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刘备的“白帝城托孤”,也叫“永安托孤”,世人对它的争议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一千多年来,太多人说刘备虚伪了,拿话逼诸葛亮表态,甚至阴谋论中说刘备床后藏有刀斧手,诸葛亮只要表情不对,马上就砍了。
在这一类人中,清朝的康熙皇帝肯定是一个最有分量的代表人物,这位“千古一帝”在谈及刘备的永安托孤时,直接用了“鄙哉”两个字,也就是“丑陋”的意思。康熙皇帝为什么这么看不上刘备的托孤行为呢?咱得好好想一想康熙的身份和经历,人家是满人,本来就不大信任我们汉人,康熙皇帝就曾说三国人嘴里没一句实话。再说,康熙也是曾被托孤给鳌拜、索尼、班布尔善等人的,结果差点就没能顺利拿回皇权,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他对托孤这种事还有什么好感吗?
那么,刘备的“永安托孤”真实的意思和内涵到底是什么呢?方北辰教授说:“刘备的意思是,嗣子要是不行,你从我家的老二老三中挑。”个人觉得,这是一种相对来说更合理的解释。也就是说,刘备其实把“废立之权”托孤给了诸葛亮。“君可自取”是你可以自己选择的意思,而不是你可以自己拿走的意思。
至于理由和逻辑,且看下文分析。
永安托孤的大致过程刘备从夷陵战场败逃到白帝城之后,大致是想死的心都有了的。一生心血、付之东流。一生艰难想着光亮处往上爬,好不容易爬到了出口处,见到了无限的光明和希望,却又被一脚踹到了谷底……这种沉重的打击和绝望,真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得住的。
刘备住进白帝城后,便把白帝城改名为了“永安”,意思很明显,就是希望这世间、这生活不要再有这么多事了,就让大家永远安稳地过下去,不香吗?
刘备住进白帝城后就不打算走了。我刘备折腾一辈子,不想再折腾了,也是真的折腾不动了。
半年后,也就是公元223年的春天,心力交瘁的刘备便开始着手安排后事了。刘备这次后事安排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永安托孤”。
刘备先是给他的儿子写了最后一封信,意思大致是:我最开始只是有点拉肚子,但最近却突然感觉身体确实是不行了。我活了六十多了,也该知足了。丞相平时说你聪明有大器量,我很欣慰,因为有你这样的接班人我很放心。爹地走了之后,你要继续努力学习,平时多读读汉书、礼记,间暇时将诸子、六韬、商君书这些都好好看看,因为这里面全都是帝王成才的知识点。
刘备给他儿子这封信有啥深层次的含义呢?首先是点明自己确实是身体不行了才去世的,无关啥阴谋之类的东西。其次是先给儿子打气鼓劲,你聪明有器量,你可以当好一个皇帝的,不要妄自菲薄,不要畏手畏脚。但要坚持学习,要在学习之中保持进步,当了皇帝就要多学帝王之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直接暗示了蜀汉将来最有分量的人是诸葛亮,这是你今后在事业上真正能够依仗的人,我为啥觉得你可以?因为这些是丞相跟我说的。
在给儿子送出去最后一封家书之后,刘备又含泪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定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简单翻译一下,大致意思就是:你能耐是曹丕的十倍,一定能安邦定国成大事,我这儿子你看着来,能行就辅佐,不行的话,“君可自取”。
这段话,问题就出在“君可自取”这四个字上,很多人望文生义,觉得“君可自取”就是刘备允许或者授意诸葛亮可以对刘禅取而代之的意思。也正因为如此,人民对刘备托孤的原始动机产生了巨大的怀疑,因为让诸葛亮对刘禅取而代之是违背常规的人性逻辑的,刘备毕竟不是圣人,不太可能有这样的想法和意愿的。况且,这种事于世俗礼法也是大相径庭的,是不被容许的。所以,很多人认为刘备太虚伪狡诈了,他是在考验试探诸葛亮。
但事实上呢?刘备后来下诏让自己的三个儿子“父事丞相”,也就是“我不在了,诸葛丞相就是你们的爹”的意思。
吾死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这个安排其实也很有深意。如果刘备真的是在试探诸葛亮,他就肯定不会让刘禅三兄弟认诸葛亮当爹。因为在权力游戏之中,“认爹、认妈”是一件很讲究的事情。比如秦始皇他爹异人本来是没有继承权的,但认了华阳夫人当妈,便有了继承权。又比如江东集团中,周瑜为什么能那么豪横,能那么说话好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认了吴国太当妈,孙权都得叫他一声二哥。反过来,你诸葛亮都是这三孩子的爹了,你好意思去抢他们的皇位吗?都是自己的孩子,谁争气、谁给力,你自己选择,谁行谁上,都是你的孩子,咱不亏心。
看到没,这或许才是刘备托孤的真实意思。但即便是这样,刘备的高风亮节在历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因为就算是“废立权”,皇帝也不会轻易给外人的,之前的历史大致有过两次著名的托孤,一个是周武王把周成王托孤给了周公,一个是汉武帝把汉昭帝托孤给了霍光。但周公是周武王的亲弟弟,人家是自家人。所以,真正托孤给外人的其实也就汉武帝托孤一例。但汉武帝的托孤大臣有五位,且有相互制约的味道在里面,另外也没有直接给霍光废立之权。霍光后面因为昌邑王刘贺不上道,给他废了,导致他即便有再度兴汉的天大功劳,也只能活成两千年来都是个话题人物的形象。
古往今来,皇帝直接给托孤之臣废立权的,只有刘备这一孤例。记住,是唯一一例。股本的意义和价值,大家能理解不?
