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的流传与真伪(二)

字说文 2024-06-16 09:08:52

今文《尚书》的流传

《尚书》的流传经历非常曲折。

《汉书·艺文志》说,在秦始皇焚书时,当时在济南专治《尚书》的伏生,将自己的书本藏于家中的夹壁墙内。楚汉战争结束后,伏生回到老家,继续在齐鲁之间教授《尚书》。但伏生在夹壁墙中的所藏之书,大部分都已散亡,只剩下了28篇经文加一篇序,共29篇。这些《书》当然是秦以前的古文本。伏生在汉初教学时,应该是把这些古文本转写成了今文本。所以伏生在汉初时是今文博士。

《漢書·藝文志》:秦燔書禁學,濟南伏生獨壁藏之。漢興亡失,求得二十九篇,以教齊魯之間。訖孝宣世,有歐陽、大小夏侯氏,立於學官。

《史记·儒林列传》与《汉书·儒林传》记述了伏生对今文《尚书》的传承。

伏生,姓伏、名胜,是济南人。他在秦代就已经被朝廷立为《书经》博士。汉初时,汉文帝想请伏生出来继续教授《尚书》,无奈他此时已经九十多岁,不能离家远行了,朝廷只得派晁错前往济南向伏生学习《尚书》。

《史記·儒林列傳》:伏生(名勝)者,濟南人也。故為秦博士。孝文帝時,欲求能治《尚書》者,天下無有,乃聞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時伏生年九十餘,老,不能行,於是乃詔太常使掌故晁錯往受之。秦時焚書,伏生壁藏之。其後兵大起,流亡,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齊魯之閒。學者由是頗能言尚書,諸山東大師無不涉尚書以教矣。伏生教濟南張生及歐陽生,歐陽生教千乘兒(倪)寬。兒(倪)寬既通尚書,以文學應郡舉,詣博士受業,受業孔安國。

在济南向伏生学习《尚书》的,还有张生和欧阳生。

欧阳生,字和伯,是千乘郡人。同是千乘的倪宽,先是跟随欧阳生学习《尚书》,后来又曾跟随孔安国学习,不仅被千乘郡推选为博士,而且为汉武帝赏识,官至御史大夫,曾参与《太初历》的编制。

《漢書·儒林傳》:歐陽生,字和伯,千乘人也。事伏生,授倪寬。寬又受業孔安國,至御史大夫,自有傳。寬有俊材,初見武帝,語經學。上曰:「吾始以《尚書》為樸學,弗好,及聞寬說,可觀。」乃從寬問一篇。歐陽、大小夏侯氏學皆出於寬。寬授歐陽生子,世世相傳,至曾孫高子陽,為博士。高孫地餘長賓以太子中庶子授太子,後為博士,論石渠。元帝即位,地餘侍中,貴幸,至少府。戒其子曰:「我死,官屬即送汝財物,慎毋受。汝九卿儒者子孫,以廉絜著,可以自成。」及地餘死,少府官屬共送數百萬,其子不受。天子聞而嘉之,賜錢百萬。地餘少子政為王莽講學大夫。由是《尚書》世有歐陽氏學。

夏侯勝,其先夏侯都尉,從濟南張生受《尚書》,以傳族子始昌。始昌傳勝,勝又事同郡蕑卿。蕑卿者,倪寬門人。勝傳從兄子建,建又事歐陽高。勝至長信少府,建太子太傅,自有傳。由是《尚書》有大小夏侯之學。

《汉书·儒林传》和《隋书·经籍志》记述了今文《尚书》的传承:

“欧阳之学”一脉的传人有:张生——欧阳生——倪宽——欧阳生之子——欧阳生的曾孙欧阳高——欧阳高之子欧阳阳、之孙欧阳地余——欧阳地余之子欧阳政。

“夏侯之学”一脉的传人有:张生——夏侯胜——夏侯始昌——(大)夏侯胜(叔)——(小)夏侯建(侄)。夏侯始昌传其侄子夏侯胜,为“大夏侯之学”。夏侯胜传其侄子夏侯建,为“小夏侯之学”。(大)夏侯胜是叔叔,(小)夏侯建是侄子。

前面《汉书·艺文志》说到,由伏生所传的今文《尚书》,到汉宣帝时已有欧阳高和大小夏侯这三家并立于官学任教官。其中以“欧阳学”最盛。

《隋書·經籍志》:伏生作《尚書傳》四十一篇,以授同郡張生,張生授千乘歐陽生,歐陽生授同郡倪寬,寬授歐陽生之子,世世傳之,至曾孫歐陽高,謂之《尚書》歐陽之學。又有夏侯都尉,受業於張生,以授族子始昌,始昌傳族子勝,為大夏侯之學。勝傳從子建,別為小夏侯之學。故有歐陽,大、小夏侯,三家並立。訖漢東京,相傳不絕,而歐陽最盛。

《隋书·经籍志》说伏生曾为《尚书》作传四十一篇,用以教授张生。

先秦到两汉时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文本,所以学术的传承完全是靠这样的“师法”口口相传。不同的传授系统,都有自己不同的文本。

0 阅读:0

字说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