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企业的时代,只有时代的企业。
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农行迎来了它最好的发展机遇。
最新公布的半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农行逆势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其中,净利润、营业收入及利息净收入三项指标均实现正增长。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365亿元,同比增长2.0%。营业收入3,671亿元,同比增长0.4%。利息净收入2,908亿元,同比增长0.1%。
如果说三大核心经营指标,是农行半年成绩单的总分,那么日均存款数额,就是高质效经营的加分。
日均数比时点数更有说服力。2024年上半年,农行全口径客户存款余额34.1万亿元。其中,境内个人存款日均余额17.5万亿元,新增1.5万亿元;境内对公存款日均余额11.9万亿元,新增0.9万亿元。个人存款、对公存款日均增量均居同业首位。
参加发布会的农行行长王志恒表示,上半年之所以取得良好的经营业绩,首先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归功于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归功于各位股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也归功于农业银行全体员工在各项工作上的积极努力。
的确,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大势下,服务横跨城乡的农业银行,展现出了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持续稳健增长的潜力。
持之以恒的坚守,农业银行长期良好经营的态势已经形成。
从城乡融合看农行的历史机遇
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重要战略部署,“城乡融合发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释放内需潜能所在。
城乡融合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重要的增长极。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5.2%,增速高于城镇0.6个百分点,乡村市场体现出了更快的增长潜力。但是,城乡之间仍存在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短板。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根本改变。
有高差才有势能,有势能才有速度。
在半年前的农行2023年业绩发布会上,农行董事长谷澍曾提出,经营银行要有系统性观念,并提出了“三个统筹”的关系,其中“统筹城乡两个市场”正是农行经营的核心。
从近几年农行的存贷款变动趋势看,农行城市和乡村两个市场的统筹做得越来越好,“城市反哺乡村”的联动效应进一步彰显。
近三年的数据显示,农行县域存贷款占全行存贷款的比重一直在上升,相比存款,贷款占比上升得更快,从2021年占全行比重的36%上升至2024年上半年的40.1%。
经由农行搭建的资金通路,越来越多来自城市的金融资源,正在向乡村和县域集聚,而这背后的源动力,是一个个有效的乡村产业和乡村建设需求,是一位位辛勤付出的劳动者和建设者。
特别是随着相关体制机制逐步确立,基于“有恒产者有恒心”的逻辑,乡村全面振兴提质增速: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利投资、现代乡村产业园...... 在金融活水的灌溉下,美丽而富足的乡村样貌正被一点点勾勒出来。
2024年上半年,农行持续增加“三农”县域和城镇化贷款。县域贷款余额9.60万亿元,新增8,267亿元,增速9.4%,高于全行1.6个百分点。其中,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相关领域贷款余额9,945亿元,新增1,499亿元。乡村产业贷款余额2.26万亿元,增速22.8%。乡村建设相关领域贷款余额2.22万亿元,增速13.6%。
如果说农行城乡统筹以“城市反哺乡村”为始,那么可以预期,随着城乡融合的推进,两个市场将进入双向互动的更高阶段。
仅举一例,近10年累计1.65亿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下一步随着城乡融合的加速推进,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正在加快,这些来自县域和乡村的新市民群体,也是农行重要的零售基础客户群。
是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农行迎来了自身发展的历史机遇,好日子才刚刚开始。
从两个指标看农行的核心优势
分析财报首先要看核心数据,在林林总总的众多指标中,我们选取两个优势数据,一是零售客户数,二是负债成本。
如果用量价分析的框架,前者关系业务规模,后者影响息差大小,二者均是观察一家银行长期经营绩效的核心指标。
首先看零售客户数。
客户是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截至6月末,农行个人客户总量达8.71亿户,居同业首位。其中信用卡新增有效客户369万户,农银理财活跃客户1,159万户。对公客户达1,157万户,新增69.4万户。
这种领先优势,与其横跨城乡两个市场的业务布局密不可分,有了庞大的客户基础,农行就有了经营客户的发展空间。
在零售客户的经营上,农行从客户差异化需求出发,沿循分层分群策略主线,融合线上线下服务渠道,做深客户精细化服务,给客户提供高效便捷金融服务的同时,自身也在经营上获得更大价值。
数据显示,农行的个贷业务处于同业领先地位。前6个月,农行个人贷款新增5,922亿元,增速7.3%,增量、增速继续保持可比同业领先。