同理,诸葛亮最后牢记使命,不忘初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累死在工作岗位上,才显得那么的感人。他是在对刘备投桃报李呀!你若信我,我必不负你,我以性命酬知己,这是多么浪漫而又感人的交情呀!
刘备在走之前,对儿子又再次进行了一次教诲: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你爹德行薄啊,千万别学你老爹啊!
汝父德薄,勿效之
啥意思?临死之前拿自己当反面教材教育孩子,要孩子做一个品行端正、心有善念的人!多么厚道的人啦!事实上,刘备这个人或许是汉末最讲仁义道德的人了(相对的哈),他干过最亏心的事就是忽悠刘璋夺取益州了。但这相对于屠城挖墓的曹操、背信弃义的孙权,其实也根本算不得什么,但是他在死前这么真诚地反省了自己,并以此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这不比那些欺世盗名的英雄们强太多了?
也不知道大家对刘备托孤的感受是什么,反正当事人诸葛丞相当时是哭得稀里糊涂,他跪在刘备得病榻旁,俯首叩拜:“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啥意思?咱也不敢保证自己一定辅佐孩子们成就大业,但您放心,我一定拿命去拼,就算是死在工作岗位上也无怨无悔。后来,诸葛丞相也的确是这么做的。
当然,在刘备的“永安托孤”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配角叫李严。很多人认为刘备是安排他来制衡和防范诸葛亮的,这简直就是无稽之谈,因为李严没有这个能力和分量。刘备其实更多是通过他来安抚他及他背后的益州士族,为诸葛亮今后主持和开展工作减少一点阻力。
永安托孤的相关分析陈寿在《三国志》中说道:“举国托孤于诸葛亮,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这其实就是对刘备永安托孤最为公道和客观的评价了。啥意思呢?刘备把整个国家托付给刘备,心里没有其他杂念,这样的君臣关系,堪称是千古之最了。
我们现在很多人喜欢以阴谋论去解读刘备的托孤,其实本质原因是在于我们自身的私心杂念太多了。喜欢把自身想法嫁接到了他人的行为中,这是人一种惯性,也是一种毛病。
有些喜欢抬杠到底的人会说,上述的介绍和分析不也是片面之词吗?不也是主观意见吗?凭什么就可以定论刘备的托孤是出于真诚呢?吃饭要吃米,讲话要讲理,那么我们就从事理上来深度分析一下刘备托孤为什么一定是真诚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刘备给他儿子留下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摊子?219年,关羽在荆州被背刺,荆州集团包括人马、地盘等全部产业全军覆没。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几乎全军覆没,精兵老将、团队骨干几乎被一网打尽。再加上蜀汉集团这些年一直在与时间赛跑,汉中之战、襄樊之战、夷陵之战这种超大规模的战争基本没停过,背后的消耗几乎全靠益州这一块地盘在输血,益州的民生和经济也早已处于瘫痪的边缘了,诸葛亮后来在出师表中还写道“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呢。简而言之,蜀汉集团当时是“无钱、无兵、无人”的“三无状态”。就这样一个无力回天的烂摊子,刘备还需要防贼一样防着自己身边最后一个值得依赖的人吗?
其次,我们来看看诸葛亮对刘备意味着什么?很多人说刘备根本不信任诸葛亮,他最信得过的人是法正,但这样看法是非常浅薄的。刘备若是不信任诸葛亮,他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出山干啥?玩行为艺术?大家看懂刘备请诸葛亮出山之后对他的安排和使用了吗?新野时期的贴身秘书、出使江东的外交代表、坐镇荆南的业务代表、镇守荆州的内务总管、独守益州的职业经理人,这样的安排、这样的重点培养,居然会有人说刘备不信任诸葛亮?一个公司、一个团队,不是说留在家里的人就不重要,自己主外,主内那个人就相当重要;自己主内,主外那个人就格外重要。诸葛亮从加入刘备集团时开始,就是被当作操盘手在培养的。诸葛亮对刘备而言,其实是意味着方向和信心。既然如此,自己不行了,何必顺理成章地把公司托付给诸葛亮呢?
