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幼仪:被徐志摩抛弃,成银行家,二婚幸福,儿子支持

与可读书看剧 2022-05-24 09:31:05

张幼仪,每当世人说到她,总是作为徐志摩的附属,还会将她与林徽因和陆小曼作比较。她没有那么漂亮,没有什么才华。她更像是一个普通的、循规蹈矩的中国传统女性的代表。徐志摩称她为“土包子”。真的是这样吗?

张幼仪在晚年谈及自己和徐志摩不成功的婚姻时,曾这样说:“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办法成长。他使我得到解脱,变成另外一个人。”

离婚之路

张幼仪出生于富庶大家,衣食无忧。但在封建制度和父权思想当道的时代。即使是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生活也没有自由而言,尤其是婚姻大事,更是没有任何说不的权利。

出嫁这年,张幼仪只有十六岁。她相信父兄的选择,徐志摩是一个有文化有抱负的文化人,她仰望着自己的夫婿,希望能成为配得上他的夫人。于是,她努力做好一切,孝敬公婆、提升自己、操持家中大小事物。

新婚几周后,徐志摩便外出求学。儿子出生不久,徐志摩更是远赴美国读书。张幼仪曾认为只要离徐志摩近一些,陪伴在他身边,学习他喜欢的一切,那么徐志摩慢慢地也会对自己另眼相看。

于是,在徐志摩前往欧洲留学以后,张幼仪告诉自己的二哥,自己也想出国留学的愿望。这样不仅能够照顾徐志摩的生活,自己也能有所学。张家二哥是徐志摩的挚友,他很支持妹妹的想法,同样认为小两口在一起共同学习、生活是最佳的选择。

他写信给徐志摩表达了这样的想法,张幼仪心怀希望,甚至已经在准备出国留学的东西了,但久久没有等到徐志摩的来信。

正在她心灰意冷之际,二哥看懂了妹妹的心思,他在国外也听闻了一些有关徐志摩的花边新闻。于是他再次主动向徐父提出,希望妹妹与徐志摩相聚,继续为徐家开枝散叶。

最终,徐志摩的父母同意了让张幼仪出国陪读,让她照顾陪伴徐志摩。

张幼仪充满着对新生活的向往抵达法国马赛港口,然而,迎来的只有徐志摩的冷脸。彼时,徐志摩正在积极热烈地追求林徽因,两人互通书信,在艺术和诗歌的世界中互说情愫。张幼仪经常见不到徐志摩,在这个陌生的国度,她只能依靠自己。

更加意外的是,张幼仪出国不久便再次怀孕了。当她将这个消息告诉自己的丈夫时,他的脸上没有任何欣喜,只是说这个孩子来的不是时候,希望张幼仪能打掉这个孩子。

徐志摩对张幼仪已经不是普通的薄情了,是绝情,是不留一丝一毫余地和遐想的,连他自己的亲身骨肉也不能阻挡他追寻爱情的脚步。

他扬言要做中国第一个离婚的人,冲破旧观念,挑战封建包办婚姻。

为了能正大光明地与自己的女神在一起,徐志摩将离婚协议书通过朋友递给张幼仪。这个多情的诗人甚至都不敢当面与张幼仪沟通,他只希望这个麻烦能尽快解决掉,恢复自由身。

张幼仪只得向在德国的二哥求助,得到二哥的支持后,她更加坚定了生下孩子的想法。

不久,孩子出生,取名彼得。徐志摩来看过张幼仪一次,隔着育儿室的玻璃,难得地露出了笑容。但他很快就离开了,对张幼仪没有什么任何关怀。

自立之路

在德国,一切都要靠自己,张幼仪的二哥忙于自己的事业,尽管他心疼爱护自己的妹妹,也不能时时陪伴身边。他将自己的一位德国朋友朵拉介绍给了张幼仪,让她照顾彼得,而张幼仪则在一所教育类学校学习,生活逐渐步上正轨。

然而,一场突入起来的疾病,可能是牛乳中的寄生虫或细菌引发的感染,导致彼得痛苦不堪,看着一天天胀大的肚子,最后医生也束手无策。三岁的彼得最终离开了张幼仪。她的心头宛如被挖开了一个洞,在异乡空旷的街道,张幼仪像一具没有灵魂的尸体。

结束学业,张幼仪决定回国。五年过去,张幼仪和徐志摩的长子阿欢已经八岁了。因为良好的家境和长辈的宠爱,阿欢犹如温室里的花朵,瘦弱、斯文,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而张幼仪在国外所学正是教育学,接受了全新的西方教育观念。

