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章含之想将乔冠华骨灰葬于盐城,地委回答:暂不同意

风华评过去 2024-06-05 12:52:04

1984年,章含之想将乔冠华骨灰葬于盐城,地委回答:暂不同意。乔冠华,这位1913年出生于江苏盐城的才子,从小聪明过人,书读得过目不忘。他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与奋斗,不仅在国内学府清华大学深造,还远赴日本和德国,进修哲学与军事。乔冠华的一生,可以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史诗。但在他去世后的1984年,他的妻子章含之想将他的骨灰安葬在盐城的家乡,却遭到了地方回答的“暂不同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回应?一个抗战英雄,一个文化巨人,为什么连最后的归宿都那么坎坷?

乔冠华,要从他幼年说起。在盐城的小村庄里,他是那种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他的父亲,一个开明的乡绅,不但自己热衷于接受新事物,还特别重视儿子的教育。也许是天赋异禀,乔冠华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惊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读过的书籍,无需多次复习,便能牢记于心。

父亲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便把他送到了叔叔乔守清经营的私塾里。在那里,乔冠华不负众望,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小小年纪的他,不仅学业优秀,还多次因为成绩突出而跳级。这样的他,在村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乔冠华的视野也逐渐开阔。他开始接触到了更多的新思想和新知识。那时的中国,正值动荡不安的年代,新文化运动的浪潮席卷全国。乔冠华虽然年轻,但他的思想十分活跃,甚至开始参与到了学潮活动中,尽管这让他的父亲非常担忧。

不过,这份坚持并没有白费。16岁那年,乔冠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哲学系。在那里,他不仅沉迷于图书馆丰富的藏书,更与来自同乡的胡乔木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这段学习经历,极大地开拓了他的视野,也为他日后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学毕业后,乔冠华并未停下求学的脚步。他通过激烈的竞争,获得了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那里,他不仅学习哲学,更深入研究起了西方的军事理论。两年后,他又踏上了前往德国图宾根大学的旅程。无论在哪里,乔冠华总能通过自己的勤奋和智慧,赢得师长和同学们的尊重。

这场西方学术之旅,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思想的碰撞和融合。乔冠华在欧洲的岁月里,目睹了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文化氛围,这些经历让他的思想更加开明和前瞻,也坚定了他将来要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的决心。

回国后的乔冠华,投身于抗日救国的洪流之中。他的才华和胆识,使得他在抗战期间多次被委以重任。不论是在战场上的策略布局,还是在后方的宣传教育,乔冠华总能发挥他的才智,为国家的抗战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战争结束后,乔冠华并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继续在文化和教育领域耕耘。他的文章,他的讲座,无不体现出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国家未来的深刻思考。

正当乔冠华准备在晚年享受平静生活时,突如其来的病痛却将他从这个世界带走。1983年,这位智者就此谢幕,留下了无数悲伤的亲友和学生。

1984年,当乔冠华的妻子章含之希望将他的骨灰安葬在盐城家乡时,却因为种种原因遭到了地方的拒绝。这样的结果,无疑给已经备受打击的家人带来了更多的悲痛。乔冠华,这位曾经的才子,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那么多的贡献,为什么连一个安息的地方也那么难以落实?

乔冠华的一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不仅是一个学者,更是一个行动者。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他用自己的才华和胆识,书写了一段段不朽的历史。他的一生,是那么的波澜壮阔,那么的光彩夺目。

当回望这位智者的人生轨迹时,不应该只是感叹他的才华和贡献,更应该思考,如何让这样的英才在生前生后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纪念。

0 阅读:1

风华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