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好累啊!”孩子的“累”到底是哪里累,家长要知道这几点!

说说青少年们 2024-06-23 10:41:50

“活着好累啊!”

孩子的厌世言论惊吓了不少家长,很多青少年找不到自己的目标,不愿意学习,整天浑浑噩噩的,让家长很是困惑和担忧。

孩子的消极言论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想法呢?据调研发现,大部分的青少年,都在经历“四无”的心理风暴,即学习无动力、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生命无价值感。“四无”的心理体验是导致他们悲观消极的根本原因。

1.学习无动力

很多孩子学习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自己根本没有学习兴趣。一旦在学习上遭遇挫折,或者难以达到父母标准,就很容易厌学。而父母对成绩的过度看重也会给孩子一种“我没有成绩重要”的感受,进而出现失望与对抗。

2.真实世界无兴趣

现实受挫,亲子沟通不畅让孩子对真实世界失望,选择在网络中寻找认同感。网络游戏、网络社交能带来强大的满足感和归属感,长期沉溺其中的孩子与真实世界的链接逐渐减少,社交圈越来越封闭,也更依赖网络,形成恶性循环。

3.社交无能力

现在的孩子社交技能非常薄弱,一是因为生活里全是学习,缺少与同伴互动的时间,二是网络技术发达,可以在网络中寻找归属感。这就导致有些孩子害怕与真实的人交流,形成自闭式社交,内心非常空虚。4.生命无价值感

尽管大部分孩子不愁吃穿,物质方面充足,但他们的心灵非常空虚,精神上供养不足。找不到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孩子会陷入内耗之中,被激烈的学业竞争、复杂的人际关系、不被理解的家庭压垮。

孩子厌世是因为缺少跟现实世界和人的联结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感到迷茫。这个时候比起要求他们坚强乐观,完全的接纳与理解更能帮助他们。当孩子表现出脆弱时,不要急着去否定,脆弱和负面不是孩子的错,可以先耐心倾听,接纳孩子的情绪。了解他的真实想法,这是一次很好的生命教学和拉近亲子距离的机会。

父母给予孩子爱与安全感的同时,也要适当的交出一些自主权利,让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有掌控感,减少对未知的迷茫。

除了父母的帮助外,也可以寻求心理干预,专业的心理支持不仅可以提升孩子的内心动力也能帮助父母缓解焦虑,改善家庭环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0 阅读:0

说说青少年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