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怕立冬是晴天”,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民间谚语。
立冬的到来意味着冬季的开始,因此,这句话也常常被人们说出。
这句话代表了众多农民对天气变化的判断,他们心中有着一套判断天气变化的“方法”,并且这种“方法”在他们身上显示出了极大的准确率。
当立冬晴天的时候,农民会担心遭受干旱的天气,并且还很可能会遭遇害虫的入侵。
那么,另外还有什么对于农业来说比较重要的事呢?
以及立冬又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立冬提示万物凋零。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有一个叫做“立冬”,这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真正的冬天将会来临,中国华北地区的人们往往是非常盼望立冬的到来,但是到了中国南方的话,却往往有一部分人非常抵触立冬。
为何会这样呢?
最主要的内容还是这代表着寒冷天气的到来,以至于人们能够按耐不住,走入了寒冷的冬季。
那么,为什么立冬有着这样的称呼呢?
其实,“立”的意思就是“开始”的意思,而“冬”就是冬季,立冬它的意思就是开始进入寒冷的冬天,是冬季开始了。
根据天文学方面的测算,可以发现,太阳光的位置每年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离开一个位置,最终回到这个位置,比如说每年的秋分、冬至等都是代表着这段日子过去之后又回到了这个位置。
而且每年太阳光照耀在地球上的时间也不是固定的,它从时间上来看,有长有短,这种长短变化是以月份划分开来的,依次是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
春天的时候,从立春开始,这时候太阳升起得很早,这时候太阳光从早晨升起,到过了夜晚照耀到地面这段时间就会有很长一段时间,所以这一段时间看起来是春天非常长。
随着立夏的到来,春天过去了,这时候夏天就开始了,夏天所在的时候太阳仍旧是照耀着大地,只不过这时候再怎么照耀阳光总是不像早春明亮,不会让人感受到温暖,所以这一段时间下来就是夏天相比较于春天要短很多。
同理,秋天和冬天也是这样,随着秋分之后,夏天过去了,这时候秋天来临,太阳光依旧是照耀着大地,不过从位置上看,每年的9月份的时候,日照几乎都在子午线上再向南边走了,也就是说阳光逐渐要离大陆远去了。
11月份的时候秋天即将经过立冬之后变为冬季,但是这个时候太阳离地球越来越远,日照时间变得相对较短。
“立冬打雷要反春”所以,这个时候农作物生长的速度会明显减慢,而且还会开始出现落叶,而且天气也越来越寒冷,很适合睡觉和躲在家中喝酒取暖。
每年11月份左右的时候就会开始有霜降现象,并且在日照时间很短的时候,看到寒冷的霜降雪景之后果断决定就读冬眠的时候也见怪不怪了。
米、麦等一些比较常见的农作物往往在深秋收割完毕,而一些比较耐寒的作物比如小麦、胡萝卜等往往在此时播下种子,会进入休眠状态,因此不会影响生长。
所以,在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中,将“立”的意思代表着开始,这就是为什么立春、立夏等节气都以“立”来开头。
其余分别风、雨、雪、暑等说明了季节上的变化,这就是古代人采用简略的方法确定季节变化的一种方法。
而且在古代的时候农民最注重的事情就是农作物是否能够丰收,于是就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其中一条就是“霜降之前播种,立冬前后耕种”。
因为当霜降来临的时候就意味着天气出现了转折,即将迎来积雪和寒冷,而一旦到了立冬过后,那么气温就会快速下降,因此需要农民们抓紧这段时间播种才行。
就比如浙江地区的人们在立冬时如果观察到早晨出现了较厚的大雾,那么这是代表着温度变化不大并且适合钟耐寒类蔬菜生长,所以这些蔬菜可以放下试试。
如果第二天早晨起来发现附近弥漫着浓雾笼罩,即使天亮了也看不清周围的话,那么则代表着气温比较适合牛蒡、胡萝卜等耐寒类蔬菜生长,不适合的小白菜之类的可能会冻死。
“立冬打雷,要反春”,这是江西地区的人们总结出来的一条经验。
从农作物方面来讲,“霜降之前播种,立冬前后耕种”,到了霜降这个时候南方地区天气相对较暖和一些,不用担心霜冻这个问题,所以霜降之前南方各地正好抓紧播种小麦为主。
而到了11月份,全国大部分地方都已经开始变得寒冷起来,这个时候就非常适合播种小麦等耐寒类作物,而且小麦在秋天播种还能够让根系更好地扎根土壤,得到更好的生长条件,所以这个时候大家都会抓紧时间播种小麦。
而江西这里所说的这一句谚语则不过分,因为小麦是要在秋收后进行播种的,而此时我们正处于11月,因此在这段湿润适宜播下小麦种子的时节里,如果遇到了打雷,那么就应该小心了,因为打雷预示着空气湿度过于潮湿,而小麦所需的土壤条件正好有一个条件就是不潮湿,如果受潮太多的话,那么就可能导致来年的小麦出现丰收的问题。
又怕又盼“最怕立冬晴天”又代表着什么呢?
