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为啥对司马懿的后人痛下杀手?这是东晋百年内讧的彻底终结

正史漫谈君 2022-05-23 00:24:36

有人说,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刘裕,曾经有针对性地将司马懿的后人灭族,这是对司马家族祸国殃民的最好报复。

这个命题看起来很过瘾、解气,但并不是史实。刘裕确实杀了不少司马氏后人,不过还没到灭族的地步;而且,刘裕杀的人何止司马氏?连曾经的战友都大规模地屠戮。这两种屠杀的目的其实是一样的:清除异己、掌控权力。司马氏被从政权中清除,代表着东晋持续百年内讧的终结。

东晋自建国以后,其实一直处于内讧状态中,原因无他:各股力量争权夺利,呈现出各大家族相互制衡、轮番掌权的现象。

最初,晋元帝司马睿能在江东站稳脚跟、建立东晋,出自顶级豪族——琅琊王氏的王敦、王导兄弟居功至伟,他俩一个在荆州镇守,掌握长江上游兵力,另一个在健康城担任宰辅,位居军政要职的同族子弟更是不胜枚举,以至于当时盛行“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但人性向来是可以共患难、不能同富贵,随着司马睿站稳脚跟,自然无法容忍王氏的权势与威望如日中天,于是便重用刘隗、刁协与其抗衡。王敦可不是善茬,公元322年,他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兵攻进建康,大肆清除异己,自封丞相,司马睿直接被气得郁郁而终。

但年轻的晋明帝司马绍比他的父亲争气得多,即位不久就加强了对上游的应对。公元324年,王敦再次起兵,但这回就没那么顺利,他本人不久便在愤恨交加中死去,余部被司马绍干脆利落地清除殆尽。

放眼整个晋朝(西+东),晋明帝都堪称难得一见的杰出帝王,只可惜命太短——平定王敦之乱的下一年他就驾崩了,年仅26岁,5岁的儿子司马衍即位(晋成帝),太后庾使临朝听政,外戚庾亮掌权。

庾亮这人心比天高,他意图加强皇权,所以在朝廷内排挤王导、杀逐大臣,在外针对地方大员苏峻、陶侃,但很快自食其果。公元327年,历阳镇将苏峻、寿春镇将祖约以清除庾亮为名联合起兵,随后杀进建康,幸亏荆州陶侃、寻阳温峤两位镇将联手平叛,东晋政权再次转危为安。

经过这事,庾亮发现长江上游的军力太关键了。于是,随着陶侃去世,庾亮和弟弟庾冰、庾翼联手分工,长期掌握了荆州与朝廷大权。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晋康帝即位后。

到了公元345年,庾翼临死前竟然提议让儿子继承荆州兵权,等同于开启藩镇世袭的先例,这当然践踏了各方的红线。然而,时任宰相何充提出的解决办法是重用桓温去驱逐庾氏势力,结果却形同驱虎吞狼、养成了更具野心的权臣。

东晋政权,向来由世家大族掌握,他们贪恋眼前利益、只求苟安,除了两次叛乱外,整个江南政坛如同一潭死水。但桓温就像一条搅活这潭死水的“鲇鱼”,他军事才华出众、气魄与雄心远超江南诸人。公元347年,他以奇兵突袭灭掉成汉国,收复蜀地,开创西东晋立国以来最辉煌的成就。

但这也引起了东晋朝廷那些世家门阀的警惕。桓温虽然有心篡位,但对内受到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两大族的联手抵制、对外北伐屡屡失败,野心终生未能实现。

编辑搜图

在各方的拉锯、博弈中,东晋朝廷此后几乎一事无成,直到373年桓温病死,各大家族终于舒了一口气,江南政治圈再次迎来短暂的“和谐”。但在外部,却出现了一个空前强大的敌人。

公元前376年,经过苻坚、王猛君臣的携手努力,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北方,五胡乱华以来最强盛、兴旺的政权出现了。面对这一强敌,江东各大豪族不得不放下利益争夺、空前团结。公元383年,苻坚率领百万大军南征,谢玄、谢石率领由北方流民组成的“北府兵”在淝水之战以少胜多,随后北方再度分裂,危如累卵的东晋再次被续命。

危机一过,各大家族继续折腾,这次率先搞事的是一直没啥存在感的司马氏。

淝水之战后,晋孝武帝司马曜重用亲弟弟琅琊王司马道子排挤谢氏,兄弟俩沆瀣一气、搞得朝廷日益败坏。

但没过多久,兄弟俩就产生了现实的冲突。孝武帝起用王恭驻扎京口、统帅精锐的北府兵,殷仲堪镇守上游江陵、统帅荆州兵,从两个方向制衡朝中的司马道子;

