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中有5秒免费广告可增加创作收益,感谢各位看官点击支持原创,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
在昆明的一处破旧小屋中,林徽因坐在窗边的桌前,外面是一片混沌的世界,战争的阴影无时无刻不在她的心头挥之不去。
她摊开了褪色的信纸,笔尖在纸上颤抖着,仿佛与她的心情相呼应。
在她面前的信纸上,每个字都是用尽全力挤压出来的,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绝望。
信件的内容简单而直接,向远在美国的老朋友费慰梅求助。这封满载着希望和不安的信,能否真正改变她和家人的命运呢?
逃离北京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北平的天空时常回响着日军战机的轰鸣声,城市的上空笼罩着浓重的战争阴影。
林徽因与梁思成夫妇抱着两个年幼的孩子,紧急收拾了一些必需的行李,决定离开这片充满危险的土地。
在匆忙中,他们只能带上最基本的生活用品和一些衣物,连家中珍贵的书籍和文档都来不及细选,仅能挑选几件最重要的带在身边。
他们首先从北平南下到达长沙。这一段路程林徽因全家几乎是夜以继日地赶路,只能在车站附近的临时避难所匆匆休息。
长沙本是一座较为安静的城市,但战争的蔓延让这里也变得紧张异常。
在长沙停留的几日里,他们经历了几次空袭警报,每次警报响起,梁思成便紧紧护着两个孩子和林徽因躲进地下掩体,等待着恐怖的轰炸声过去。
不久,他们决定再次转移,这次目的地是更远的昆明。
从长沙到昆明的旅程更加艰难,必须跨越崎岖的山路和不稳定的桥梁,路途中还不时有敌机的袭扰。
在一次列车移动过程中,恰逢敌机轰炸,列车被迫紧急停靠在一个小站,所有乘客都必须迅速下车,寻找附近的掩体。
林徽因一家和其他乘客一起,在炮火中寻找隐蔽地点,直到安全信号发出,他们才能重新上车继续前行。
昆明的生活:物资短缺与艰苦抵达昆明之后,林徽因和梁思成很快意识到这里的生活环境和他们预想的大为不同。
昆明虽远离前线的直接战火,但战争的阴影如同长夜般笼罩着这座城市。
物资极度短缺,市场上的商品价格居高不下,而且种类繁少,许多基本生活必需品都变成了稀罕物。
原本在北平时,梁思成作为大学教授拥有相对优厚的待遇,但在昆明,随着物价的飞速上涨,他的工资几乎贬值到了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地步。
一家人的开销远超以往,每日的生活费用成了一大负担。
林徽因不得不在当地一所大学里找到一份兼职教授英语的工作,以尽可能地增加一些收入。
在昆明的生活,林徽因的工作地点位于城市的一角,环境较为偏僻。每天,她必须早起,不论晴雨,沿着一条蜿蜒、陡峭的山路步行到学校。
这条山路因长年未修,坑坑洼洼,石子满布,行走在上面颇费力气,尤其在雨天,泥泞不堪,滑倒的危险时刻存在。
沿途的风景虽然宜人,但林徽因的步伐总是匆忙的,她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学校,准备好课程材料。
教授英语的工作对她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尽管她的英语水平很高,但要在那个时候把语言教学做得生动而有效,需要花费不少心思和精力。
她的课堂上学生们的年龄和背景各异,他们对于能够学习英语感到兴奋,因为在那个战乱的年代,英语代表了一种与外界沟通的重要工具。
林徽因用她的智慧和耐心,尽可能地使课程内容丰富而有吸引力,努力让学生们在艰难的环境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和价值。
课后,林徽因还要应对学生们的各种提问和需要额外辅导的情况,这让她的工作时间常常延长。
尽管如此,她从未抱怨,始终保持着教师应有的专业和热情。
课程结束后,不论是骄阳似火还是细雨如烟,她都必须沿着同样的路线返回家中,备课、照顾家庭,日复一日。
求助于友物质的极度匮乏和战争带来的连锁反应终于迫使林徽因不得不向外寻求帮助。
她选择了向多年的好友费慰梅求助,这是一个她曾经在美国留学时结下的深厚友情。
费慰梅,一个同样经历过世界的纷扰、见识过学术与文化深度的人,对林徽因的性格与处境有着深刻的理解。
林徽因坐在那张摇摇欲坠的木桌前,手中笔尖在纸上轻轻触碰,思索着如何开口。
她写道:“亲爱的梅,希望这封信找到你时你一切安好。我们这里的日子随着战争的持续变得越来越艰难,物资短缺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我尽量在大学里找了份兼职,但仍难以应付日增的开销。如果你手头宽裕,能否借我一些资金以渡过难关?我会在未来找到方法尽快还上这笔债务。无论如何,都希望能听到你的消息。”
