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村,美国人一块钱捡漏国宝,50年后一个举动翻身受国人追捧

瑞知道史 2024-08-02 01:27:35

1920年代,一批海外学者来到云冈石窟作文物考察,期间发表的大量报道让全世界惊艳于这佛教艺术瑰宝。但被这些文章吸引的,还有众多文物贩子,他们“依图索骥”前来盗宝,让大量文物流失海外,但要说其中最成功的捡漏者,却是一位美国人。

这名美国人叫史克门(Laurence Sickman),是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人,毕业于哈佛大学,主修艺术史。1930年,史克门在哈佛燕京学社的资助下,在中国留学深造五年。这期间,他遍历华北城镇,购买了大量中国艺术品。1932年,他来云冈,一下就被迷住了。这一丝奇特的情感,似乎和12年前的日本学者木下杢太郎不谋而合。

当年,骨骼惊奇、爱好特殊的日本学者竟对佛像生起了一丝暧昧的情感。他用“仿佛走进女子学生宿舍里的印象”来形容云冈石窟给他留下的初印象,而一座“美丽的处子般的幻影”佛像,更是得到了他的万分青睐。

对佛像生起情愫,不愧是日本人。但美国人史门克爱上云冈石窟,并迫不及待的想要收藏相关藏品,还是因为这云冈石窟太美了。

云冈石窟是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第一座由皇家开凿兴造的大型石窟寺。云冈石窟雕饰之豪华富丽,备受历代学者称赞。《魏书·释老志》中,称其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而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用“真容巨壮,世法所希”来称赞。

除了众多学者称赞的“奇伟”“巨壮”,云冈石窟最大的特色还在于中外文明交融的痕迹。无论是雕塑的体态,还是精美的衣着,人们都能在其中找到印度犍陀罗造像的身影、波斯-印度风格的纹样甚至古希腊柱式的影子。

如此有特色的美丽瑰宝,自然获得了大爱中国艺术的史门克的青睐。

史门克在云冈石窟周边的村子里留恋,这位高鼻深目、出手阔绰的“洋大人”自然备注瞩目,有文物贩子捧着佛头佛像前来碰运气,但史门克这几年艺术史可不是白学的,分辨出这些是仿制的假货后,立刻送客。

但这一天,史门克逛到一家老农家中,却被老农家中的一个石头蛋子吸引住了目光。这石头蛋子是一个水滴状的椎体,有一只手掌大小,大头一端漆黑,小头一面土黄。

史门克两眼发直,当即掏出一块大洋买下。而眼见家里磨镰刀的一块石头蛋子竟然值一块银元,这老农欢天喜地,但他不知道的是,这石头蛋子竟在几十年后,成了国宝。

原来,史门克之所以购下这石头,是因为他一眼看中这根本不是石头,而是一枚古老技法烧制而成的琉璃珠。黑的一方是黑釉,土黄的一面没有施釉,正是安装在佛像的眼窝内。

后来,史门克回到美国,并成为名声鼎盛的大收藏家,在其任馆长的纳尔逊博物馆中,有近7500件中国艺术藏品,其中有一大半都是他收集采购来的。但即便手中珍宝无数,这一枚佛眼,仍旧被史门克奉为至宝。

如果故事就这样发展下去,这枚流失海外的佛眼就只是时代的一滴眼泪,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事情却发生了转机。

1985年春,著名考古学家、北大考古系教授宿白先生给时任国家文化部文物局局长吕济民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到史门克先生愿意将佛眼捐赠给中国。

原来,史门克作为研究中国传统艺术的先驱,不仅关注历史的厚重,更聚焦文物的保护。而晚年的史门克眼见中国强大,特别是考古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于是有了让佛眼回国的想法。

后来,史门克联系到了考古名宿白宿先生,于是请白宿为中间人。白宿先生也极力促成此事,由宿白提议,经文物局同意后,1985年7月19日,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委派解庭藩副所长赴京护送“佛像陶眼”回归云冈。

但佛眼回归后,文保界非常振奋,但经过研究,人们发现,这眼睛竟不是“原装”的。

云冈石窟是在北魏时期在武州山开凿的,但当时,佛像眼睛并没有更多的技术处理。这一点,在云冈模式影响下的各大石窟没有佛像镶嵌眼珠这一做法就能佐证。而这些琉璃佛眼的出现,是在辽金时期。

辽代自重熙十八年(公元1049年)重修石窟寺起,至天庆十年(公元1120年)为止,在武州山石窟寺的维修、兴建工程持续了70余年。大康四年(公元1078年),仅张氏妻子便发愿建造了“大小一千八百七十六尊”造像。云冈石窟几大洞窟内的主像镶嵌眼珠,或者就是这一阶段完成的。

这佛眼虽然并非是佛像的原装眼珠,但距今也有前年岁月,是不可多得的瑰宝。特别是在众多佛眼还在海外漂泊的情况下,这回归故土的佛眼更是意义重大。

据统计,云冈石窟17尊大佛,共计遗失眼珠31个。2006年,(日)冈村秀典在《云冈石窟遗物篇——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报告》一著中披露,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现存两例佛眼,均“采集”自第8窟内。但至今,这些佛眼仍就被日本人藏于幽室……

现在,这枚佛眼现藏于云冈石窟博物馆,静静注视着这就别的故土家园,也期待着有更多云冈宝物,能重聚山西,

回归云冈。

这枚重归云冈的佛眼瑰宝,您看到过吗?您还知道有哪些国宝流失海外呢?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0

瑞知道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