但司马曜显然没啥识人用人的眼力劲。北府兵虽强,但王恭无法掌控,实权都在当初淝水立下首功的刘牢之手里。而殷仲堪则对带兵一窍不通,啥事都扔给了部将杨佺期;至于杨佺期,则依仗桓温之子桓玄。

到了公元396年,司马曜因为酒后乱开玩笑,被自己的张贵人用被子捂死,15岁的司马德宗即位,是为晋安帝,朝廷大权落入司马道子之手。

在这种情况下,王恭、殷仲堪难以自安,于是在下一年联手起兵。司马道子束手无策,把重任托付给儿子司马元显。

相比之下,司马元显倒像个人物,他成功策反了刘牢之、袭杀王恭,解除了北府兵的威胁。但对于来自上游的荆州军队,他连战连败,于是任用殷仲堪的部下杨佺期为雍州刺史、桓玄为江州刺史,试图分化荆州军。但此举并未奏效,三人反而联合起来对抗司马元显,长江中上游彻底脱离了东晋朝廷的掌控。

接下来,当东晋朝廷忙于镇压孙恩、卢循起义时,桓玄依靠父亲桓温留下的威势,成功吞并了殷仲堪、杨佺期,东晋三分之二的土地尽在其手。

司马元显不甘束手就擒,于是便于公元402年趁着荆州饥荒出兵,但朝廷所依仗的刘牢之再次反水,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兵败被杀,桓玄进入健康。

此时,曾经支撑东晋朝廷的王、庾、谢三大家族已经衰落,手里掌握荆州兵权的桓氏硕果仅存。于是,在公元404年,桓玄废除晋安帝,自立为皇帝,国号楚,终于实现了父亲的夙愿。

而当时桓玄唯一畏惧的,只有战斗力爆棚的北府兵。好在刘牢之在政治领域属实是个菜鸟,他连续两次临阵倒戈,看似“识时务者为俊杰”,但也让自己的形象轰然崩塌。

桓玄进入建康后,刘牢之的兵权立即剥夺;他试图反抗,但手下将士纷纷离弃而去,众叛亲离、心灰意冷之下,这位曾经力挽狂澜的一代名将上吊而死。

随后,桓玄将刘牢之旧部敲碎分解,并且还刻意笼络其领头人物——出身寒微的刘裕。但北府兵并不甘就此退出历史的舞台中央,公元404年,刘裕、刘毅、何无忌、诸葛长民等北府兵将领联合起兵讨伐桓氏。面对强大的攻势,才能平庸的桓玄节节败退,最终兵败被杀。刘裕等人随之迎回晋安帝,全面掌控大权。

至此,东晋政治格局终于实现了质的改变:以往由门阀世家联合执政的时代已终结,取而代之的是出身寒微的京口军人集团——北府兵。但斗争就不会就此结束,最终的胜利者只能有一个。

当初联合反桓玄,刘裕因战功、名望被推为盟主;但随着胜利阶段的到来,曾经的盟友们为了权力展开了殊死搏斗。

公元408年,刘毅等人试图将重镇扬州交与他人,以分化刘裕的权势,但被其识破,双方的明争暗斗日益公开化。公元409年,趁着卢循起义,孟昶、诸葛长民提议晋安帝渡江北上,实质上是想夺取刘裕手中的王牌,但再次被识破,孟昶服毒自杀。自此之后,刘裕下定决心屠戮元勋。

公元409年,刘裕灭亡南燕;公元411年,击败卢循。凭借赫赫战功,他的威望再获提升,于是便接连对潜在及现实政敌下手。

首先是刘毅、诸葛长民这两位战友先后被杀;随后,东晋宗室司马休之、司马尚之、司马文思、司马文宝、司马文祖等人在各地招兵买马、试图对抗刘裕,结果均被其击败,他们要么被杀,要么北逃投靠了北魏等政权。

到了这一步,刘裕的政治对手已被清除殆尽,改朝换代的契机已成熟。公元419年,他派人将晋安帝司马德宗勒死,改立其弟司马德文继位,是为晋恭帝;下一年,刘裕更进一步,废除晋恭帝自立(第二年将其毒杀),建国宋,史称南朝宋,苟延了103年、内讧了103年的东晋王朝,就此正式灭亡。

不过,南朝宋虽然“其兴也勃焉”,但没过两代人也同样陷入了内忧外患,仅存在了59年就被权臣篡夺,也许这就是人性与历史的轮回。

0 阅读:9

正史漫谈君

简介:读正史,学正理,办正事,有温度的历史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