邮寄出这封信之后,林徽因继续她的日常生活,尽管知道帮助可能马上就会到来,但她仍然每天重复着辛苦的工作和家庭责任。
与此同时,费慰梅在收到信件的那一刻,感到了一种深深的震惊和心痛。
她知道林徽因从不轻易表露自己的脆弱,这封信中的每一个字都透露着她朋友当前的绝望。
街头卖旧物昆明的街头,尽管远离战争的前线,但战争带来的影响却深深刻画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
物资短缺和经济困境迫使许多居民,特别是知识分子的家庭,走上了一条艰难的路。
他们中的许多人不得不变卖个人财产,以获取生活必需的现金。
在这样的背景下,梁思成的弟弟梁思永的妻子,也不得不加入到这样的行列中。
她在街头摆起了小摊,出售家中的旧衣物。这些衣物大多数还保持着较好的质量,但在物资紧张的时期,即便是这样的物品也变得异常宝贵。
林徽因的家庭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她从书柜中拿出一些珍藏的书籍,从抽屉里找出早已不戴的手表和笔,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过去的记忆和情感,但现实的压力迫使她必须做出选择。
在一个清晨,林徽因将这些物品小心翼翼地包装好,带到市场中去寻找买家。
市场里,人们忙碌地来来往往,每个人都在为生计奔波。林徽因找到了一个相对空旷的角落,摆出了她的物品。
她的摊位很快吸引了一些行人的注意。她手中的钢笔和手表,尤其是那只精致的瑞士手表,引起了不少人的兴趣。
这些物品在平时可能被视为奢侈品,但在战时,它们被视为能够换取一定数量食物和生活用品的重要资源。
买家们询问价格,林徽因一一回答,每一次报价,她都感到一种无形的重压。
这些物品的价格虽然不能完全解决她家的经济问题,但每一笔交易的完成,都暂时缓解了一些即刻的财务压力。
随着天色渐晚,市场上的人流开始稀少。林徽因收拾起未卖出的物品,准备返回家中。
她的摊位上,那些未卖出的书籍和一些小物件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未完的故事。
回到家后,林徽因将那天的收入仔细点算,虽然这些钱远远不能覆盖家庭的所有开销,但至少能够保证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家里能有足够的食物。
梁思成看着这一切,心中虽然充满无奈,但也知道这是他们能够做的一切,以应对持续的战争和日益严峻的生活现实。
留守战时的昆明在昆明的一天结束时,林徽因收到了来自远方美国的一封信和一个小小的包裹。信件和包裹都来自她的老朋友费慰梅。
当林徽因拆开包裹,发现里面是费慰梅寄来的100美元时,她深知这笔钱对于她家来说是多么重要的救助。
这笔钱虽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但足以让她和家人度过接下来几个月的难关。
随着钱款,费慰梅在信中表达了对林徽因及其家庭的深切关心,并提出了一个诚挚的邀请:希望林徽因和家人能前往美国避难,至少在战争最为激烈的时期,能有一个安全的避风港。
费慰梅在信中写道:“亲爱的徽因,我知道你们在那里的生活一定充满了无数的困难和不安。这里有你的朋友,有一个安全的环境,你和你的家人可以来这里避一避这场混乱的战争。”
林徽因读完信后,沉默了片刻。她走到书桌前,拿起笔,开始回复费慰梅的信件。
在回信中,她表达了对费慰梅慷慨帮助的感激,但同时也坚定地表达了她的决定:“亲爱的梅,感谢你的慷慨和邀请。然而,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决定留在这里,与我们的人民一起共度时艰。我们要留在祖国,共赴国难。”
林徽因的回信寄出后,她继续她在昆明的日常生活,尽管知道远方有一个安全的避难所,她和梁思成却选择留下,面对和其他国人一样的困难和挑战。
他们日复一日地应对着生活的各种压力,同时也尽自己所能,为战争中的国家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费慰梅在收到林徽因的回信后,虽然内心深感心疼,却也对林徽因的坚定和牺牲精神感到敬佩。
她知道林徽因是出于对家国的深厚情感,选择留在战争中的中国。
虽然她无法完全理解林徽因承受这一切苦难的决心,但她尊重并支持她的选择。
参考资料:[1]赖德霖.林徽因的建筑美学思考:关键词、来源及中国立场[J].建筑师,2024(2):12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