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5 G的普及和应用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和热议。虽然中国于2019年6月6号获得5 G许可后快速推广,到2024年一季度,三大运营商5 G套餐用户数已达15.94亿,但其发展速度却远不能满足早期业界对5 G的期望值。
王江舟,中国工程院的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向搜狐科技年会提问:“5 G已经发布快5年了,人们对5 G是否感到满意?”他指出,5 G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与成效都不尽人意,尤其是在垂直领域的应用还不够充分。王江舟坦承,与之相比,5 G现在更多地集中在大众消费领域,而不是原先所期望的各个细分领域。
2 G时期的 SMS,3 G时期的 QQ与流媒体,4 G时期的微信与移动支付,每次通讯科技的发展,都会带来新的应用。但是,尽管5 G时代出现了很多“杀手级”的应用,但是都是“空有其表”,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突破和创新。
对于垂直产业的推动,王江舟也指出5 G网络的时延等技术自身的限制,直接制约了5 G网络在一些高需求的应用中的适用性。他还表示,目前研究人员正致力于6 G技术的研发,并有望很快开始标准化工作。6 G作为一种可有效解决5 G不能满足各个领域需求的难题,有望在技术上取得更大的突破,并拓展其应用范围。
根据国际电信联合会的研究,6 G将以“沉浸式”、“超大规模连接”、“超高可靠”和“低延迟”为主要研究方向,推动“通信-感知-计算”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支撑“通信-感知-计算”向“移动”的转型。王江舟认为,6 G将使实体与数字世界更加紧密地结合,促进全息通讯、数字孪生和扩展现实等领域的发展,构筑一个全新的万物互联世界。
总体而言,5 G虽然在推广与技术进步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在具体的应用以及垂直产业方面,5 G还需要进一步提升。6 G被认为是一场科技革命,它将突破上述局限,推动整个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全息通讯是6 G最重要的一项,它有望使远在千里以外的人与人之间进行即时的面对面通讯。这项科技将会大大拓展人类沟通的途径,给远距离工作,教育和医疗带来巨大变革。另外,全息通讯技术的普及,也将推动更为丰富、逼真的虚拟现实,带给使用者从未有过的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数字孪生领域,6 G将使得该理念得以更大范围的实施与应用。数字孪生技术能够实现对真实物体及系统行为的仿真与预测,在工业设计、制造、医学、环境监测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比如,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医生可以通过仿真手段,在非真实手术条件下,对手术效果进行预测,并对病人康复进行评估,以提升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智能运输是6 G能够产生重大改变的另外一个方面。利用6 G技术,无人驾驶汽车可以获得快速的信息交互,提高响应时间,保障车辆在复杂路况下的安全、高效运行。本项目的研究成果也将为无人机、地面和水下作业提供支撑,形成一套多模式、全方位覆盖的智慧运输体系,大幅提升物流与人流的运行效率。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将推动6 G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广泛应用,推动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深度融合,构建真正的智能全球化互联网。王江舟教授指出,要达到上述宏伟目标,需要在通信、感知、计算、人工智能等多个方面开展深度研究,开展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将为6 G网络的建设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促进社会各个领域的不断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