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有句话的大致意思是这么说的嘛:一个人离开平台其实啥也不是,有平台支持,才显出价值而已。用他人的钱做交易和自己的钱做交易,应该是完全二个概念,压力肯定都有,但肯定不是一个层面上的压力。用自己的钱做交易,绝对目的就是要实现盈利,而管理基金,也许盈利不一定是最终目的吧。
王亚伟,不知道这个名字是否熟悉?徐翔公开盛赞过的基金经理。当年的公募一哥,光环耀眼。华夏基金副总经理。获奖无数,大牛中的大牛。最佳基金经理、盈利冠军、总回报冠军,2007年到2011年各种业内奖项、荣誉、头衔快被他包了。
2012年离职,投身私募,之后爆出旗下基金亏本清盘,然后声明该清盘基金并非本人操盘,仅为挂名的消息之后,再也没听说过别的消息。人家这还不算是在家交易呢。仅仅是从大型国有公募到了规模更小的私募而已,配置上更低了,影响都如此巨大。
完全一个人坐家里,你想想看会怎么样?大型金融机构带来的资源优势,是个人完全无法具备的。它的基金牌照,海量资金,调研团队,风险管理,软硬件系统,背景关系,等等对于散户都是降维打击。
而且,大型基金的体量和名声,使得它们的一举一动都能带来巨大的影响。这个影响使得它们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关系与地位和散户完全不同。很多时候与其说是单纯的股票购买关系倒不如说是金融合作关系。
如果说没有了这些优势,也不敢说基金经理完全就不能盈利了。毕竟个人的牛散是有的。只能说难度的增加不是一星半点了,毕竟之前的盈利到底是靠基金经理本人的能力居多?还是平台优势居多?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最后说明一下,这里绝对没有诋毁王亚伟的意思。华夏基金过去、当年、现在都有其他的基金经理,可是没有一位达到了当年王亚伟的高度。毫无疑问,他确实是高水平的基金经理。但是离职之后,业绩再也没有达到当年的高度,这也是事实。因此,个人认为平台的影响不可或缺。
能管理几十亿资产的基金经理不是傻子,全国能到这个层面的不超过百人。在投资中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就像你说UFC格斗冠军会不会在街头打不赢小混混。职业的和专业的有很大区别,理念,心态。
彼得林奇说过个人投资者比机构投资者更主动。机构经理受排名,资金盘规模影响他的理念不能随心所欲。市场可以在容忍你买卖IBM上犯错误,但绝不认可你在小盘股上的失误。
今年有基民强烈质疑张坤为什么不配置点新能源,因为白酒跌的太多。价值投资看五年十年,基民只会看一年甚至几个月。个人投资者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忍耐大牛股的起起落落。
另外就是资金大,基金经理不一定能吃够他想要的仓位,因为吃得太猛,太明显。个体投资者最多的也就几百几千万,仓位基本都能吃够。所以不要质疑这些职业投资者会亏损,当然别有用心的操作又是另外一码事,公募私募旱涝保收是事实!
自己做也没问题,因为投资逻辑研究方法一样,调研个人团队也可以做,上市公司也接受个人团队做调研,何况你原来在圈里混,一手消息其实也拿的到。所以公募操盘手做私募没问题,何况很多私募目前做的是沪深300指数增强,中证50指数增强,这种操作方式不依赖行业研究而是对经济宏观走势的了解,更适合小团队操作。
至于做高频量化产品的更不依赖大平台,确定核心量化模型后,自己做无非就是优化和调参数有个两三个人就可以做了。有问题的公募基金操盘手是哪种纯主观操作,手里有几个产品,每个产品集中选几只股票,押对了是我水平高,错了是市场不好,反正多做几个产品总有翻翻的时候,一战封神就开始忽悠投资人,这种是基金经理出去做早晚翻车。所以公募的操盘手不能一概而论还是那句话,时间是检验真伪的唯一标准,只有经历过两个完整的经济周期的还盈利操盘手才是真正的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