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戈戋㦮”这四个字,你会读几个?多一撇少一横,让人眼花缭乱

诗词漫游有能力 2024-02-20 06:28:44

相信大家都见过人和人之间的“撞脸”,但是“撞脸”的汉字你见过吗?比如“王”和“玉”,“于”和“干”,这些区分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而我们今天说的“弋戈戋㦮”这四个字可就比较难了,乍一看,这是四胞胎啊,多一撇少一横,让人眼花缭乱。那么,你认得其中的几个呢?

弋(yì)

“弋”这个字,很有意思。

它是个象形字,中间的弯钩当为木桩,上面的一横表示地面,右上角的点儿代表杈。本指小木桩,可挂物件或拴系牲畜。

古人用弓射猎禽鸟,使用的箭通常有两类。

一类是箭尾不系缴(即丝绳)的,简称“射”或“弓射”;

另一类则是箭尾系缴的,叫作“弋”或“弋射”。

由于第二类射猎方法同挂物件或拴系牲畜的木桩相类似,且箭杆有的用小木头做成,所以据相似引申的规律,把系缴的短箭也称为“弋”。

例如,《论语·述而》中有“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句子,意指孔子不使用大网在河里捕鱼,不使用箭射夜宿在巢中的鸟,以免一网打尽。

这说明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意识到保护生物资源的问题,主张对自然的索取要有节制,不能进行掠夺性的利用。

制作系丝绳的箭,目的在于射猎,由此转作动词,“弋”引申指射猎。

例如,《诗经·郑风·女曰鸡鸣》中的“弋凫(fú)与雁”,意思是说射中了野鸭和大雁。

射猎多数会有收获,再加拓展,又引申为猎取、获得,“弋获”即指射中(飞禽)或缉获在逃犯、盗匪。

后来词义进一步加重,还产生出武装力量等意思,“游弋”就是兵船在水上巡逻。

此外,亦作姓和地名,如我国江西省上饶市有个弋阳县,弋阳县有个戏剧曲调名叫“弋阳腔”。

戈(gē)

“戈”比“弋(yì)”多一撇,它是商周时期最常见的长兵器之一。

《尚书》记载,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军与商纣王的军队在牧野交战,商军士兵在前线“倒戈”起义,使用的就是这种长兵器。结果,殷商灭亡,周王朝诞生。

“戈”,也是一个象形字,一般由头、柲(bì)、鐏(zūn)三部分组成。

戈头长方形锋刃部分叫“援”,上下两侧是横刃,前有尖锋。

柲,类似于现在所说的柄。

鐏,即柄尾安装的防止柄不开裂的圆锥形金属套,有的有尖儿可插入地中。

明代戚继光《马上作》中的诗句“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不但写出了作者终年转战南北,为国戍边的艰辛,也揭示了“戈”的使用特点。

古时多战事,“戈”作为当时的常规武器之一,曾位居戈、戟、殳、酋矛(短矛)、夷矛(长矛)之首,所以往往被视为那个遥远时代兵器的代表和武力的象征,由是也引申指兵器或战争,沿用至今。

例如,“枕戈待旦”的“戈”指兵器,整个成语是说枕着兵器等待天明,形容保持警惕,随时准备作战;

“大动干戈”的“干(盾牌)”和“戈”指代战争,常用该成语比喻兴师动众去做某事。

大概“戈”的铸造工艺较复杂,而且与斫刺兼具的“戟”相比渐趋落后,无奈于公元前3世纪退出了战争舞台,转而成了王侯们的仪仗用具。

戋(jiān)

“戋”比“戈”多了一横,表示多戈,二戈叠加有贼伤之象。

《说文解字・戈部》:“戋,贼也。从二戈。”徐锴曰:“兵多则残也,故从二戈”。

事物经过损伤之后,相对于以前不再完整,损伤后的事物比之前数量减少,体积减小,因而引申出“小、少”的含义。

比如,水少为“浅”,金少为“钱”,贝小为“贱”,三个字共有的这个“小”的意义,都是从“戋”字而来。

㦮(qián)

关于这个字我没有找到太多的资料,只知道它是一个单体字,部首为“戈”。我认为这个字是凑数的,毕竟“弋戈戋㦮”四个字放在一起,整齐划一,很好看。大家只要记住它的读音就可以了。

最后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0 阅读:9

诗词漫游有能力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