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非常好的典故,是文殊问疾的故事。很有意思。
仏对文殊师利说:“长者维摩诘现今有病,你应该去探问。” 文殊承仏圣旨,来到维摩诘所住处,只见维摩诘病卧于床。
文殊上前问说:“居士此病是否严重?经过疗治有无减轻?世尊命我来殷勤致问居土,此病是因何而起?已有多长时间?如何能够康复?”
维摩诘说:“我此病也算是由有痴爱而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意思是:因为一切众生有病,所以我病;设若众生能得不病,我的病也就好了。
文殊又问:“遇到有病的人,应如何慰喻?”
维摩诘说:“对有病的人慰喻,应说此身无常,但不可劝其厌离于身;说身有苦,而不说乐于涅槃;说身无我,而仍劝其教导众生;说身空寂,而不说毕竟寂灭;
维摩诘是一位非常智慧的大居士,他在佛陀的时代,因为具有卓越的大智慧,被佛陀称颂推举。因此,很多人对于维摩诘,非常推崇。
看看他这句话,前不久有位朋友和我聊起这句话,我说,这是维摩诘的慈悲心,怜悯众生。
你看,世界上有很多很高尚的人,他们见不得众生有事,众生活得苦,他们就无法快乐起来。梵高当年在矿区里看到工人的艰辛劳苦,他就把租来的房子退掉,住在一个极差的房子里,然后把自己的钱都拿去救济工人。这就是一种悲悯他人,而愿意牺牲自我的精神。
我认为,维摩诘说这句话,也是如此。
可是朋友却认为,不只是这个意思。
我问:维摩诘不是这个意思,那是啥意思呢?
他说: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维摩诘说这个话的意思即是说的:如实存在。因为文殊执着众生病是病,维摩诘如实看待痴与爱,不认为这是病,这是众生的本来,维摩诘意思我也是平凡众生,与他们一样如实存在,除非众生跳出众生相,不具病老相,那我也可以,但众生可以吗?问题是,不可以。那我也没有例外,也具备这个相,也顺应这个相,不像文殊你,以此为病,当然执着不通达。
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智慧。感悟通了,其实人生的境界也可以大为开阔。这也许,是佛陀要文殊去探访维摩诘的真正目的吧。
我们,即众生,以此为病,这个毛病,是维摩诘明确指出来的。可惜没人注意。
我们以生死为病,我们认为,生是希望,死是灭绝,一生无论如何都要延长生命,拒绝死亡,我们喊着,要解脱生死,我们把这个生和死看得无比重要,不但看得重要,甚至看得邪恶,凡是生灭法,我们修行人尤其看起来很是邪恶,啊 ,那是障道的啊,那是障碍我们解脱的啊,那是破坏我们觉知的啊。
觉知能被破坏吗?觉知是无漏的全然的本来的,不存在被破坏被打断。因此,从觉知的角度看,生和死,不算一回事,生生死死只是一个虚妄的概念。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真实不虚。
所以《心经》的无无明,无无明尽这一系列句子,这才是最难以触碰的点,因为你不去刻意定义贪嗔痴爱恨是无明,不去定义烦恼是恼人的魔,它们是众生本来具足的东西。那句众生本来具足,不但具足自性,也具足自性所现的一切,包括贪嗔痴和烦恼,这才是真正的广大的心量。
广大心量,是不但包容好的,不好的也包容也理解。比如维摩诘说的众生之病和自己的病,这便是包容。他不包容,不会把自己和众生视为一体。我们看,世界上很多人,其实是从不把自己和众生视为一体的,他们自觉自己很伟大、很特别、很高级,始终以俯视的态度看别人。
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傲娇一辈子去不掉,因此很多人修行,修了很久很久,那个傲娇感去不了,谦虚不了,无法平凡下来,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维摩诘说的多么好,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
这是菩萨心怀,我和众生没有两样,都有同样的特质、从相上看一样,从本性上看也一样,这和释迦悟道后所说的原来一切众生皆具如来德性,是如出一辙的。
只有回归到彻底的返璞归真的平凡,如实存在着,如实观照着,才能有这样的大胸怀。你不要以为他这句话很平常,一般人死活也说不出来啊。你看修行人一般怎么说,都是说:啊,你看啊,众生贪嗔痴啊,不得了啊,我们要去救度他们啊,这个世界完蛋啊,末法时代,群魔乱舞啊。都是这些。
