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9年,高平陵。曹爽和司马懿的争斗已经到了最后的关头。
太傅司马懿趁曹爽兄弟随曹芳拜谒高平陵时发难,紧闭洛阳城门,并奉太后诏命桓范行中领军事,接管中领军曹羲的军队。
桓范正打算接受任命。但他儿子发现了司马懿的行动有个巨大漏洞:魏少帝曹芳还在曹爽那边啊。
一般而言,国家的圣旨是至高无上的。除非国君年幼或有突发情况,太后懿旨才具有绝对优势。但这曹芳已经即位十年了,太后懿旨还有哪门子效力?
所以在儿子劝说下,桓范意识到优势应该在曹爽,而不是司马懿。要想保住身家性命,那必须选择曹爽啊!于是桓范拒绝了司马懿,出城投奔曹爽去了。
桓范见曹爽兄弟后,劝他们带着曹芳到许昌,然后号召各地军队勤王,与司马懿对抗;又以大司农印绶担保不会缺粮。
这样名正言顺,有人有粮,占尽优势,何愁大事不济?
但曹爽思考了一夜,竟然决定罢官投降,想交出权力后回到洛阳做个富家翁。
看着一脸无辜的曹爽,桓范气得恨不得吐血。桓范大哭着说:“曹子丹(曹真)是大英雄啊。可看看他这三个儿子,个个都是蠢猪!没想到啊,我竟然因为你们兄弟而被灭族!”
后面的结果自然毫无悬念,天真的曹爽被诱骗投降,然后被司马懿灭了三族。倒霉的桓范也一并付出了被灭三族的代价。
或许有人会问,曹爽的选择到底错没错?
这就涉及到当时他所属的谯沛集团,与司马懿所属的汝颍集团的势力对比。
若论形式,曹爽得到曹芳的信任和倚仗,毫无疑问占据优势。
但若论实力,谯沛集团已经日薄西山,再也无力与汝颍集团相抗衡了。
曹爽的败亡,标志了忠于曹魏的谯沛集团,在与汝颍集团经过近50年风云变幻的斗争后,最终彻底失败,惨淡退出历史舞台。
作为曹魏政权的铁杆支持者,谯沛集团的地位举足轻重,无可撼动。可之后他们是如何一步步输给了汝颍集团的呢?
谯沛集团的武将
曹操阵营中,有两个主要势力:谯沛集团和汝颍集团。
谯沛集团,主要是以曹操在其老家沛国谯县的姻亲族人为主,包括曹氏和夏侯氏,以及最初随曹操起兵的一群人。比如包括曹仁、曹洪、曹真、曹休、夏侯惇、夏侯渊、许诸等。
他们在曹操起兵时,多是带着乡民加入,而后随着曹操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而曹操也对他们给予了充分信任,让他们在魏军中担任要职。曹操中军统军将领几乎都是谯沛籍的高级将领。而这些人也与曹魏政权实现利益绑定,形成荣辱与共的关系。
所以这些人,优点很明显:骁勇善战,对曹魏极为忠诚。但缺点也很明显:没有什么儒学修养,对朝堂之事生疏幼稚,贪婪荒淫。
而传到下一代那,便不再骁勇善战,而又增加了一个志大才疏的缺点。
而曹操得以发展壮大,则多亏了汝颍川集团的帮助。
从东汉开始,颍川人士就在朝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汉桓帝、汉灵帝时期,李膺、杜密等不畏强权,让颍川士族闻名于天下。
曹操将汉献帝迎至许都,更是在以荀攸、郭嘉、荀彧等为代表的颍川士人群体的辅佐下得以平定北方。他们包括荀彧、荀攸、钟繇、陈群、司马懿、郭嘉、戏志才等人。
这些人大多在曹魏政权中担任中低层文职,为曹操提供决策上的参考。但随着曹操的信任,也让他们得以担任部分军队的职务。
但这些人的追求有所不同,他们追求匡扶汉室和维护家族利益。和曹魏政权就是各取所需的关系。
