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农村小伙花2500买来5张烈属证,苦寻13年让烈士回家

博古通今说历史 2024-03-13 23:39:04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李红旗

李红旗是一位热爱收藏文物的普通农民。1997年的一天,他在家乡的集市上花高价买了五张看起来十分普通的“纸”。

可是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正是这五张看起来一点用处都没有的纸,却牵扯出了隐藏在它们背后的那段峥嵘岁月,也让李红旗亲手铸就了一段流传至今的佳话。

高价买下无用“纸”

李红旗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镇国兴村的一户普通农民家庭。在那个时代,由于家庭的原因,幼年的李红旗根本没有机会受到教育,长大后只能继承家业,以农活为生,并且依靠给人拉脚力补贴家用。

古玩集市

和其他大多数的农民不同,李红旗对那些带有历史故事的“古董”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在干完农活后的闲余时间里,到村里的集市上去淘一淘那些摆在地摊上的古老物件。

在我们现在看来,这不过是再稀松平常不过的一项爱好,可在当时的农村,大多数人都认为李红旗这样干,是不务正业。

1997年,李红旗和自己的妻子喜结连理,有了自己的家庭。结婚后,李红旗带着自己的妻子来到保定享受蜜月生活。一天游玩的途中,李红旗听到路边的本地人正在谈论附近的保定文物市场。

一向对文物有着浓厚兴趣的李红旗,听完他们的谈论后,心早已经被文物市场勾了过去,于是立刻就带着自己的妻子,前往了市场。

保定文物市场不同于以往李红旗在乡下去的那些集市,这里的古董文物多种多样,很快就让李红旗眼花缭乱,让他大开了眼界。走着走着,李红旗的目光被一个摊位上的东西所吸引了:那是五张看起来就很有故事,并且已经泛黄的纸片。

多年以来在乡村的集市里淘古物的经验,让李红旗意识到,这五张纸绝对不简单。他当即走了过去,仔细地观察起这五张泛黄的纸张来。

果不其然,这不是简单的纸张,已经旧得发黄的纸面上,赫然写着“革命烈士家属证明书”这几个大字,尽管经过岁月的侵蚀,纸面上的字都有些掉色了,但还是能清楚地辨认出,这上面写着各位烈士的姓名、地址、牺牲原因等信息。

看到这些后,李红旗的脑海里瞬间就涌现出来,想要将这些纸张买下的想法。他知道,这五张烈士证明的价值不可估量,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烈士证明的背后所隐藏着的那些往事。

不过,李红旗还是留了个心眼,因为这五张烈士证明显然有一定的年头,但是它的真伪却没有人能给出保障。

就在李红旗心里纠结着要不要买下这些烈士证明的时候,他在摊位上看到的另一些东西,坚定了他心中买下这些烈士证明的想法。

原来在这个摊位上还摆着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战争记录,李红旗小心地翻开因老化而泛黄的记录,这上面记录着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几场军事会议。

这份战争记录在无形中佐证了烈士证明的真实性。这也让李红旗更加迫切地想要买下烈士证明。

他走上前去与这个摊位的摊主攀谈了起来:“大兄弟,你的这些东西都是从哪里收来的?”看到李红旗发问,摊主招了招手示意李红旗走近一些,然后压低声音,神神秘秘地对他说:“我是从那些收旧货的手里买过来的,你放心都是好东西。”

而后,李红旗又向摊主问起了这五张烈士证明的价格,听到价格后他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一张烈士证明的价格是500元,那么这五张全部买下来就是2500元。

这对以务农和拉脚力为生的李红旗来说,实在是一笔巨大的款项。跟随李红旗一同来到市场的妻子,在听说了这个价格后,也极力劝阻李红旗,不要花这么大的价格,去买这些看起来一点用处都没有的纸片。

李红旗在听到价格后,心里也十分地犹豫,虽然他从战争记录中基本确定了这五张烈士证明的真实性,可是这天文数字一般的价格,让他一时间也无法下定决心,将它们全部买下来。

或许是摊主很多天都没有生意,不想错失李红旗这位顾客。见他犹豫不决的样子,便拍了拍他的肩膀对他说:“大兄弟,这样吧,你如果把这些烈士证明都给买了,我就把你刚刚看的那本战争记录一起送你,就当交个朋友了。”

于是,李红旗终于下定了决心,咬了咬牙,掏出了2500块钱,从摊主的手里买下了这些烈士证明。

妻子对李红旗的行为十分不满,认为他花了这么大的价钱就从人家手里买回来几张没用的纸,回到家中后,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李红旗的老父亲。

老父亲听了这件事后,也觉得很疑惑,他对自己的这个儿子是非常了解的,平时老实本分的李红旗,是做不出如此奢侈的事情的。

所以他当即找来了李红旗,向他了解情况。李红旗将买来的五张烈士证明和作战记录交给了老父亲,并告诉了他事情的原委。

老父亲仔细地观看完这些东西后,不禁老泪纵横,对李红旗说:“儿啊,这些烈士都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为了保家卫国而牺牲的英雄,我们应该把这些东西都还给人家!

