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绣害死曹操子侄未必是贾诩献策,曹操对二人也需展示容人之量

史海撷英 2024-09-30 18:35:36

根据《吴书》的记载,张绣投降曹操后,“绣降,用贾诩计,乞徙军就高道,道由太祖屯中。绣又曰:‘车少而重,乞得使兵各被甲。’太祖信绣,皆听之。绣乃严兵入屯,掩太祖。太祖不备,故败。”张绣率军迁移过程中,路过曹操营地时,趁机攻击曹操,曹操没有防备,大败,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被杀,曹操本人幸亏曹昂献马才逃过一劫。

但是,《三国志》和《傅子》记载与《吴书》不同。

《傅子》说“绣有所亲胡车儿,勇冠其军。太祖爱其骁健,手以金与之。绣闻而疑太祖欲因左右刺之,遂反。”《三国志》说“太祖南征,军淯水,绣等举众降。太祖纳济妻,绣恨之。太祖闻其不悦,密有杀绣之计。计漏,绣掩袭太祖。太祖军败,二子没。”

三本书说的全部不一样,最大的区别是:《三国志》和《傅子》没有提到贾诩献策给张绣袭击曹操,而《吴书》说张绣是听了贾诩的计策行事的。

这很关键,涉及到贾诩的政治命运。

张绣杀了曹操的儿子、侄子,未必是贾诩献计。

《三国志》是研究三国时期的第一手资料,陈寿在《武帝纪》、《张绣传》、《贾诩传》中均没有提到贾诩献计给张绣,而是直接说张绣袭击了曹操,杀了曹昂、曹安民与典韦。

裴松之

《吴书》的作者最初是吴人,吴人不太可能对发生在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内部的事务如此清楚,裴松之只是引用了《吴书》,并非就一定说明《吴书》是正确的。

从贾诩的谋略来说,虽然他能做到这一点,但是他为自己的前途,也不太可能做这事。

贾诩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之一,他其实一直是想投靠曹操的,但他在刚投靠张绣之时,也不可能贸然投靠曹操,他需要协助张绣对抗曹操,以获取日后投靠曹操的资本。哪怕张绣杀了曹操的儿子、侄子与大将,贾诩仍然劝张绣投靠曹操,并说出了自己的三个理由:“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

贾诩把这三个理由一抛出,哪怕与曹操有杀子之仇的贾诩也听从了,立即率军在官渡之战前投靠了曹操。

张绣投靠曹操之后,曹操对张绣的态度是:“太祖执其手,与欢宴,为子均取绣女,拜扬武将军。”曹操对贾诩的态度是:“执诩手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

此时的曹操自己不过是三公之一的司空,就上表封贾诩为执金吾与冀州牧,可谓是相当尊重贾诩了。

这说明贾诩早就看破天下大势,想寻找机会投降曹操了。

贾诩

像贾诩这么聪明的人,做事相当谨慎,无论如何会给自己留一条路。

后来曹操就继承人的事问贾诩,“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

贾诩一直活了77岁,善终,曹操薨逝三年后,贾诩才去世。

再来说说张绣,张绣死于建安十二年(207年),死在了跟随曹操远征乌桓的路上,就是病死的,没有阴谋论。张绣的儿子张泉因为参与了魏讽谋反案,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被杀。

曹操

曹操是个政治家,没必要为了私人恩怨对张绣下手,就算是下手,以曹操的个性,也不必藏着。更重要的是,曹操作为政治家,需要向天下人展示他的德行,证明曹操有容人之量,然后希望天下英雄都来投奔他。

这正如贾诩所预料的那样,此时的曹操仍然没能统一天下,曹操仍然希望向天下展示其爱惜人才的心理,号召天下英雄投靠他,包括配合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

就像刘邦一样,刘邦最恨雍齿,不仅没有向雍齿报仇,反而但却听从张良的计策,封雍齿为侯,以稳定功臣之心一样,雍齿最终也是善终。

这才是政治家的所作所为,曹操要的是天下统一,自己那点私人仇恨根本不算什么,自然也不可能为难张绣与贾诩。

0 阅读:9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