这些人优点也很明显:尊崇儒学,以天下为己任,有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很有秩序感,且拥有丰厚资源。但缺点就是与曹魏目标不一致,有点同床异梦。
后来汝颍集团的优缺点都更加明显,对曹魏政权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
对于忠于曹魏的谯沛集团来说,这肯定不能忍,所以两大集团展开了至少三轮大的争斗。
汝颍集团的谋臣
第一轮,荀彧之死
荀彧出身颍川荀氏。荀氏一族都是心系汉室,扶大厦之将倾的牛人,而荀彧更是“明有意数,见汉室崩乱,每怀匡佐义”,致力于辅佐汉室。
曹操将汉献帝迎到了许都,这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策略,燃起了不少士人的希望,引得人们纷纷前去投奔。荀彧也是在这个时候放弃袁绍转而选择辅佐曹操,并在曹操平定北方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荀彧渐渐发现自己和曹操的终极目标有所不同。曹操并不甘心于久居人下,讨平了诸侯后,其本意是让曹家坐天下。
荀彧试图用自己的才智来扭转曹操的发展方向。
他利用儒家忠君爱国的思想,来改造曹操的思想,对曹操迎汉献帝的行为大加赞赏,称其为“大顺、大略、大德”的义举,迫使曹操不得不一再纠正自己的言行。
同时一再阻止曹操扩张势力的行为,比如反对曹操“重置九州制”,反对封曹操为魏国公并行九锡之赐等等。
同时荀彧向曹操举荐了荀攸、钟繇、陈群、司马懿等一大帮子忠于汉室的人,试图将他们安插到曹操身边,左右其决策。
可惜曹操并未受其所动,而是坚持完成篡汉的行为,打造属于自己的框架,这一套被称为“霸府”。相当于建立一个影子朝廷,然后一步步侵吞权力,把朝廷的人事、政策、军事权力都归入霸府中去。久而久之朝廷就被架空。
为了分化汝颍集团,使其支持自己,曹操从利益着手,从而将其各个击破。
比如钟繇持节督关中诸军时管理不严,手下河东太守王邑、郡掾卫固、中郎将范先等违抗朝廷旨意。钟繇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上书朝廷请罪。但曹操予以姑息,没有进行任何惩罚。
通过一个个做工作,曹操争取到不少原先站荀彧一边的人。
到了这一步,荀彧明白自己已经完全输给了曹操,但他已不愿再屈从于曹操,为其当一个幕僚,于是只好在212年自尽以明志。
汝颍集团受打压,谯沛集团则乘势而上。
为了巩固谯沛集团的地位,曹操相继下了三道“求贤令”,当中多次提到陈平、苏秦二人。
按照当时士人的观点,苏秦被视为“左右卖国反覆之臣 ”,而陈平也曾被绛侯周勃、灌婴等人称为是“反覆乱臣”。
曹操之所以如此,就是想打击汝颍集团士人所看重的名节观念,从而暗中表明舍弃东汉归附曹魏的做法是合理的。只要维护曹魏,立下功劳,就能得到重用。
毫无疑问,这是打压汝颍集团,从而为谯沛集团人才的提拔开了口子。由此谯沛势力迎来了一波大的发展。
荀彧死后,汝颍集团不得不完全归顺曹操
第二轮,夺嫡之争
在曹操去世之前,围绕曹丕曹植谁应当继承魏王之位的问题,曾有一场激烈的立嗣之争。
时间一长,下属间渐渐形成了拥护曹丕和拥护曹植的两个集团。拥护曹丕的有贾诩、崔琰、司马懿、陈群、桓阶、邢颐、吴质等人,拥护曹植的有丁仪、丁廙、杨修、孔桂、杨俊、贾逵、邯郸淳等人。他们各自结为党羽,尔虞我诈,互相倾轧。
曹植因为文采出众为曹操所赏识,在这场争夺战中渐占优势,有几次机会能当上世子。但因为曹植行为任性,平时不注意节制自己,而且还醉酒擅闯司马门,终为曹操所不悦,与王位失之交臂。
