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随着中欧谈判的濒临破裂,我国商务部毫不掩饰的对欧盟与中国企业“单独谈判”的行径进行了点名批评!
陈莺迁记者发言
近日,欧委会在与中方进行整体磋商的同时,背地里却试图与部分中国企业进行“单独谈判”,企图分化瓦解中国企业,以获取更大的谈判筹码。
欧盟的这种“阴阳手段”一经披露,立刻便将中欧电动汽车贸易谈判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也让这场原本就暗流涌动的中欧博弈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那么,欧盟做出这种“当面一套,背地一套”的行为,究竟想要达成何种目的?
欧盟妄图分化中方?信息来源:北青网 2024年10月28日 关于“商务部:‘单独谈判’将干扰中欧电动汽车磋商整体进程”的报道
近年来在全球市场上,中国电动汽车可谓风头正劲,靠着技术创新和成本优势,在世界各地快速抢占了市场,形成了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
然而,这股“中国力量”的崛起,却触动了欧洲传统汽车工业的神经。
面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强势崛起,欧盟祭出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旗,以“反补贴调查”为名,对中国电动汽车挥舞起了关税大棒。
欧盟委员会认为,中国政府给电动汽车行业的补贴让中国电动汽车在价格上占了便宜,这对欧洲的汽车企业不公平,影响了他们的利益。
不过,大家都看得出来欧盟这么做的目的,其实就是想用贸易壁垒来阻止中国电动汽车进入欧洲市场,以此保护自己在全球汽车行业的地位。
除了公开的贸易制裁,欧盟还在背后玩起了“分而治之”的招数,他们明白很多中国公司,特别是刚进入国际市场的,往往缺乏经验急于拓展业务。
于是欧盟便利用这一点,私底下偷偷联系一些中国电动汽车企业,承诺给予他们更低的关税、更大的市场份额等“特殊待遇”,以此来诱使这些企业“背叛”中国,与其单独达成协议。
欧盟的这番操作,可谓用心险恶,他们试图通过这种“各个击破”的战术,分化中国企业,瓦解中国企业的谈判力量,最终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面对欧盟的招数,中国政府和企业并没有袖手旁观,对此,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于28日发出了明确警告:
“如欧方在与中方磋商的同时,又与部分企业单独进行价格承诺谈判,将动摇彼此信任,干扰磋商整体进程,也将给价格承诺协议的后续执行和监管增加更多行政成本。”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还强烈谴责了欧方的“阴阳手段”,并强调中国机电商会是中欧电动汽车反补贴案磋商的唯一合法代表。
从中国商务部的强硬态度中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坚定支持中国企业,绝不会在贸易霸凌面前退让。
同时,中国政府也鼓励中国企业携手合作,一起面对困难,保护整个行业的利益,其实中国企业在面对欧盟的“分化”策略时,就已经展现出了高度的“团结意识”。
中国机电商会揭露出欧方私下找中国企业谈话的举动,提醒中国企业要提高警惕,别被欧盟的离间手段所迷惑。
中国企业的“团结应对”,无疑是对欧盟“分而治之”策略的有力回击,这也充分表明,中国企业不再是“一盘散沙”,而是拥有了维护自身利益的决心和能力。
中国现在是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而欧洲的汽车工业基础和技术都很强,在电动汽车领域,中欧既是对手也是伙伴。
如果双方能够放下成见,加强合作,必将能够实现互利共赢,中国可以借鉴欧洲在汽车设计、制造、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提升自身电动汽车产业的竞争力。
欧洲则可以利用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完整的产业链,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份额。
然而,欧盟一些国家却固守着“零和博弈”的思维,试图通过打压中国电动汽车产业,来维护自身在汽车行业的传统优势。
这种做法不仅伤害了中国企业的利益,对欧洲的发展也没什么好处。
毕竟中国电动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已经给欧洲汽车工业带来了很大的竞争压力,如果欧盟继续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只会加速欧洲汽车工业的衰落。
最关键的是,我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也在加大,各种优惠政策层出不穷,比如购车补贴、免购置税等。
随着消费者对环保和节能的认可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选择电动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也在齐心协力,推动整个行业向前发展。
总之,电动汽车的普及速度会越来越快,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值得注意的是,中欧电动汽车贸易谈判,是全球化背景下,中欧两大经济体之间的一次重要博弈,也是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考验。
这场贸易摩擦让我们意识到,在全球化背景下,互利合作才是最好的选择,搞贸易保护主义,最终只会害了自己。
主要信源:
1.原文登载于北青网 2024年10月28日 关于“商务部:‘单独谈判’将干扰中欧电动汽车磋商整体进程”的报道
2.原文登载于上游新闻 2024年10月25日 关于“对加征关税说‘不’,德国为何力挺中国电动汽车”的报道
3.原文登载于澎湃新闻 2024年10月26日 关于“中欧重申通过对话解决电车关税分歧,专家:双方仍有合作需求”的报道
4.原文登载于看看新闻 2024年10月28日 关于“商务部:欧盟与企业‘单独谈判’干扰磋商进程”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