面的“静”,不只是物理意义上的静,而是体现着自然所内蕴的生命力的静,是人心中摒除了虚浮的嘈杂之后,才能体悟到的充实莹洁的恬静。

这种静,自身没有表达的方式,而蝉噪鸟鸣,正是唤起它的媒介——你听到了声音,然后你听到了幽静。

最后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7 阅读:1033
评论列表
  • 2024-02-19 08:33

    从黄庭坚评王安石"真点金成铁手也"可知是幽默高手。[捂脸哭]

  • 2024-02-06 15:08

    树影凌秋月,清晖映晚溪。 乱山接云脚,寒星耀霜衣。 归雁知节气,乘夜竞南归。

  • 2024-02-04 23:09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 2024-01-29 07:30

    癸卯年腊月十八靴城早起闻声》 上工对西月, 脸冷寒风袭。 炮声多出响, 非节因娶妻。 旧冬归将弃, 春新近处移。 瞅看童脸色, 知己华发稀……

  • 2024-02-12 21:26

    柳柳州的欸乃一声山水绿,怎么样?

  • 2024-02-12 23:41

    论山水的诗。王维无与伦比。

  • 2024-02-06 22:34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词漫游有能力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