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毛主席爱将被押赴刑场,临行前一人赶到:信,毛主席的信

佳越聊社会 2023-06-21 17:31:51

1937年10月6日,延安陕北公学的学生董铁凤眼看好友刘茜一夜未归,心中实在担心,因而赶忙跑到刘茜的前男友黄克功处,询问刘茜的下落。

在此前一天,正是黄克功将刘茜约走,面对董铁凤的询问,黄克功支支吾吾,神情十分紧张,但是他始终称自己不知道刘茜的下落。

董铁凤无奈,只好将此事汇报给学校领导。

校方了领导得知后非常重视,立刻发动各方力量前去寻找,随后,有群众在河边发现了刘茜的尸体,与此同时,群众还在刘茜的尸首处捡到了勃朗宁弹壳两颗,弹头一颗。

法院随即对刘茜的尸体进行了尸检,最终确定:刘茜的右肋下有枪伤,左耳背有枪伤,弹穿脑门,左腿有伤痕两处,紫黑色,实属枪杀毙命。

得知这个结论,学校十分震惊,在延安,居然发生了如此丧心病狂的事,到底是谁干的呢?

经过一番寻找,查验,最终,学校确定,时任抗日军政大学第六队队长,刘茜的前男友黄克功,正是杀害刘茜的凶手。

这个结果一出,延安各界人士议论纷纷,许多人也很不解。

黄克功是毛主席的爱将,是一个参加了万里长征的老红军,他此时明明前途无量,可他为什么要在这个关头枪杀学生刘茜,做出自毁长城的事呢?

因爱生恨

刘茜是山西定襄人,曾在太原友仁中学读书,在此期间,她接触到了先进的革命思想,并深受影响,成为了一名坚定的革命者,党外围组织对她很重视,因为委任她担任了学校民族解放先锋队的负责人。

随着“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抗战的全面开始,刘茜决定将自己的重心放在抗日工作上,1937年8月,刘茜响应党组织的号召,奔赴延安,进入抗大学习。

此时的刘茜虽然有着坚定的革命信仰,但她同时也是一位不到20岁的女青年,她有更多对爱情的渴望。

在延安,刘茜如同其他女学生一样,对参加过万里长征的老红军非常崇拜,爱慕。

当时担任刘茜队长的黄克功,正是刘茜心目中的一个“理想对象”,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那个时候,战斗英雄黄克功,就是刘茜眼里妥妥的男神。

说起来,黄克功的革命经历,确实不简单。

黄克功是江西南康人,少年时期,由于家贫,黄克功吃了不少的苦,这也让他更加的痛恨旧社会,大革命期间,黄克功受到了先进思想的影响,认为参军才是改变命运的最好选择。

不过,后来由于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全国进入到了白色恐怖时期,黄克功一时之间也不知何去何从。

与此同时,我党决定了“武装起义”的战略方针,从此,全国各地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起义,黄克功深为震动,毛主席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江西的一些有为青年纷纷投奔红军,黄克功便是其中的一位。

来到红军队伍,黄克功敢打敢冲,在保卫井冈山,中央苏区的历次“反围剿”战斗中,黄克功身经百战,立下了许多功劳,对于这么一位能打的红军战士,毛主席也将他视为自己的爱将,对他很是呵护。

后来在红军队伍里,黄克功先后担任了连长、营政治教导员、师政治部宣传科长、团政委等职,

1935年,黄克功在历经两万五千里长征后,跟随毛主席来到了陕北,之后,他历任抗大第二期第15队队长、第三期第6队队长等职。

与刘茜的相识,就是黄克功担任抗大第二期第15队队长期间。

刘茜是一位青春靓丽,容貌清秀且活泼有气质的女性,黄克功这一年不过26岁,也算是年轻,他对刘茜早就关注起来。

得知刘茜喜欢听长征故事,黄克功就为她讲了许多,两人由此开始通信,并逐渐恋爱起来。

虽然爱情是美好的,但是现实却是残酷的。

在与刘茜刚谈恋爱时,黄克功就向刘茜提出了要结婚的请求。

刘茜当即表示了拒绝,虽然此时她对黄克功很有好感,但是要说结婚,她认为有些早了,因而无论如何都不同意。

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刘茜也慢慢的发现,无论是在学识,还是在爱情观,生活情趣等方面,自己与黄克功都有很大的差距。

