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作为大唐的皇帝,为什么要立懦弱的李治当接班人?

琅琊左史 2024-10-24 18:05:36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李世民没有更多可选项。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太子李承乾在谋杀魏王李泰失败后起兵造反,造反得到了汉王李元昌,陈国公侯君集,驸马都尉杜荷等人的支持。

这些人当中,既有皇室成员,也有皇亲国戚,还有玄武门之变的功臣。

李承乾的支持者并不在少数。

要不是李世民晚年刻意宠爱魏王李泰,并且有废长立幼的倾向,李承乾作为太子,绝不会起兵造反。

李承乾谋反,完全是被李世民逼得,造反是为了自保。

很难理解李世民在太子尚在且没有多大过错的情况下去宠爱李泰,后世史书给出的评价是“晚年昏聩”。

但细想应该不这么简单,应该是李世民自己感受到了太子李承乾崛起的压力。

他为了稳固自己的皇位,才刻意扶持李泰,形成二虎相争的态势。

他自己玩脱了,搞权力平衡那一套没掌握好分寸,把敏感的李承乾逼急了。

兔子急了还咬人呢,更何况是势力庞大的太子。

李承乾造反失败后,被废为庶人,被发配南方烟瘴之地黔州。

《新唐书》和《旧唐书》均记载,李承乾在造反两年后,也就是645年在黔州去世,但挖掘出来的李承乾的墓志铭记载,李承乾在造反当年就去世了。

看来李世民并没有饶恕造反逼宫的李承乾。

李承乾被废的当年,李世民以涉嫌夺嫡的罪名废掉了魏王李泰,将他贬为郡王,并且迁出京城在均县居住。

按照唐太宗的解释,这是为了避免诸王再次相争,好让长孙皇后的孩子都能共存于世。

李承乾和李泰相继被贬后,李世民看着自己剩余的几个儿子,左看看右看看,哪个都没有帝王之资。

既然都没有帝王之资,那就矮个子里面拔将军,选个最有资格的吧。

晋王李治作为李世民的第三个嫡子,再加上长孙无忌的极力支持,他被理所当然的立为太子。

可刚立完太子没多久,李世民就后悔了,因为他发现李治这个太子懦弱无能,把国家交他手里,他可能守不住。

这个时候,他发现吴王李恪“勇武果敢”有几分像自己,便生出了要立李恪为太子的念头。

据《贞观政要》记载,李世民找到长孙无忌,跟他表示,太子李治懦弱,自己想立勇武果敢的李恪为太子。

也不知道李世民是真老糊涂了还是故意的,长孙无忌是什么人,他是太子李治的亲舅舅,你跟他商量废掉自己的亲外甥,他当然不答应。

长孙无忌听到李世民的提议后,坚决反对。

李世民被长孙无忌说服力,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他这个临时起意不要紧,直接埋下了仇恨的种子,让李恪在十年后被长孙无忌冤杀。

李世民立太子并没有超出嫡子的范围,一开始是李承乾,之后假意想立李泰,最后无奈立了李治。

除了宗法制的约束外,势力庞大的长孙外戚也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长孙无忌在秦王时代就是李世民的亲信,又是玄武门之变的功臣,在李世民登基后,长孙无忌当仁不让的成为了他的左膀右臂。

这么多年的积累,再加上又是李世民的大舅子,自然让他有足够时间聚集一大批党羽。

李世民立储不得不顾忌长孙无忌的势力,如果他所立太子并不是长孙无忌的外甥,那朝廷定然要分裂成好几个党派。

在他生前还能压服住这些功臣,在他死后,如果朝堂纷乱,儿子们自相残杀,那大唐也要走隋朝的老路。

为了稳妥起见,他不得不立懦弱的李治为太子。

虎父无虎子,这对于李世民来说,也是一件悲哀的事。

0 阅读:55
评论列表
  • 2024-10-29 12:53

    李治可不懦弱,搞成了他爹没干成的事!

琅琊左史

简介: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