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当年发出预警:八路军若不及时行动,将遭“凌迟”之祸

关河有五十州 2024-08-06 12:06:45

1940年6月7日,根据总部的命令,隶属一二九师领导的太岳军区得以成立,三八六旅兼军区部队,陈赓兼军区司令员,王新亭兼军区政委,周希汉兼军区参谋长。薄一波则被任命为决死一纵纵队长兼政委,仍由总部直接领导。

太岳军区下设三个军分区,第一军分区的分区机构由三八六旅组建,第二、第三军分区由决死一纵组建。军分区所辖各县都成立了游击大队,区成立游击中队,这样一来,就把太岳根据地的架子给搭建了起来。

太岳区横垮晋豫两省,区内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山岳绵亘,河流纵横,系华北敌后的重要战略基地,也是各方竞相加以争夺的目标。7月8日,同蒲、白晋线的日军七千人,分兵十二路对太岳区进行“扫荡”。

“九路围攻”都应付过来了,对于级别和规模小得多的“十二路扫荡”,八路军更是显得驾轻就熟。敌人来太岳寻衅,陈赓就来而不往非礼也,也到对方的老巢去捣把乱。他指挥军区主力部队绕过敌人的警戒线,秘密突入同蒲、白晋沿线的日据点,通过猛烈的短促火力,打得敌人措手不及,一夜之间,当地铁路便遭到了彻底破坏。

到了这个地步,“扫荡”也就没什么搞头了。这时阎军分两路东渡汾河,也想从太岳分杯羹,陈赓先礼后兵,进行劝告,但阎军死活不听。

跟你好好说话,你偏不听,陈赓调部队上去,甩手便是一顿快而猛的组合拳,阎军被打得鼻青脸肿,跌跌撞撞,踉踉跄跄地就退出了太岳。

尽管跟国民党翻了脸,动了手,但处于抗战时期,大敌当前,八路军也只会适可而止,人不犯我,我即不犯人,他们的主要对手仍是日军。

日军对华北的八路军很是头疼,却又无计可施。无论是对太岳区的“十二路扫荡”,还是之前对太行区的两次“九路围攻”,事后都被证明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扫荡”期间虽然也能占领根据地的大部分县城,但并没有什么用,因为等到“扫荡”一结束,大部队一撤,原本分散打游击的八路军就会卷土重来,连本带利地把能收走的全都收走。

归根结底,还是华北地域太宽,日军兵员不足之故。日本华北方面军新任司令官多田骏对此深有感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着实动了番脑筋,并琢磨出了一个新的花招:囚笼政策。

多田骏上任后没多久,在八路军总部作战室所挂的作战地图上,就出现了一张经纬相连,令人触目惊心的“蜘蛛网”,上面粗线是铁路,细线是公路,各条线上又布满黑圈,这是日军在公路上所建的碉堡和在铁路上所设的据点,总共有三千多个。

为了编织这张“蜘蛛网”,多田骏不惜从关外运来筑路机械,并广拉民夫,仅仅碉堡和据点,就做到了公路上每隔十余里,即有一个碉堡,铁路上每隔二至三里,即有一个据点。

“铁路好比囚笼的柱子,公路是缠绕柱子的链子,据点碉堡成了加固柱子链子的锁,”刘伯承对“囚笼政策”做了一个形象的解读,他感到忧心忡忡,断言若不及时采取措施,整个华北都将被日军所编织的这张巨网所覆盖,届时八路军所面临的处境,可能就是被“装进囚笼,凌迟处死”。

情况也确实在朝着这个最糟糕的方向发展。随着“蜘蛛网”的不断扩大和延伸,密密麻麻的交通线,已将抗日根据地分割得七零八落,以致出现了老百姓出门就上公路,抬头就见炮楼的情景。在这种情况下,八路军的回旋也不好回旋了,伏击亦难找到机会,与此同时,日军的机动速度和能力却得以迅速提高,托依于便捷的交通,他们不断调动重兵,对根据地进行“辗转抉剔”的清剿。

“凌迟”,刘伯承的这个比喻相当生动,根据地真的就是这样在被一刀一刀地割肉,到了1940年夏天,原有近百个县城的根据地已只剩下五个,其余全都变成了游击区。日军极为得意,吹牛说只要一枪打出去,就能将剩下的八路根据地给打个对穿。

撕破巨网,砸碎囚笼,已经变得刻不容缓。1940年7月22日,朱德、彭德怀签发战役预备命令,决定首先对正太路展开破袭战,将该交通线予以彻底破坏和截断。

3 阅读:886

关河有五十州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