两人之间,产生了一条不可弥补的裂缝。

正巧在这时,黄克功被调回了抗大,担任第六队的队长。

而此时,刘茜所在的队伍已经被并入到了陕北公学,两人的距离,也变得远了,但是黄克功却还是多次不辞辛苦地来找刘茜,给她送花,示爱。

让黄克功愤怒的是,每次他来找刘茜时,刘茜的身边总是有些异性朋友,因而他便怀疑刘茜对两人的爱情不忠,因而他多次写信给刘茜,希望两人尽快的结婚。

刘茜拿到信后当即给黄克功回复,她说自己交的异性朋友,都是纯粹地朋友,对他们并不存在什么爱慕之心,刘茜在信中还责怪黄克功心胸狭隘,并表示自己要和他断绝关系。

黄克功拿到信后,由爱生恨。

求爱不成失去理智

黄克功的身上,有一个“居功自傲”的缺点,而且或许是由于他没有读过多少书的原因,他的脾气相对而言非常暴躁。

得知刘茜要和自己分手,断绝关系,黄克功很是生气,他此时完全忘记了革命信仰,他认为,自己与刘茜分手后的失恋对自己而言,是人生中最大的耻辱。

为此,黄克功脑子的冲动,战胜了内心的理智。

1937年10月5日,黄克功带着自己的勃朗宁手枪,来到了陕北公学。

此时刘茜正与同学董铁凤等人聊天,谈理想,黄克功来到后,提出要和刘茜单独谈一谈。

刘茜本来不想答应,因为她知道自己已经和黄克功没有了关系。

但是考虑到多种原因,刘茜最终还是同意,随后,她独自一人跟随黄克功来到了河边。

两人抵达河边时,天空的黑幕已经降下,伸手不见五指,实际上,此次黄克功前来寻找刘茜,也是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逼迫”刘茜和自己结婚。