她此时已经笃定,一个人活在世间,必须要懂得自立,这样才能不成为任何人的附属品。她决定将阿欢带到北京抚养。

这时,尽管公公婆婆已经被迫接受了他们离婚的事实,但张幼仪一直是他们最满意的儿媳,此时,他们已将她视为女儿。公婆答应了张幼仪的请求,并将徐家的财产分为三份,一份留给徐志摩和陆小曼,一份留给张幼仪和阿欢,剩下一份留给自己。

还没站稳脚跟,母亲病重的消息便传入了张幼仪耳中。张幼仪带着阿欢回到老家料理完母亲后事,改变主意,准备在上海开始自己的新生活。利用自己的德语优势和教育学背景,很快张幼仪在东吴大学谋得一份教授德语的工作。

仅仅过了一学期,张幼仪做出了一个改变自己一生的决定,在几位女士的邀请下,出任女子商业银行的总裁。这次上任,并不是因为她的能力。她们看重的是张幼仪背后的人脉,她的四哥此时是中国银行总经理。

张幼仪犹豫不决,但最终,她决定尝试一种新的生活,答应出任副总裁。走马上任后,张幼仪才知道自己面对的工作有多棘手。光是在兵荒马乱的年景收回大量借款人的欠款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同时,抗日战争爆发,还有大批赶来取款的有钱人,很多银行的资金流都出现危机,从而陷于破产的境地。

张幼仪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还将银行建筑作为抵押物筹得应急用的周转资金。对于大额取款客户,为了争取时间,张幼仪以自己的名义与客户签订担保协议,种种策略有的放矢,总算是度过了危机。

此后,张幼仪还制定了独特的客户发展方针,为有钱主妇提供私密物品保管服务,并扩展出”储金礼券”业务,这些礼券可以在人情往来方面发挥重大作用,深受主妇喜爱。

随着局势的变化,张幼仪不仅将银行业务发展得蒸蒸日上,还组织开展爱国抗日活动,如“献金活动”就是倡议上海女同胞慷慨解囊,捐出自己的私房物品,作为抗日救国的资金。仅仅一天,就筹得了金银首饰等二百余件。

另外,随着自己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张幼仪感到所学知识不够用,便专门请了一位老师,在下班后到银行为自己讲授课程。为了跟上时代的脚步,张幼仪每时每刻都在充实自己。

在战争时期,金融业举步维艰,但在张幼仪的领导下,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自1924年创立,一直到1955年公私合营才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张幼仪眼光很好,运气更好,许多商人都因为战争损失惨重,而她却在这乱世赚了很多钱。张幼仪低价囤积染料,待市场稀缺时,再以高出百倍的价格出售,获得丰厚的回报。而后,她再用这笔资金投资棉花和黄金,赚得更多的钱。

人生过半,再遇爱情

遭遇婚变后,张幼仪并没有像传统旧式女子那样寻死觅活,她选择了保留自己最后的尊严。并在人生的关键时刻,自立独立,敢于尝试,运用自己的智慧和魅力,拥有了精彩的人生和耀眼的事业,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她实现了自我价值。

1949年4月,张幼仪前往香港居住,在那里认识了一位苏医生。苏医生也是离异带孩,经朋友介绍租下张幼仪的房子,随着相处时间的增加,一种美好的情愫在两人中间逐渐蔓延开来。两人交往一段时间后,苏医生主动求婚。

这时的张幼仪已经53岁,她仍然希望能得到家人的支持,于是征求了二哥的意见,二哥的回答中“妹慧人,希自决。”将选择的权利留给了她自己。

接着,张幼仪又向定居美国的儿子讲述了再婚的想法,让她万万没想到的是,儿子立即回函支持。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母亲再次出发,寻找幸福的欣喜和认同。1953年,张幼仪与苏医生在东京举行了婚礼,此后,两人携手相伴,从容幸福走过了20年。

苏医生去世后,张幼仪将他安葬在香港,便只身前往美国,与儿孙团聚。1988年,88岁的张幼仪因肺病折磨离开了人世。二百余位亲朋好友前往哀悼。

不得不说,张幼仪的人生只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此后,处处都是成功。

梁实秋是徐志摩的好友,他对张幼仪做了这样的评价:“她沉默地坚强地过她的岁月,她尽了她的责任,对丈夫的责任,对夫家的责任,对儿子的责任——凡是尽了责任的人,都值得令人尊重。”

梁实秋这个评价可谓客观公道。

0 阅读:1731
评论列表
  • 2022-05-30 23:54

    徐志摩品格太差了,不爱老婆还让老婆不停的怀孕

    Hua er Kai 回复:
    渣男一个
  • 2022-06-01 19:11

    强大的娘家,强大的娘家家族。

  • 2022-10-23 21:08

    徐志摩和李连杰一样,口口声声说不爱前妻,还让老婆怀孕。恶有恶报,迟早会有报应

  • 2022-11-04 07:12

    张幼仪应该为被徐志摩抛弃而感到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