最后,我们来看看刘备选定的接班人刘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其实不需要过多去分析和解释,就是一条,如果诸葛亮真的有自立之心,刘禅他防得住吗?他会是诸葛亮的对手吗?刘备他明白这一点吗?既然刘备心知诸葛亮自取不自取完全取决诸葛亮自己的心情和人品,他又何必画蛇添足去试探或者刺激一下诸葛亮呢?万一适得其反呢?人家诸葛亮本来没啥想法,但一见你刘备到死了还不相信自己,陷入偏激而把路走反了呢?以刘禅的能力来说,根本就不值得刘备去放这放这防那的,这和当下“长得很安全”的梗是一个意思。
总而言之,蜀汉集团当时已经濒临破产、刘禅也没有啥中兴的能力、诸葛亮又是当仁不让的蜀汉总经理,刘备根本就没有理由要去试探和考验诸葛亮。
举个例子类比一下,你在你的合伙人的帮助下,千辛万苦创立了一个公司,但因为你对市场把握不准,在临死之前把公司搞得快要破产了,团队被团灭了,资金链要断了,市场空间被挤压只剩一丁点了,行业名气被踩到泥巴里去了,接班人身上还看不到什么大有作为的希望,这个时候你还会去防你那个能力出众,能给你公司带来唯一希望和机会的合伙人吗?应该是求人家帮你接盘都来不及吧!
也不知道通过这样的分析和解释,能否让那些质疑刘备托孤动机的人稍微客观点去看待这个问题。但愿能有点作用吧!
一丁点现实思考中国有句老话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句话不能道尽所有的世风日下,但也确实足以揭露很多人的嘴脸。
从现实角度来说,越是浅薄的人,越容易活在浅薄的自我情绪之中难以自拔,他们缺乏自我纠正和反省的意识和能力。
君不见,越是要啥没啥的人,越容易得那种“总有刁民要害朕”、“人人对我有非分之想”的臆想症?君不见,越是行为不端的人,越是容易怀疑、抵触、毁谤他人的真善美?君不见,越是能力低下、认知浅薄的人,越是容易变得非常敏感、经受不起任何刺激、不敢和不愿拥有真正的信任?
我们都知道要客观、真诚地去为人处事,但曾几何时,取代客观、真诚的东西变成了阴谋说、厚黑学、潜规则等东西了。咱不否认,这世间有人性之恶,但是否定和批判人性之恶的目的,难道是不相信人性之善吗?
这其实社会学中广义的矛盾论和对立论,凡事都有两面性,有矛盾和对立,但我们辩证矛盾和对立,归根到底还是为了达成某种统一。
有个成语叫“求同存异”,我觉得这个意思就很好。我们不能去盲目否定一切,要允许和尊重一部分我们理解不了的事物存在,最后去追求和实现更高层面的统一。
当下,有很多人活了一辈子,其实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巨婴。为啥?因为他们一辈子都不知道如何正确去克制、调整或者摆脱自己的情绪控制,凡事能想到的就是“任性”或“认命”这两个极端的词语。这不正是小孩子的逻辑思维方式吗?小孩子不懂什么东西,也干不了啥事情,他们没有敬畏、分寸、认知和能力,才会率性而为的。他们饿了就哭,吃饱了就笑,看到想要的东西就闹,谁惹他们不开心了他就跟谁翻脸,有啥他不能理解的事情发生他就觉得不可能……但是,我们成年人能这么去面对生活和社会吗?
请大家记住老易发自肺腑的劝告:一个人,不管处于什么层面,他都会有自己的认知盲区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一定要对生活和环境保持敬畏之心。有些事情,在自己没有理解透彻之前,宁可带有怀疑态度地去给人家锦上添花,也不要武断地给人家肆意泼脏水。
人的认知其实就是一个半径各不相同的圆,圆圈内是我们的已知,圆圈外是自己的未知,能力越强的人,他认知圈的半径越大,已知面积越大,但接触的未知问题也越多。相反,人的能力越低,通常都会觉得他的那个小圈圈便是世界或者社会的全部和极限,超出那个范围,便是他们拼命否定的对象。
比如怀疑刘备托孤动机的人,其实不很简单,不就是他们扪心自问之后,觉得自己做不到刘备那么纯粹和真诚,然后反推认为刘备也不可能是那样纯粹和真诚的人?刘备的行为已经超出了他们的认知层面了。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很多员工永远理解不了领导的管理理念或者思路,不也是类似的原因?
鉴于此,大家明白为什么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了吗?明白为什么大家要多寻求同频的有效交流了吗?明白为什么层次相差太大的人不要勉强去沟通了吗?明白为什么不要和与自己不对等的人去争辩什么了吗?
史为今用,其实很多智慧和营养就在历史之中,只是在于大家能不能发现得了、汲取得了。对于读史,绝大多数之间的差别就在于此,且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