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占领东南亚激怒西方,日美谈判破裂后珍珠港事变爆发

史海撷英 2024-10-01 10:26:13

在日本进口的战争物资中,来自美国的物资占有相当大的份额。

由于美国的对日出口物资(尤其是战争物资)实际上起着从物质上帮助日本维持侵华战争的作用,中国多次要求美国禁止向日本输出战争物资。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3月,蒋介石致函罗斯福,要求美国“绝对禁止军用材料与器具与日本,尤以钢铁、煤油为最”,蒋介石还要求美国停止进口日本的重要物产品。

美国政府及国会内的一部分明智人士也在考虑限制对日贸易的办法。美国国务院中国科科长范宣德主张用经济手段支持外交政策。

他提出:对日施加经济压力的手段包括:废除1911年订立的美日商约拒绝给日本以财政援助,修改关税以限制日货进口,禁止向日本运输某些战争物资。他认为采取经济措施虽然不可能将日本赶出中国,但它可以“阻止日本在中国加强其地位,以免它从那里抽出足够的力量在其它地区进一步发动攻击。那将严重地侵害我们的利益,并可能使我们卷入战争。”

范宣德提出:“我们可以而且应当乘目前与日本发生冲突风险最小的机会,达到已提出的预期目标”,通过采取非军事的经济手段,“我们将毫无风险地以目前较小的代价去实现符合我国本身利益的目标”。

随着美国民众逐步了解中日战争的真相,美国的民意也开始发生变化,孤立主义思潮有所削弱。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春夏,美国的民意测验表明绝大多数人赞成对日本实行武器禁运并抵制日货。6月16日公布的一份民意测验结果显示,同情中国者为74%,同情日本者为2%;赞同不买日货者为66%,反对者为34%;赞同对日禁运军用品者达72%,反对者为28%。”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7月,美国政府鉴于其在国会内修改中立法的努力未获成功,又考虑到日英“有田—克莱琪协定”的签订对于中国士气的不利影响。决心采取有力的行政措施,以表明美国政府对于远东危机的态度鼓舞中国人的抗日士气。美国政府选择了预告废除日美商约这一方式。

此举将为美国日后对日本经济进行制裁铺平道路,同时也向日本人发去明确的信息:如果它一意孤行,半年后它将失去美国重要物资的供应。

7月26日,美国国务卿赫尔通知日本驻美大使,声称:“在最近几年中,美国政府一直在审查美国与外国签订的商业和通商的有效条约……在这一调查过程中,美国政府认为,美国和日本于1911年2月21日在华盛顿签订的商业和通航条约中的某些条款需要重新考虑。”

“赫尔通知日方,要求中止这一条约,根据该约所规定的程序,宣布该约将自即日起6个月后失效。次日,日本外务省发言人发表声明,表示由于美国政府突然采取这一步骤,且所提理由又非常简略,日本“很难理解美国政府这一行动背后的真正动机”;美国政府提出的理由可以作为修改该约的理由,但“它完全不能充分解释为什么美国政府必须以如此仓猝的方式通知废除该条约”。

其实日本人自然明白美国的意图。该发言人称:“美国政府目前的行动恰好发生在英日对话正在进展之时,很容易被一般地理解为具有政治意义。”日美商约的废除,消除了美国对日禁运的法律障碍,是走向禁运的重要一步。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中国方面对此深感振奋。中央社发表评论说,“我国朝野对于罗斯福总统采取此种断然措置,莫不钦佩其高迈之认识与果敢之决心,日寇在过去两年间所受打击,以此次为最重大,其将成为致命之打击,盖有充分之可能性。”

蒋介石则称赞美日商约的废除是“总统和国务卿的伟大而辉煌的举动”,在日英“有田一克莱琪协定”达成之时美国采取的这一行动“减轻了中国自卷入冲突以来所面临的极严峻的危机”。

此后,美国逐步扩大对日本“道义禁运”的范围。9月26日,罗斯福要求有关企业停止出口11种原料。12月上旬,美国政府又将“道义禁运”的范围扩大到制造飞机所用主要金属铝、镁、钼等,并禁止提供生产航空汽油的方法、设备和技术资料。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6月,法国向德国投降。日本利用这一时机迫使法属印度支那当局接受日本要求,切断滇越铁路;同时向英国施压,要求封闭滇缅路。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7月2日,美国政府颁布第一道禁运令,将下列三种物资列入需申请出口许可证的范围:(一)一切武器弹药、军事装备;(二)非常时期战略物资,包括铝、镁等原料;(三)飞机零件、装备、附件、光学仪器和金属加工机械。但对日本至关重要的石油和废钢铁并未包括在内。