个贷业务中还有一个亮点,那就是农户贷款。近年来农户贷款持续稳定增长,农户贷款余额在2023年突破万亿元基础上,2024年上半年,农行“惠农e贷”余额达1.4万亿元,较年初增加3197亿元,增速29.5%;贷款户数696万户,较年初增加117万户,累计服务超1700万农户。
其次是负债成本。
过去,某些股份行一度通过高收益资产去匹配高成本负债,但在整体实体经济回报率下降的当下,这种业务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了。
负债成本的管控,成为银行保持盈利的关键。相较于其他银行,农行负债成本方面优势明显。
存款付息率是表征负债成本的核心指标,财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农行境内人民币存款付息率1.63%,下降了0.08个百分点,在同业处于领先水平。
负债成本的优势,依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行横跨城乡的业务布局。网点多、业务覆盖面广,让用户不管在城市还是县域乡村,都能便捷地使用农行的金融服务。与此同时,近年来,农行还通过不断巩固客户基础,提升金融服务黏性,让付息成本持续得到有效控制。
展望未来,农行的存款付息成本还存在一定改善空间。农行行长王志恒表示,从政策层面看,随着7月份存款利率的下调,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效能将持续释放,美联储多次加息对外币负债利率上升的持续影响基本结束,负债成本压力将继续得到缓解。在管理上农行也将进一步加强负债成本管控,提升基础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负债质量。
从五篇大文章看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农行姓农,但农行不仅服务三农。
早在2021年农行年度报告中,农行董事长谷澍就提到了农行要确立两个定位,一是要做“服务乡村振兴的领军银行”,二是要做“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银行”。
除了坚守主责主业之外,农行也聚焦五篇大文章所涉及的实体经济重点和薄弱领域。特别是发展科技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在为经济转型提供高质量的金融供给上,农行也不遑多让。
和推动城乡融合一样,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不可阻挡的时代大势。
当前,我国正在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加速布局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量子技术等新赛道。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近年来,一些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已经显现出来。例如,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2%,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彰显出新兴产业的发展潜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面向未来,市场的共识是,谁在科技金融上拔得头筹,谁能真正支持创新型经济,谁就有可能获得产业链上最丰厚的价值。
下好金融支持“先手棋”、勇闯“无人区”、拆除“篱笆墙”,农行正在举全行之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金融服务。通过完善专属信贷政策体系、推出专属信贷产品服务、提升专营机构服务能力、拓展科技金融生态圈等方式,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机制,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
截至6月末,农行高技术制造业贷款余额7,150亿元,新增581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2.63万亿元,新增5,272亿元。
下一步,农行将继续完善服务科技创新的专属组织架构,打造科技金融服务中心,不断创新适应科技型企业特点的信贷产品,提升一体化、专业化、高效率服务能力,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接力式金融服务。
除科技金融外,在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等方面,农行也在持续发力。绿色金融方面,农行绿色信贷余额超4.8万亿元。普惠金融方面,人行口径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4.51万亿元,新增9,236亿元,余额、增量均位居同业首位。养老金融方面,农行个人养老金账户数量、缴存金额等均处行业第一梯队。数字金融方面,农行个人手机银行月活客户数(MAU)达2.31亿户,持续保持可比同业领先。
着眼当下,金融市场捕捉到了农行的发展势头。
从2023年以来,农行的股价也形成了一个不断上涨的走势。A股和H股的股价涨幅,在四大行中名列前茅。这是农行40多万股东,上千亿资金交易得出的客观结果。
2024年在中期财报会上,农行披露了中期分红方案,在董事会已经审议通过了《2024年度中期利润分配方案》中,农行董事会建议派发2024年中期普通股现金股息407.38亿元(含税),即每10股派发人民币1.164元(含税),继续为投资者提供丰厚回报。
展望未来,整个国家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才刚刚开始,城乡融合发展的潜力就是农行发展的潜力,城乡融合发展的势能就是农行发展的势能。
可以预计,在城乡融合不断加速的大趋势下,农行也将迎来一段长时间的强势发展期。
这,就是农行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