其实细细品味,立嗣之争绝没有那么简单,其中也有两股势力争斗的影子。
汝颍集团后期发展迅速,荀彧、崔琰等人几乎把控了曹魏的人才选拔。对此,曹操也想过办法,比如接连逼死了荀彧、崔琰,让汝颍集团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试图建立“强主+弱臣”的体系。但曹操这种滥用君主权力打压世家大族的做法很难持久,毕竟谁都难以保证下一任君主能够继续强势下去。而谯沛集团主要活跃于军界,在朝局上的影响力极其有限,越来越难对汝颍集团形成制约。
这次夺嫡之争,可以看作是谯沛集团和汝颍集团的对于未来的争夺。
汝颍集团的人为儒家弟子,倡导嫡长子继承制力挺曹丕,而曹植实则得到谯沛集团的支持,曹植的主要支持者如杨修、丁氏兄弟都是沛人。
虽然借立嗣之争,忠于汉室的人被扫除一空,但曹丕最终获胜,也带来了汝颍集团强势和谯沛集团的走弱。
曹丕称帝后,两派势力强弱分化更加明显,本与军权无缘的汝颍集团不仅参与政事,还逐渐掌握部分军权,比如陈群曾担任镇军大将军、领中护军,司马懿则出任抚军大将军。
与之相应的是谯沛武人集团垄断军事的地位也发生了动摇。而谯沛集团在朝堂上影响被削弱不说,也失去了对军权的垄断。
曹丕转而重用汝颍集团
第三轮,确立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的确立,这让汝颍集团实现反超,确立了其优势地位。
曹丕在篡汉称帝过程中意识到,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搞定颍川大族及其他超级豪门。
于是220年颍川人陈群提出“九品中正制”,对汝颍集团进行笼络。
曹丕通过九品中正制优中选优,选拔并笼络了以颍川大族为首的超级豪门。
九品中正制,替代了原先的察举制,它将人才评价、选拔的权力集中到朝廷,地方性的士族,将从制度上失去插手人才选拔的机会,而那些虽然在朝廷有些影响但实力不强的家族,也会在和其他家族的竞争中渐渐失去优势。
这样就保障了有资源有实力的世家豪族的地位,却让在朝堂上没有多少话语权的庶族寒门和新官僚被边缘化。
而谯沛集团,出身于庶族,不像汝颍集团那样有数代的人脉、资源积淀,因为曹丕偏爱的原因,谯沛集团在朝堂上也缺乏足够的话语权。
这就让他们沦为九品中正制之中被边缘化的群体。
从此汝颍集团开始在朝堂上占据主导地位,而谯沛集团则走起了下坡路。
陈群提出九品中正制
第四轮,浮华案
浮华案,三国宫闱第一案。此案中,先后有十五位重量级名士遭到禁锢,堪称三国版党锢之祸。
“浮华”,字面意思是“表面上豪华、动人而实际内容空虚、无用。”而实际意思也是指的那些追求虚名的名士。
谈起此案,人们大多认为这是何晏、夏侯玄、诸葛诞等一批官僚贵族子弟为了谋求权位相互交游,利用舆论来干预朝政的离经叛道之举。
而论及浮华案的根源,则与谯沛集团的失势有关。
浮华的成员,大多是些投机分子,主要组成部分便是被排挤出局的谯沛功臣之后,或是往昔的名门子弟。也就是说,他们属于不得势的群体,他们想把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夺回来。
这些人聚在一起,干些商业互吹,给人打分评价的事。这种人物评价,渐渐成为了一些人快速升阶的“终南捷径”,往往名气越大就越能够得到朝廷的赏识和重用。
他们试图恢复东汉以名取士的那一套,他们党同伐异、相互抱团、打听消息,企图左右朝廷用人。
