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 六六娱乐
编辑 | 六六娱乐
没人看好她能成为"金嗓子"提及汪文华,你一定会想起那个在上世纪90年代独领风骚的节目《曲苑杂坛》。作为这个节目的主持人,汪文华当年凭借一口纯正的京腔,将这档文化类节目主持得风生水起、叱咤央视,成为家喻户晓的"金嗓子"。
谁也没有想到,这样一位成功女性的人生道路竟是那么坎坷。汪文华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父亲早逝,母亲含辛茹苦将她拉扯大。14岁那年,汪文华就离开家乡,加入了武汉空军文工团,开始了漂泊不定的生活。
初出茅庐的汪文华,谁也没看好她能在这一行走多远。毕竟那个年代文工团里能在相声界立足的大多是些文化世家子弟,像汪文华这样的"草根"几乎很难在这个圈子里出人头地。果不其然,在文工团里汪文华吃了不少闭门羹,经常被师兄师姐们无情嘲笑:"你个小丫头片子,将来也就是个小小说书人而已。"
尽管屡屡被人看扁,汪文华却从没放弃过自己的理想。每逢有时间,她就钻进剧本房里啃老秦腔剧本,或是找行家师傅请教口沭咂。就这样,靠着一股子顽强的毅力,汪文华终于在23岁那年首次站上了舞台,开始了自己的说书人生涯。
节目之路可就在汪文华初尝职场滋味时,一个家庭重大变故却让她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母亲在一场意外中不幸去世,唯一的亲人也离开了她。而此时的汪文华,不仅要在外奔波工作,还要承担起照顾年迈的公婆的重担。
穷困潦倒的环境,让汪文华不得不忍痛割爱,将刚出生不久的女儿暂时寄养在亲戚家,自己一个人在外打拼。于是,就这样,为了挣钱养家糊口,汪文华开始了长达5年的漂泊生涯,靠在各剧团、文工团的短期工作维持生计。
终于熬过了那段最艰难的日子,当重新团聚的一家三口欢欢喜喜时,汪文华已经是一位36岁的中年妇女了。那个青春年少的女孩,就这样被家庭和现实的重担硬生生磨平了棱角,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甸甸的坚韧和睿智。
正是这种历经沧桑而来的坚韧和睿智,才让汪文华后来在节目主持这一行赢得成功。80年代初,汪文华凭借自己扎实的文化功底,一举被中央电视台相中,从此开启了她的主持生涯。
那会儿的汪文华,已是一位38岁的中年妇女。正是她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年纪,反而让她格外适合主持一档贴近生活的文化类节目。于是在1991年,由汪文华倾力打造的《曲苑杂坛》节目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曲苑杂坛》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就是要将京剧曲艺和文人雅士之风融为一体,将市井文化与高雅艺术巧妙结合。通过节目的贴近生活的内容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广大观众在轻松娱乐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的熏陶。
拼搏和艰辛作为这么一档创新型的文化类节目,《曲苑杂坛》的制作道路自然也是荆棘遍布。曾几何时,汪文华和节目组的工作人员每到周末都要通宵达旦加班忙碌,一连几个月都没能好好回家看看。有时加班到了凌晨3、4点,汪文华也顾不上休息,就地打个盹儿,等到天蒙蒙亮又继续工作。
同事们私下替汪文华直夸"拼命三娘",就是由于她对工作的执着,才终于在1993年让《曲苑杂坛》打响了品牌,成为那一年央视收视率最高的文艺类节目。随后几年,节目风生水起,汪文华也由此成为家喻户晓的"金嗓子主持"。
不过,事业的成功是要付出代价的。就在《曲苑杂坛》红极一时的日子里,汪文华的丈夫王建宁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赴日本工作谋生。于是,这对夫妻就这样开始了长达16年的分居生活。
分居的日子艰难又漫长,汪文华时常在工作的间隙想念着远在异国的丈夫。有一次,女儿小芸在家中不慎摔断了胳膊,硕大的痛楚却没让她流下一滴眼泪,生怕影响了妈妈在台前的状态。汪文华事后得知此事,内心五味陈杂,既自豪女儿如此体贴自己的工作,又自责作为母亲的自己竟然很少守护在她身边。
就这样,在事业的顶峰时期,汪文华为了《曲苑杂坛》不得不牺牲了大半个家庭生活。可即便如此,她对节目的热爱和责任感也从未减弱过。正是这份执着,才让《曲苑杂坛》一炮而红,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化类之作。
风云突变谁也没想到,就在《曲苑杂坛》风生水起之时,一场风波却让这个备受瞩目的节目陡然停播。2010年,著名相声演员姜昆在互联网上骤然爆红,粉丝遍及全国。眼见自己"网红"人气这么高,姜昆便打起了在央视开个人专场的主意。
凭借与汪文华的旧交情,姜昆找到了汪文华,希望能在《曲苑杂坛》开设一个个人相声单元。可没成想,汪文华却坚决拒绝了这个要求。她认为,单单将姜昆的网络相声搬上央视,难免会引起观众对传统文化的狂热追捧,最终可能适得其反。
姜昆未能如愿,大为光火。他在网上狂轰滥炸,不仅对《曲苑杂坛》口诛笔伐,还将矛头直指主持人汪文华,将其斥之为"文化保守派""文化顽固分子"。
舆论闹得沸沸扬扬,最终央视层面为了息事宁人,决定将《曲苑杂坛》直接停播,结束了这档节目长达20年的辉煌历程。就这样,一手缔造了《曲苑杂坛》的汪文华,却也亲手埋葬了它。随后几年,她也遭遇了人生的又一次低谷期。
人生新篇《曲苑杂坛》停播后,汪文华一度陷入了经济困境。家中唯一可观的积蓄,是她此前20年在京郊购置的一处房产。但种种原因,这处房产一直难以卖出,汪文华一家只能靠节衣缩食维持生活。
为了养家糊口,汪文华不得不启用自己从小学来的剑术、书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在家中开办了一间小型培训班。起初,汪文华以为这只是一份寻常的"糊口工作",没想到它却让她重新燃起了对传统文化的热忱。
看着一个个孩子们对这些非遗技艺趋之若鹜,汪文华深受触动。她发现,现在的年轻一代并非我们想象中那样对传统文化那么陌生和抗拒。相反,只要我们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去传播,一定能让优秀的中华文化代代相传。
就这样,65岁的汪文华打定主意,要将毕生所学贡献出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她利用家中闲置的旧房产,在北京郊区的一处村庄里创办了一所小小的"曲苑书院"。
书院的课堂里,汪文华将自己学过的书法、京剧、曲艺等国粹文化技艺一一呈现,并热情传授给学生们。她还专门邀请了几位曾在《曲苑杂坛》担任艺术指导的老师前来执教,开设了包括国学经典研读在内的系列课程。
这样,汪文华在人生黄昏之际找到了新的使命与方向,以自己多年的文化积淀,在乡村开办了"曲苑书院",继续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她的人生旅程也由此开启了新的篇章。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