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
前言如今的世界非常动荡,无论是俄乌战争还是中东冲突,亦或是朝鲜半岛的对峙,每个冲突板块都少不了政治和军事的博弈。
每个国家的发言人或者领导人在针对这方面的问题时,所说的发言就会被拿来针对,而法国总统马克龙就和以色列方面在最近展开了激烈的言语对峙。
而“法国总统马克龙又双叒叕被骂了!”这几乎成了近期国际新闻版块的固定节目。
10月15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一场内阁会议上,公开指责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称其“不要忘记,以色列的建立是由联合国决议创建的”。
此言一出,瞬间点燃了以色列的怒火。内塔尼亚胡迅速回击,直言“以色列是通过1948年‘独立战争’建立的,而不是联合国的决议”,并毫不客气地揭露了法国在二战期间充当纳粹傀儡、迫害犹太人的历史污点。
仅仅10天前,这对领导人刚刚因为马克龙呼吁以色列停火、停止对黎巴嫩的攻击而隔空交锋,当时内塔尼亚胡就怒斥马克龙“可耻”。短短时间内,法以关系急转直下,曾经的“盟友”如今却势同水火,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政治博弈和历史恩怨?
联合国决议:历史的注脚还是现实的筹码?要理解这场争端的核心,我们必须回到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第181号决议,为以色列的建国铺平了道路。尽管这一决议在当时遭到了阿拉伯国家的普遍反对,并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中东战争,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国际法层面确认了以色列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合法性。
马克龙在此时旧事重提,显然是在敲打以色列:你当年能够建国,离不开国际社会的支持,如今却悍然攻击联合国维和部队,置国际法和道义于何地?
然而,内塔尼亚胡的回应,却直指问题的另一个层面:以色列的诞生,并非来自国际社会的恩赐,而是无数犹太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联合国决议只是一个冰冷的历史文件,真正的建国史诗,早已铭刻在每一寸浴血奋战的土地上。
这场关于“联合国决议”的争论,背后是法以双方对历史的不同解读,更是现实利益的激烈碰撞。法国试图通过强调联合国决议的权威性,将自己塑造成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并在中东问题上争取更大的话语权。而以色列则试图摆脱历史包袱,强调自身的安全困境和独立自主,拒绝任何外部势力的干预。
历史原罪:难以愈合的伤口内塔尼亚胡在回击中,毫不留情地揭露了法国在二战期间的“黑历史”:维希政府对犹太人的迫害,成为法国历史上难以抹去的污点。这番言论,看似是指责法国没有资格在道德高地上对以色列指手画脚,但实际上,却触及了法以关系中更为深层、也更为敏感的历史创伤。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在欧洲大陆实施了惨无人道的种族灭绝政策,600万犹太人惨遭杀害,其中也包括大量来自法国的犹太人。
而法国维希政府,作为纳粹德国的傀儡政权,在犹太人大屠杀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这段历史成为法国民族记忆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对于以色列而言,法国的“历史原罪”不仅是道德上的污点,更意味着一种切肤之痛。那些在纳粹集中营中饱受折磨、最终惨遭杀害的犹太人,很多都来自法国,他们曾经是法国的公民,却最终被这个国家抛弃、背叛。
这种刻骨铭心的伤痛,使得以色列对任何来自法国的批评都格外敏感,尤其是当这些批评涉及到人道主义、国际道义的时候。
内塔尼亚胡的回击,实际上是在提醒法国:在指责以色列之前,先照照镜子,看看自己曾经犯下过什么罪行!
这种“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反击,虽然显得有些“不讲武德”,但却准确地击中了法国的软肋,令其陷入尴尬境地。
法国困境:左右为难的“外交杂耍”马克龙接连被内塔尼亚胡“怼”得哑口无言,也折射出法国在中东问题上的尴尬处境。一方面,法国希望在中东事务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维护自身在该地区的传统影响力,同时,也试图在国际舞台上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这从马克龙积极斡旋俄乌冲突、参与调解巴以冲突等一系列外交动作中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法国在中东问题上也面临着诸多掣肘。历史包袱、现实利益、国际格局的变迁,都使得法国难以在巴以冲突中找到一个令各方满意的平衡点。
首先,历史因素使得法国在面对以色列时,始终底气不足。二战期间对犹太人的迫害,成为法国挥之不去的历史阴影,也成为以色列攻击法国的“道德武器”。
每当法国试图在巴以问题上批评以色列,都会招致以色列“翻旧账”式的反击,令其陷入被动。
其次,现实利益也使得法国难以在巴以冲突中选边站队。法国与以色列、黎巴嫩等中东国家,在经济、文化、安全等领域都有着密切联系,任何一方的过度偏袒,都可能损害法国的自身利益。
最后,国际格局的变迁,也使得法国在中东问题上被进一步压缩。美国作为以色列最坚定的盟友,在中东地区拥有着强大的影响力,法国如果想要在该地区有所作为,就必须考虑到美国的立场和利益。
而近年来,随着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收缩,法国等欧洲国家试图填补“权力真空”,但其影响力、号召力都远远不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马克龙在面对以色列时的强硬姿态。
以色列的算计:敲打欧洲,警告美国?以色列对法国的强硬态度,除了历史恩怨和现实利益的考量,或许还有着更深层的战略意图。
以色列试图通过敲打法国,来警告其他欧洲国家。近年来,随着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收缩,欧洲国家试图在该地区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例如法国就积极参与了伊朗核问题谈判、叙利亚问题斡旋等。
以色列担心,欧洲国家会在巴以问题上采取更加“独立自主”的立场,甚至可能损害以色列的利益。
因此,以色列选择在这个时机对法国“杀鸡儆猴”,就是要警告其他欧洲国家:不要试图在巴以问题上挑战以色列的底线。
以色列深知,如果想要在巴以问题上获得更大的前进,就必须争取美国的理解和支持。因此,以色列通过对法国的强硬姿态,向美国传递出一个信号:以色列不会屈服于任何外部压力,即使是来自欧洲盟友的压力。
中东火药桶:一触即发的危机?法以交恶,只是中东地区复杂局势的一个缩影。巴以冲突、黎以冲突、叙利亚内战、伊朗核问题等一系列问题相互交织,使得中东地区成为一个充满火药味的“火药桶”,任何一点火星,都可能引发一场新的战争。
联合国作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在中东问题上却显得力不从心。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间的分歧,以及地区国家之间的矛盾,都使得联合国难以在中东问题上形成有效的干预力量。
而法国等欧洲国家,虽然试图在中东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其影响力和号召力都远远不足,难以填补美国留下的“权力真空”。在这种情况下,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依然面临着严峻挑战。
结语:历史的回响,现实的博弈马克龙与内塔尼亚胡的隔空交锋,看似是两位领导人之间的意气之争,实则是历史和现实、道义与利益、大国博弈与地区冲突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这场争论,也提醒我们:要理解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就不能仅仅关注眼前的一时一事,而要将其置于历史的长河中去观察,去思考。只有正视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现实,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路径。
而对于法国、以色列等国家而言,或许也应该从中吸取一些教训:历史的伤痛不应被遗忘,也不应被利用;现实的利益需要维护,但更需要寻求共赢;国际政治的舞台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消息来源:红星新闻——2024-10-17——《法国再禁以色列参展,以方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