”老父亲的一番话,让李红旗犯起了难,自己买这些东西,是看上了它们的文物价值,想要转手卖出去赚钱。

可是老父亲却坚持要李红旗,一定要把这些东西物归原主。这让李红旗的内心十分矛盾。偶然间,李红旗打开了摊主附赠的作战记录,仔细地看了起来,在这份作战记录中,他看到了当初那一代人,为了保家卫国,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无畏牺牲的经历。

看完这些后,李红旗在心中问自己:当年正是因为这些志愿军战士们,在战场上前赴后继、不畏牺牲地战斗,才有了如今安定的生活。如果把这些象征着烈士荣誉的证明卖出去,那自己还是不是个人。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李红旗最终下定了决心:无论付出什么样的代价,都要将这些烈士证明送到烈士的家属手中,让这些代表着英雄荣耀的证明荣归故里,才不会让保家卫国的英雄们蒙尘。

坎坷的回归之路

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李红旗没想到,英雄的回家之路竟是如此坎坷,这条路一走就是整整十年!

下定了让烈士证明荣归故里的决心后,李红旗打开了这些证明,对照着作战记录,仔细地研究了起来。

经过研究后,他发现这些烈士证明都是1951年同一批签发的,这些烈士们都隶属于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八军。

李红旗原本想,有了这些信息后,找到这些烈士的家属,送还证明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可在和作战记录逐一对比后,他才发现手中的这些证明。

当初是由于地址不详细或者有误,又或者是战士的姓名对不上,才没有及时地送到家属手中的。

当时就连军队都没能成功地,让这些烈士证明身份,去到他们该去的地方。

如今过了快半个世纪,光靠李红旗自己的力量,想要完成这件事,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不过这些困难,并没有动摇李红旗的决心,他告诉自己,绝对不能让这些为国牺牲的英雄们蒙尘。

于是李红旗开始按照烈士证明上的信息寻找他们的家属。第一位烈士的名字叫陈玉山,证明上写着他的家庭住址是河北磄河县二区铁佛堂村。

李红旗认为,有了详细的家庭住址和姓名,找到第一位烈士的家,送还证明应该不是件难事。

可是在实际送还证明的过程中,却经历了不少的坎坷:经过李红旗的了解,河北省并没有磄河县这个地方,更没有磄河县二区这个说法。

无奈之下,李红旗只好拨通了河北当地政府的电话,请求电话那头的工作人员,帮自己查询河北当地是否曾经有过这个地方。可是得到的答复都是令人失望的。

随着李红旗一次次地询问,电话那头的工作人员也有些不耐烦。李红旗只好告诉工作人员,自己是为了寻找抗美援朝的烈士家属,送还烈士证明。

了解了原委后,工作人员的态度也好转了起来,告诉李红旗,河北确实没有磄河县这个地方,不过建议他去河北省档案馆看看,或许能有收获。

其实李红旗碰壁也是很正常的。当初烈士们前往战场前,登记自己个人信息的时候,正是新中国刚成立不久,我国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还没有那么完善,很多地方还保留着从前的旧名字。

如今时过境迁,随着地方管理的完善,很多地方都有了新的名字,找不到磄河县也情有可原。

在工作人员的指示下,李红旗来到了河北省档案馆,不出意外地,他在这里再一次碰了壁。这不禁让李红旗内心有些失望。但是他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决定到当初买这些烈士证明的文物市场去撞撞运气。

可是来到文物市场后,不仅没有得到有关磄河县的相关信息,反而还受到了那些商贩的驱赶,嫌李红旗在那里打扰他们做生意。无奈之下,李红旗只能回到村里。

回到村里后,李红旗并没有就此放弃,他想到了村里那些常年在外经商的商人,或许他们在外经商见多识广,会知道跟磄河县有关的定位消息。可是,现实却让李红旗再一次失望了,那些走南闯北的商人们也表示自己没有听过这个地方。

得知李红旗要无偿地把这些烈士证明送回烈士家属们的手里,村里的商人们不禁笑了起来,说李红旗实在是太傻了,就跟他之前沉迷于古玩一样,老是干一些不务正业的事情。面对村里人的嘲笑,李红旗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摇了摇头,无奈地回到了家里。在家里一待就是好几年。

这几年里,李红旗一直都没有放弃寻找有关磄河县的相关消息,可是却没有得到什么有用的信息。

寻找烈士家属这件事花费巨大,很快就掏空了李红旗为数不多的积蓄,为了能继续自己未竟的事业,李红旗只能一边打工,一边继续留意着相关的信息。

守得云开见月明

一直到2007年,事情终于有了进展。李红旗在与一位多年未回村的商人交谈时,那个商人对他说:“铁佛堂村嘛,我在香河那边的时候,经常在那个村子里做买卖,也不知道是不是你要找的那个地方。”

