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武则天之后的一千多年再也没有女性复制她的道路称帝?

琅琊左史 2024-10-29 16:06:36

封建王朝有一个特点,一直在修复bug,努力规避皇权旁落,让至高权力始终掌握在皇帝手中。

就跟一个有机体一样,王朝也有自我修复的能力。

汉朝的外戚很厉害,汉之后就堵上了这个漏洞,外戚都被授予荣誉性职位,只能做个富家翁,不再干扰朝政。

汉唐时期的宦官干政问题比较严重,宋朝时已经很好的限制了宦官的权力,没想到到了明朝又死灰复燃,直到清朝才终于把宦官从权力顶层抹除。

权臣乱政在汉、魏晋南北朝十分常见,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宰相权力一分为三,明朝干脆废除了宰相,诞生权臣的条件已经失去。

宋之前,武将割据自立,甚至谋朝篡位频繁上演,赵匡胤剥夺武将兵权,采用文官压制武将,一举解决了武将篡位的问题。

后宫干政也是同样的道理,一旦威胁到了皇权,就要想办法限制。

自汉朝吕后干政开始,后世王朝就已经有意识的限制后宫干政。

自汉朝至隋朝,除了一个吕后,再没有出名的干政太后。

可没想到唐朝又出了一个武则天,一个历史上罕见的bug。

她的崛起完全得益于高宗的权力制衡策略。

唐高宗李治想通过武则天打压长孙无忌的势力,毕竟长孙无忌是自己的亲舅舅,并且还有扶立自己登基的大功,他不好意思直接打压他。

武则天就不一样了,长孙无忌又不是她舅舅,她下起手来才不管三七二十一。

武则天收拾了长孙无忌后,形成了自己的势力集团。

唐高宗的权力制衡模式玩脱了,武则天已经尾大不掉,在高宗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搞了二圣临朝,等他一闭眼,武则天直接成了唯一的老大。

武则天临朝称制还觉得不过瘾,干脆登基称帝,另立武周王朝,取代了李唐王朝。

这种后宫直接取代皇权的做派,令后世王朝十分警惕。

武则天之后,宋元明清历代王朝自然都努力限制后宫的权力。

后宫不得干政干脆定为祖制。

虽然宋元明清在努力限制后宫干政,但还是出现了几位太后凌驾于皇权之上。

宋仁宗时期的太后刘娥,基本上掌控了朝政,并且有了一大批拥趸。

她敬仰武则天这个前辈,也想效仿她称帝,但遭到了宋朝文官集团的集体反对。

宋朝文官集团堪称历代王朝腰杆子最硬的文官群体,他们在反对刘娥称帝的事情上可以说尽心竭力。

刘娥登基的企图破灭,但在她临死之前,还是穿了龙袍在太庙行祭祀大礼,算是过了一把瘾。

刘娥相比于吕后和武则天,相对温和,没有大肆屠戮文官,历史评价相对好一些:“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相比于刘娥,明朝历经四朝的太皇太后张氏也算是一个后宫干政的代表人物。但张氏比刘娥更温和,没有临朝称制的野心,只是一心希望自己儿子孙子的王朝能够万世永昌。

张氏被评为一代贤后,“女中人杰” ,也算是后宫干政的正面代表。

到了清朝,又出了一个贤后的代表,她就是孝庄太皇太后,他和明朝的张太皇太后同样属于正面代表。

但清朝也出现了一个反面教材,那就是慈禧太后,慈禧能力没问题,但有一个缺点,跟武则天一样,恋栈权位,该身退的时候不身退,清朝灭亡,她有一定责任。

总之,武则天之后,虽然出现了几个后宫干政的事例,但没有再出现皇太后登基另立王朝的问题。

这得归功于武则天的教训,让历代王朝制订了后宫不得干政的祖制。

有这个祖制,女性称帝就没有了法理性的依据。

再加上宋朝开始的男尊女卑、文官治国等配套措施,就彻底断绝了女性登基的土壤。

0 阅读:142

琅琊左史

简介: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