这句民谚有些地方称之为“最怕立秋晴天”,无论是哪种说法它其实反映得意思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晴天可能导致作物干旱以及产病虫害等问题。
在我国北方喜欢时常说出“最怕立冬晴天”这句话,在北方地区进入11月过后天气逐渐变得寒冷起来,而且北方没有特别强的问题,相应的下雨很少。
就连大雪也往往化成了雨,这个时候农田土壤缺水,可能出现干旱的情况,这个时候由于空气干燥,让虫子也跑出来晒蜂蜜,于是才有了此时这一句话。
而南方不同的是,由于南方相较于北方低温较高,并且还有一定程度上的梅雨现象,南方虽然比较湿润,但也不会缺乏温暖,相应的虫子也比较多,因此,这句谚语由“最怕立冬晴天”变成为了“不怕打雷怕不下雨”。
所以,从北到南都是在提醒大家注意这个时节干旱的问题,由此可见这两句话都反映出来某些生态的问题,以及提醒当时人们的一些个经验和警示,让他们在农忙季节少操一些心。
除了天气方面之外,还因为没有雨下,还没有起风,因此阳光像火一样炙热,这个时候关于水稻丰收不能保证,因为 晴天天气导致水稻灼伤。
这些关于气候、农业等方面的民谚反映得出一句最简单可懂的,那就是晴天可能干旱,也可能蚊虫飞舞,有一些当地还将这条致命症状给记录下来,而且这种现象是普遍性的,不仅仅是在一个地方或者一种情况。
喝酒祈安康虽然晴天不能保障丰收,但是我们还有其他办法实现丰收那就是自己努力耕种,并且还可以借助一些可以让土地肥沃起来的办法,于是便想到了酒。
众所周知,在古代酿酒是一件比较麻烦费事的方法,其实想现在我们酿酒并不难,在这个发达程度非常快所生产出来的一台台机器,只需要将粮食原材料放进去,等待一段时间就能够拿到成品。
但是古代并没有这样的设备,所以古代酿酒起来比较麻烦费事,加上原材料本身就比较珍贵,所以酒也是比较珍贵的一种东西,在古代人们聚餐饮食都是一种特殊而奢华的景象,更何况他们还能够吃上肉,因此对于酒的要求更高了。
北方的人们在入冬后家里都开始存一些粮食养活富裕一点的人家里都会囤起来一定数量大米,再加上黄米,就能够酿造出美味浓烈的大米酒来。
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不错功效礼物表达我们对亲友间问候及敬意,所以南方的人们则是选取黄米酿造黄酒。
江南地区尤其是苏州和扬州都是著名的旅游城市,美食也是这座城市吸引游人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因为这里出产美味独特,而且黄酒不仅口感醇厚,而且还有干饭、餐饮等搭配使用.
因为这一带肥沃富饶盛产稻米,所以江南的人家基本上都会制做一些黄米酒家里待客之用,以保暖增进亲情之间感情凝聚力。
南北两地因为不同饮食习惯以及口味偏爱的差异形成了两个不同方向,倒也形成了一道独特风景线。
所以说,在腊八时节由于加入了高粱,因此白酒比较浓烈,而黄酒一般是要存放两年之后才能喝,只有新酿造出来的一年份佳品才能够喝,所以入冬的新生黄酒成为当地人的新一年的贺礼,也祝愿新的一年安好安康。
结语一年365天天天都是酒,每年的入冬都是这么热闹如此多人前来品尝也是一种习俗文化,但是喝酒也是有讲究并且也要适量,在这种聚会时刻,我们都希望能够谈笑风生,但是喝多是容易醉亲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