如果这些人重新占据高位,那么就将挤压汝颍集团的生存空间。
也就是说,他们想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改变甚至摧毁朝廷的九品中正制,从根本上清除汝颍集团得以变强势的土壤。
但很可惜,这种反扑失败了。232年司徒董昭上疏,痛陈弊端,要求惩处浮华之徒。至少有十五位名士子弟遭到禁锢。
曹魏的浮华风潮终于告一段落。
曹叡下旨查办浮华
第五轮,高平陵之变
在九品中正制的促进下,汝颍集团的成员为了维持利益选择抱团,他们在姻亲上构筑亲缘关系,在朝堂上也形成抱团、提携和帮助的关系,彼此表现为一体,几乎形成了闭环。
司马懿就是这样,通过联姻、举荐等方式,在朝堂上和军队中建立起了错综复杂的关系,直至最终逐步掌控了曹魏的核心权力。
魏明帝曹叡临终托孤将司马懿选为托孤重臣之一,也是对汝颍集团势力的妥协和认可。
但汝颍集团的强势也令曹叡有所顾忌。为了平衡,曹叡重用起谯沛集团的代表曹爽。曹爽成为托孤重臣之一,曹芳继位后,对曹爽更是“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这可以说是身为臣子的最高荣誉、权臣标配。
曹爽却初生牛犊不怕虎,他召集之前被打压的夏侯玄等浮华,予以重用,并对着司马懿一阵打压。
他对司马懿明升暗降,尊司马懿为太傅,乘机削去司马懿的军权。同时晋升司马懿的亲信蒋济为太尉,免去蒋济执掌禁卫军的大权,改由曹爽之弟曹羲为中领军,让另一个弟弟曹训做武卫将军,统领禁军武卫营。这一套下来,洛阳的禁军全被曹爽兄弟所掌控。
对此,司马懿竟然毫无压力,只是简单地隐忍。
这也说明在当时,不仅谯沛集团被严重削弱,连曹魏君主的权力也逐步被司马懿的“霸府”所侵吞。
曹爽只是在利用被架空的君主权力,在纸面上对司马懿进行打压而已。
比如曹爽削去司马懿的军权。但曹爽讨伐蜀汉时,却发现身边的郭淮等关陇军将领都是司马懿的人,甚至打到后来连粮草都供应不上。
于是曹爽便惊恐地发现,自己即便削除了司马懿的职权,却还是无法动摇司马懿手中的权力。
曹爽迫不得已,只得进行改革,推进朝廷集权、打压地方势力、抑制世家豪强,试图从汝颍集团以及众多世家豪强手中将权力重新夺回来。
但曹爽不出意外地失败了,并且还树了一堆敌人。
在曹爽将人都得罪光之后,249年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
如果有人曾经认为曹爽能够打着曹芳的名号来翻盘,如果看看当时军权都掌握在谁手中,就知道结局会如何了。
之前曹爽伐蜀,被坑得缺兵少粮,如今却想和司马懿分庭抗礼,他心中能有底吗?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一举篡魏掌控了朝局,汝颍集团由此完全控制了朝局,谯沛集团彻底以失败告终。
高平陵之变,司马懿篡魏
当然谯沛集团并不甘心就此退出历史舞台,谯沛集团在地方的势力还在进行最后的抗争。
公元251年到公元258年,淮南的王凌、毋丘俭、诸葛诞这些谯沛集团的将领,先后起兵,发起了“淮南三叛”。而诸葛诞、毋丘俭等人,也就是当年试图摧毁九品中正制的浮华。
但大势如此,谯沛集团回天无力。“淮南三叛”相继被司马氏父子所平息,谯沛集团从朝廷到地方的势力都被彻底消灭。
以司马氏为首的汝颍集团,通过近50年的努力,最终击败了谯沛集团,完全奠定了晋代魏的天下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