刘茜对黄克功完全失去了信心,她明确的告诉黄克功,自己不愿意同他结婚。

黄克功当即掏出了勃朗宁手枪,威胁着刘茜,要她同意与自己结婚。

刘茜认为,自己与黄克功之间差距太大,性格不和,因而她依然表示不同意,愤怒下,黄克功失去了理智,他举着手枪,打在了刘茜的身上。

刘茜没想到黄克功敢真的开枪,她被击倒在地后立刻大声呼叫。

黄克功唯恐旁人听到,已经失去理智的他再次开枪,子弹打在了刘茜的头部,刘茜当场丧命。

打死刘茜后,黄克功匆忙返回宿舍,将自己的外衣与鞋子全部脱下来进行清洗。

那个时候,也许黄克功并不知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警卫员发现端倪

第二天,陕北公学女学生刘茜遇害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延安。

此时,黄克功的警卫员意识到了不同寻常。

在此前一天,警卫员看发现黄克功的衣服上有血迹,而且在给黄克功擦枪时,他明显的看到了手枪有刚发射未久的痕迹。

根据这种种因素,警卫员认为,黄克功有很大的嫌疑杀害刘茜,因而将此事汇报给了抗大的保卫部。

1937年10月6日下午,一切证据全部指向黄克功,因为此事黄克功担任旅长,再加上案情重大,因此抗大副校长罗瑞卿亲自审讯黄克功。

最开始时,黄克功答非所问,就是不肯承认自己杀害了刘茜,但是当罗瑞卿将所有的证据摆在他面前时,他终于崩溃了。

黄克功如实地向罗瑞卿交待了自己枪杀刘茜的经过。

得知结果,罗瑞卿赶忙告知了毛主席,以及边区高等法院代院长雷惊天。

与此同时,由于黄克功的特殊地位和身份,许多人更加关心的是毛主席对此事的态度。

毛主席的态度

在此之前,国民党内曾发生了一件“桃色事件”,蒋介石的黄埔学生张钟麟因情感纠葛枪杀妻子而受审,蒋介石惜才,因而将他“特赦”,后来,蒋介石让张钟麟改名为张灵甫,奔赴抗日战场。

黄克功枪杀刘茜一事传出后,国民党也将此事作为“桃色事件”大肆渲染,攻击和污蔑边区政府“封建割据”“无法无天”,一时间,此事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

对于黄克功这样的一个功臣,到底是让他以命抵命,就地处决,还是让人他戴罪立功,战死沙场呢?

毛主席对此事考虑的更远一些。

当时陕甘宁政府高等军事法院刚刚建立,许多法律条文尚不完备,到底该如何处理此事,处理的结果会在国内外引起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都是毛主席在考虑的。

思来想去,毛主席派人告诉法院的院长雷惊天:不能按照国民党的法律来审理,延安要司法独立,而且要公开审判,阳光审批。

根据毛主席的指示,雷惊天决定将黄克功案交由人民公审,其公审地点,即刘茜生前所在的陕北公学操场上。

在此之前,黄克功曾给毛主席写信,请毛主席考虑他多年为革命事业出生入死,放他一条生路。

但是毛主席认为:“黄克功确实是一位能征善战的猛将,但是若是因为他曾经立过功劳,就将他赦免,那么天下人将来该如何看待共产党?”

最终,毛主席还是决定将黄克功交由人民公审。

随后,在陕北公学的操场上,数以万计的人汇聚在一起,对黄克功进行了公审。

在公审大会上,黄克功如实地交待了自己的全部罪行,他也许是知道自己必死无疑,因而向法院提出了申诉:“死刑如果是必须执行的话,我希望能死在与敌人作战的战场上。”

面对黄克功的申诉,在场的人皆沉默无声。

些许时间后,雷惊天在众人的注目下,高声宣布:“判处黄克功死刑,立即执行!”

听到这句话,黄克功没有再说什么,他静静的看了会场一眼,随后向刑场走去。

就在黄克功来到刑场,即将被枪决时,一名工作人员骑着快马赶来,喊着:信,毛主席的信。

雷惊天随即喊道:“暂停行刑。”

此时,毛主席的这封信,也给黑压压的人群带来了一阵的“骚动”

黄克功则是情不自禁停下脚步,脸上露出了惊喜的表情,这时的他,要比在场的所有人都关心这封信的内容,因为这封信决定了他能不能继续活下去。

雷惊天打开信后,开始朗读:“雷经天同志:你的及黄克功的信均收到。黄克功过去斗争历史是光荣的,今天处以极刑,我及党中央的同志都是为之惋惜......当此国家危急革命紧张之时,黄克功卑鄙无耻残忍自私至如此程度,他之处死,是他的自己行为决定的的。”

当雷惊天念完信后,全场立刻恢复了平静,大家又将目光放在了黄克功的身上。

黄克功的表情瞬间变得悔恨,这封信里,并没有他想要听到的内容,随后他缓缓低下了头。

当天,黄克功被枪决。

由此,“黄克功事件”落下了帷幕,但是这件事带来的影响,并没有结束。

黄克功被处决一事,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应,许多民主党派人士开始称赞共产党,说八路军纪律严明,真了不起,那些国民党的报纸,此时也哑口无声。

后来有人说:“枪决黄克功一案,为将来的新中国建立了好的法律的榜样。”

1 阅读:86

佳越聊社会

简介:为您带来最精彩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