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为什么会失去荆州?
直接原因是关羽调走了荆州守军,造成荆州空虚,给了东吴偷袭的机会。
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
关羽做出这个危险举动的原因,通常认为是吕蒙假称病重,骗得关羽放松了戒备。
但实际上是关羽对蜀吴联盟关系过于信任。
认为蜀吴关系牢不可摧,关羽才在缺粮之时擅自夺东吴的粮食,“擅取湘关米。”并且才敢于将荆州守军调往襄樊前线。
汉中之战前,刘备孙权曾为荆州问题在湘水对峙过,后来因为汉中方向危急,刘备被迫将长沙、桂阳和江夏郡的一部分割让给东吴。湘水划界,让刘备吃了大亏。
那么东吴得到了不少利益,还有什么理由继续不依不饶地非要夺荆州呢?并且当时之天下,曹魏独占八分,蜀吴依旧各自只占一分,东吴还有什么理由要打破蜀吴联盟呢?
可关羽没看到的是,形势正悄悄发生变化,蜀汉相继取得汉中之战、上庸之战的胜利,随后又发起襄樊之战,在声势上甚至超过曹操,迫使曹操一度想要迁都。
对于东吴而言,蜀吴联盟是建立在防范曹操基础上的,而如今曹操的威胁暂时有了缓解,而日益强势的蜀汉,似乎成为了新的麻烦?
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想法,孙权前所未有地急于打通长江防线,实施“竟长江所极”的战略目标。
只可惜直到夷陵之战后,这个战略目标都无法实现。但蜀吴却因此元气大伤,丧失了逐鹿中原的大好机会。
关羽的荆州究竟丢得冤不冤?蜀吴的战略都合理吗?荆州之争,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关羽真是大意失荆州?
赤壁之战后,荆州被曹孙刘所瓜分:曹操据南阳郡、章陵郡、江夏郡北部;孙权占有江夏郡的大部分,以及南郡的大部分;刘备占据荆南四郡。
孙刘的焦点,主要在南郡上。而所谓借荆州,也仅涉及南郡一地。
客观来看,南郡特别是其郡治江陵,战略意义十分突出:
1、可以向北威胁襄阳(乃至攻占之),以夺取整个江汉地区,威慑曹操的中原;
2、可以全据长江之险,保护下游的整个东吴地区的安全;
3、可以作为下一步进军巴蜀的基地,为日后占据巴蜀、汉中,形成南北对峙打下基础;
4、可以切断南方四郡与北方曹魏的联系,今后南方四郡可传檄而定。
虽然刘备占据荆南四郡,地盘已经不小,但要按诸葛亮的《隆中对》的操作步骤,必须占据荆州中部的南郡,尤其是南郡的郡治江陵。只有这样,刘备才能派遣大部队溯长江而上攻取益州。
其实刘备这个借南郡的要求,并不过分。一来刘备的军队在赤壁之战中浴血奋战,要求分享战果也不过分。二来赤壁之战后,刘备在周瑜攻打江陵的战役中,确实出了大力。
209年,周瑜攻打曹仁驻守的江陵,花了一年时间,久攻不下。在这种情况下,孙权邀请刘备的军队当炮灰。
(刘)备谓(周)瑜云:“(曹)仁守江陵城,城中粮多,足为疾害。使张翼德将千人随卿,卿分二千人追我,相为从夏水入截仁后,仁闻吾入必走。”瑜以二千人益之。
刘备主动请缨,和张飞一起揽下了脏活累活,带兵替周瑜冲锋陷阵。曹仁一看后路被狠人截断,便赶紧败退,让出了江陵城。可见江陵之战获胜,刘备功不可没。
所以事后刘备提出分享南郡借江陵,既是出于生存发展的考虑,也是分享战果的要求,并非不合理。
刘备借荆州时的形势图
孙权之所以让出荆州,也是迫于形势的考虑。
一、曹操南征的压力
209年三月,曹操“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
有了赤壁之战的教训,曹操开始补足短板,大练水军、屯田备粮,调集十万大军准备由合肥攻入东吴。
这种压迫感,让孙权集中所有兵力应对,所以荆州的防守自然空虚。孙权不得不到处找帮手,“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览英雄”。
在这个背景下,孙权借出荆州,实际上就是将长江中游的防务交给刘备托管。
二、制衡周瑜
周瑜素来志向高远,他以东吴三军统帅的身份执掌兵权已使孙权颇感威胁,而后又在赤壁大战中击败曹操,夺取了江陵重镇,在军中威望甚至有超过孙权的势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这哪是什么良将,这搞不好就是个权臣啊。防止周瑜继续坐大,便成了孙权的燃眉之急。
赤壁之战,周瑜请求调拨五万军队抗击曹军,孙权仅拨了三万人不说,还安排了素来与周瑜不和的程普为副都督,分走了周瑜一半兵马。“各领万人,与备俱进”。
可见孙权对周瑜的防备心有多强?!
曹操见此,也极力挑拨,给孙权写信中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敢情赤壁之战的功劳都成了周瑜的。
刘备自然不愿放过大好机会,在借荆州的京口之行中更是火上浇油。
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直接点明周瑜有异心。
出于制约周瑜的想法,在刘琦死后,孙权向朝廷举荐“刘备为荆州牧”,成为了南郡太守周瑜的顶头上司,对周瑜形成压制,防止其在荆州割据一方。周瑜看清形势后,不得不离开荆州,申请进军巴蜀,随后就出人意料地病死了。
孙权出于消除内忧外患,巩固自己的地位的考虑,将江陵借给刘备,便成为很合理的选择。
饱受打压的周瑜
215年,刘备成功从刘璋手里夺得益州,孙权得知刘备已取得巴蜀,便提出收回荆州的南郡。刘备当时刚入蜀,立足未稳,若归还了荆州,岂不是釜底抽薪?