有了这个消息后,李红旗十分兴奋,时隔这么多年,终于再次有了相关的线索,这让他怎么能不激动。于是他托人查到了铁佛堂村的电话,并拨打了过去。

电话接通后,他表达了自己的来意,并且告诉对方自己有烈士证明的复印件来证明自己的来意。可是对方并不相信李红旗的话,直接挂断了电话。

对此李红旗也是见怪不怪了,这么多年来,他被太多人质疑了。

为了不错过这个来之不易的线索,李红旗特意买了一张电话卡,用来打电话,那个年代每个村子的电话号码除了末尾几个数字不同外,其他都是一样的。

整整一个下午,李红旗都在不停地拨打着电话,一直到最后,太阳快落山了,濒临绝望的李红旗才打通了铁佛堂村一个工人家的电话,李红旗表明了自己的来意后,工人很快表示自己愿意提供帮助,并且为李红旗提供了村支书的电话。

李红旗迫不及待地打通了这个电话,询问对方,是否知道陈玉山这个人,并且表明自己寻找这个人是为了送还自己手中的烈士证明。铁佛堂村的村支书并没有立刻给出答案,而是让李红旗耐心等待回复。

数天后,一通电话惊醒了正在休憩的李红旗,接起电话后,另一头正是李红旗苦苦寻找许久的陈玉山烈士的家属,他的弟弟陈玉清。

经过电话中的交谈后,李红旗确认了陈玉清就是自己要找的人,并且提出了,要亲自送还陈玉山烈士的烈士证明。

不过,陈玉清却出乎预料地拒绝了李红旗,他对李红旗说:“你这么些年来,一直还念着要把俺哥的遗物送回来,对我就已经是天大的恩情了,要是你再亲自来,那你的恩情,我这个老头子这辈子都还不了了啊!”

说罢,他对李红旗讲起了当初自己哥哥参军的故事。原来当初陈玉山由于和家中的老父亲起了争执,为了证明自己不是父亲口中没有的人,赌气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参与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

这么些年,自从参军之后,就再也没有了陈玉山的消息。一直到陈玉山牺牲的消息传来,顾及到老父亲的身体,陈玉清一直隐瞒着哥哥牺牲的消息。

而老父亲也一直为自己当年逼走了儿子充满愧疚,含恨而终。

当烈士证明被送到陈玉清的手中后,年迈的陈玉清,坚持来到了父亲的坟前。他对着父亲的坟墓嚎啕大哭:“爹,您看看啊,我哥不是没用的人,他是英雄,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英雄啊!”从此后,陈家成了受人尊敬的烈士之家,陈玉清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送还了第一位烈士的烈士证明后,更加坚定了李红旗送还余下烈士证明的决心。

不过吸取了第一次的经验教训后,他决定要寻找一种更有效的方法来完成这件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信息传播的方式也在不断改变着,新闻报纸成了传播消息的一大媒介。

因此,李红旗决定通过报纸来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送还烈士证明这件事,好让这些属于英雄的遗物早日回到故里。

李红旗将第二位烈士吕奎才的信息,公布在了《北京青年报》上,很快就有自称是吕奎才嫂子的人联系到了李红旗,第二份烈士证明也回到了烈士家属的手中。

在归还的过程中,还出现了一段小插曲。自称是烈士嫂子的妇人,坚称自己的小叔叔叫吕金财,不是吕奎才,后来才发现,是当年当兵的时候,由于各地方言的口音问题,登记人将吕金彩,错误地登记成了吕奎才。

路漫漫其修远兮

送完了吕金财烈士的遗物后,李红旗通过新闻媒体顺利地又送回了两位烈士的遗物。可是到了最后一张烈士证明时,却出现了难题。最后一位烈士名叫陈武昌,地址登记为广东省会阳县。

可是时隔多年,广东省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跟烈士证明上登记的家庭住处对得上,而家属名字上写着的陈王氏,也不是一个完整的姓名,这为归还工作增加了难度。

因此,最后一张烈士证明迟迟没有送回去。

李红旗,为了送还这些烈士证明,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这些年来,光金钱方面就已经花费了上万元,这对以务农和拉脚力为生的他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除了金钱外,李红旗还付出了相当多的时间与精力。

有人曾经劝他,既然这最后一张烈士证明既然找不到家属,不如把它卖出去,这样也算是对这些年来的付出以经济上的补偿。

李红旗义正言辞地拒绝了,他表示,自己无论如何都不会将英雄的遗物卖出去。如果最后实在找不到,就把它捐给博物馆,决不让英雄蒙尘。

衷心希望最后一位烈士陈武昌的遗物,能够早日回到他的家属手中,只有这样才是对牺牲的英雄最好的告慰,只有这样才不负这些烈士们,为了保家卫国,前赴后继、不畏牺牲地在战场上浴血搏杀!

这样的英雄主义,总是需要代代传承下去。

0 阅读:0

博古通今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