没有人有维摩诘居士这样的胸怀,不去诟病众生,他只是告诉文殊,大家这样我也一样,哪天大家不这样了,我也就不这样了。这是什么境界,这就是我即一切一切即我的一如。
比如在家里啊,一个儿子犯了错或者不开心抑郁,父亲去责骂他,把他批评一顿或者去搞道理灌输,这都会让这个儿子更加痛苦。
可是有一位胸怀博大很有智慧和爱的父亲,抱着儿子说:你老爸其实和你一样,也曾经这么犯浑,不要紧,以后注意就好。儿子啊,你不开心没有关系,我不需要你天天开心,不开心很正常,老爸陪你一起不开心。
你说这个儿子是不是感觉到一种伟大的父爱,内心觉得要好好过好自己的生活。和父亲一起携手共进呢。这个就是维摩诘居士的精神其实。不把自己当成特殊者,总是时时刻刻认知自己和世界和众生的一如体性,这才是菩萨精神。这在儒家就叫做:设身处地。《礼记·中庸》里写这句话,是说要为别人着想,现在的话叫做:同理心。
一个人如果具有包容心,就自然会具有同理心,因为这都是慈悲心生发出来的情怀,世界上情商高智商高的人里面,很多都是这样的特质,他们愿意理解别人、愿意替别人想,做生意愿意为对方考虑得失利益,婚姻关系愿意反省自己的错误。人与人的交道,其实也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心怀境界。
一般来说,同理心是从身边人最应该具有,可是人的特性是对日夜相对的人,反而不具备太多耐心,因社会礼仪的遵循,反而对外人陌生人具有很强的同理心,可是同时,那个对外界的冷漠心,也一直同在。这种矛盾的人性,常常让人在现实生活里充满烦恼,其实,真正有同理心,是因为真正理解了你我他无非是一样的,遇到各种事,都是有自己的角度的。假设你肯放下自己的角度,你自然就有了同理心。
因此先贤提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口号,希望人类为彼此而活着,那是乌托邦,因为凡人不具备菩萨的德性,德性从何而来,从视角而来,从智慧而来。
最彻底的同理心,就是我就是众生、众生就是我。我和他们没有任何不一样,因此,喜怒哀乐贪嗔痴、生死烦恼痛与忧,也不过都是一样的嘛。有什么不一样,因此地藏云,地狱众生不尽,我誓不成仏,地狱的众生怎么可能穷尽,这个“我”,又怎么可能成仏?又何必要这个“我”成仏呢?成个什么仏呢?这就是答案,和维摩诘这句话殊途同归。
众生病我就病,众生病无了,我也病无,你说“我”这个病能好吗?我这个病的相,是灭不了的了。可是,我的病和众生的病,根本上说也从来没有过。因此文殊不明白这个道理,盯着这个病相在执着。
你看维摩诘怎么回答文殊的劝慰病人的话:“对有病的人慰喻,应说此身无常,但不可劝其厌离于身;说身有苦,而不说乐于涅槃;说身无我,而仍劝其教导众生;说身空寂,而不说毕竟寂灭;
告诉他此身无常即可,不要劝他去厌离这个身体,你看这多妙,我们平时见到许多修行人,总喊着要离开这个世界,抛弃自己的身体,去另一个极乐。可是,维摩诘告诉文殊,不要劝人家这样搞,为啥,厌离本来就是一种选择性的执着。离开了此身,还能去哪里寻觅感悟真理呢?
说身有苦即可,别说死掉好走掉好,死掉走掉好不好,我们不要管那么多,知道这个苦和无常就好了。别总想着要走掉就是完美结局就是解脱。说身空寂,不说毕竟寂灭,你这个身体是因缘聚合的空寂,是无常变化的空寂,而不是断灭空。这都是维摩诘的中道大智慧,所谓中道,就是如实认知,但不偏执。
总归纳一句就是:如实存在。西方人说存在即合理,也有此妙。照这个道理,你可以体会到什么是:爱的深,却不狂乱。恨得切,却不伤心。维摩诘居士说的这句话,就有这样的奥妙智慧存在着,就看你懂不懂去解读啊。
身是四大假合,我是非我名我。🙏
南无阿弥陀佛!🙏🙏🙏
维摩诘毕竟是[点赞]金粟如来
在文殊菩萨眼里:一个文字就是一个多元宇宙,此乃大境界[点赞][点赞]
把佛学搞复杂了。
难得一见明确说清佛典佛理的好文,受益匪浅,想老师能在修行和成就功德方面多能指点。👍👍👍🙏🙏🙏
文殊执着众生病是病?这不是扯吗?文殊菩萨早已证佛果,哪里还会犯如此低极错误
作者道德仁士[点赞][点赞]
深邃啊!这大概就是佛教空观,有无之间的那个空,守空就是守中。
🙏🙏🙏
无无明否,无无明尽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