于是刘备灵活地回应:“等得到凉州后,就会归还荆州。”孙权感觉自己吃亏上当了,便让鲁肃负责索要荆州。最后闹到双方将领在阵前拿着兵器讲道理。
孙权不依不饶,让吕蒙进攻荆南,鲁肃则带着万余人马将关羽牵制在益阳一带。刘备得知情况后,急忙从益州率军援救。同时让和鲁肃对峙的关羽带着五千精锐从上游渡河,看样子是准备包抄将鲁肃围住。得知意图的鲁肃派甘宁率一千人去欢迎。于是双方军队就沿着湘水操着家伙互致问候。眼看一场切磋在所难免。
节骨眼上,张郃抢了镜头。张郃乘虚而入,一度攻打到了离成都很近的宕渠一带。
眼看益州危急,刘备赶紧求和,双方谈判罢兵休战,刘备把长沙、桂阳和江夏郡的一部分割让给东吴。
是岁,曹公定汉中,张鲁遁走巴西。先主闻之,与(孙)权连和,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陵、武陵西属,引军还江州。
显然这场谈判是不公平的,刘备吃了一个大亏,而孙权兵不血刃就拿到了三个郡。
有人认为孙权对这个结果并不满意,给后来的荆州之战埋下祸根。但显然情况有所不同。
刘备可不愿意将大片领土拱手让人,他定然在谈判之后提了个附加条件:让孙权向合肥发动突袭,从而迫使曹操转移部分主力到西线,减小刘备在汉中战场的压力。
于是孙权举全国之力,发动了东吴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北伐。带着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向合肥杀去。
由此可见,孙权对湘水划界的结果是满意的,否则他也不会好心率军到合肥做活雷锋不是?
湘水划界,分割得较为合理
通过这些过往事件,应该不难看出东吴的本质:
东吴没有明确的立场,只要能够保证自身利益,无论是与蜀汉结盟,还是向曹魏称臣都可以。
所以东吴只需要维持三国的平衡就好。若曹魏太强对南方有压力,那么东吴就联合蜀汉抵抗曹魏;若蜀汉稍有上升的势头,东吴也不介意联合曹魏给其来个背刺。
然而就关羽看来,曹魏如此强大,就算蜀汉取得一时优势都还不足以改变曹魏强而蜀吴弱的局面。他这才在襄樊城下获得一场胜利而已,还能算个啥?
但孙权和吕蒙不这么认为。吕蒙提出了全新的进攻战略:主张派一支兵驻扎江陵,另外一支兵进驻白帝城,再派一支兵沿江游弋作为应援,而吴军主力则攻占襄樊,以利于北上中原。
吕蒙认为,关羽的进攻襄樊就与东吴形成了冲突。一旦关羽攻下了襄樊,就等于锁死了东吴的发展空间。
但大家有没有觉得吕蒙所谓的战略思想,只是堂而皇之的借口?
无论是夺荆州前还是夺荆州后,东吴都从未大规模由荆州方向出兵北伐过一次。所以什么攻占襄樊、北上中原,全都沦为了空谈。
当时的天下,曹魏占八分,蜀吴各占一分。这个天下大势孙权还不明白吗?
孙权就是见不得刘备好,哪怕曹操再强,他也不想看到一个日益强大的盟友。他属于那种自己摔倒在地,不仅不想爬起来,还要扯别人一把的人。
为了将关羽拉下马,孙权亲自下场策划,吕蒙坐镇前线,陆逊、韩当、朱然、周泰、徐盛、丁奉等众多猛将云集于战场。
下如此狠手,可见孙权有多么决绝!
所谓的关羽大意失荆州,就在于关羽没有充分认识到东吴的卑劣。原以为可以蜀吴联合共同崛起制衡曹魏,却没想到却让反复无常的东吴上演了一出背刺的闹剧。
白衣渡江
那么关羽就绝无保住荆州的可能了吗?
其实也未必。
就像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一样,就算你是老实人也不可能总是遇到君子。在意识到人性劣根性之后,就需要据此就像防范和引导。
1、防范
关羽应该先保生存再求发展。在察觉到东吴的异动之后,应该先暂缓发起襄樊之战,向刘备请求增援,从秭归方向调来援军,加强荆州防务。
在安排合适的将领,确定荆州安全无忧之后,再发起襄樊之战也不迟。
2、引导
对小人不能讲什么联盟的信义,而是要以利钩牵。
而关羽在襄樊之战时让东吴在后面打辅助跑龙套的做法,无疑就有点吃独食的意思了,怎么不会令东吴顾忌和眼红呢?
所以关羽发起襄樊之战,完全可以进行某种承诺,比如夺取襄樊之后,将划分荆州的模式复制到襄樊,蜀吴在各取其利的基础上,共同将蛋糕做大。
通过严加防范和利益引导,或许关羽能够保住荆州,并且联合东吴夺取襄樊,而蜀汉或许就能够避免荆州之战和夷陵之战的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