滇缅公路路线图

在日本压力下,英国于7月中旬宣布关闭滇缅公路。为了抵消这一事件的消极影响,罗斯福于7月25日又宣布对航空燃料、润滑油和废钢铁的出口实行许可证制度。但是,普通汽油不在其列,而以日本的工业能力,将其加工成航空燃料并非难事。

列入禁止清单的废钢铁也并非全部,而只限于第一号高熔点废钢铁,这一类别只占日本废钢铁输入量的15%。8月,日本威逼法国同意日本军队进入印度支那北部,让日军使用飞机场及向日军提供其所需要的资源等无理要求,并在边境地区越境挑衅,施加军事压力。

中国外交部在得知日、法正进行谈判的消息后指示胡适敦促美国政府,“催禁全部废铁与普通汽油,并采取其他更有效之行动”。美国也感到事态严重,有必要对日本予以警告。8月和9月中,美国多次对日本对印度支那的无理要求提出警告和抗议,但日本置若罔闻。9月22日,软弱无力的法属印度支那当局不得不向日本屈服,接受了日本的要求。随后,日本军队开进印度支那北部。鉴于此,9月26日,美国宣布对废钢铁实行全面禁运。

日本占领东南亚惹怒西方世界

民国三十年(1941年)7月2日,日本御前会议通过了新的政策纲要,决定强化南进姿态,并不惜对英美一战。日本要求与法属印度支那建立军事结合关系,在印支建立海、空军基地,实即对印支实行军事占领。日本限期要求法国答应其要求。法国被迫同意。7月25日,日军进入印支南部,南进姿态已然显示。

在日本出兵之前,得到日方通报的美国曾向日本提出印支中立化的建议,并将此事与石油禁运挂钩,但日本拒绝了美方的建议。7月26日,美宣布冻结日本在美国的全部资产。8月1日,美国事实上实施了包括石油在内的对日全面禁运。对此,英国与荷兰积极配合。英国同时宣布冻结日本在英国的资产,并废止日英通商航海条约和日印通商条约;荷属东印度也宣布冻结日本资产,并取消了当时仍有效的与日本的石油合同。

日本资源短缺,石油80%以上依靠进口。美、英、荷等国所采取的石油禁运措施对日本是一个致命打击,迫使日本在或停止战争或孤注一掷中作出选择。

日本与美国谈判的破裂

尽管美国逐步走上了援华制日的道路,但是在“先欧后亚“的战略指导下,美国不想激化与日本的矛盾,走上立时与日本摊牌的地步。

在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秋的一次内阁会议上,罗斯福表示,美国既要抓住大西洋战线,也要抓住太平洋战线,但大西洋更紧迫。

这次会议确定了美国在远东的四项行动原则:一、避免和日本发生冲突;二、改变以前不与日本对话的态度;三、保留使用经济压力的权利,以便使日本恢复理智;四、敞开谈判的大门,在美国的远东历史地位的格局内力求达成日美妥协。

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1月起,美日两国的一些非官方人士就开始为寻求美日之间的妥协而进行接触。

民国三十年(1941年)3月,双方达成《日美谅解案》。此后,这一谅解案提交两国政府,民间接触升格为两国政府间的非正式会谈。

《日美谅解案》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关于欧洲战争,只限于德国受到现在尚未参加欧战的国家的攻击时,日本才会履行三国同盟义务,美国则申明不为援助一方而攻击另一方的攻击性同盟所左右;(二)关于中国,在日本承认中国独立、从中国领土撤军、不兼并中国领土、不赔偿、恢复门户开放政策,促使蒋政权与汪政权合并及承认满洲国、节制向中国移民等条件下,美国将同意劝告蒋政权和谈;(三)谅解达成后,两国将采取适当措施,恢复日美商约有效期间曾有过的正常通商关系。

日本政府对这一方案仍不满意,日本大本营与政府联席会议提出了修正案,该提案取消了要求日本承认中国独立、撤军、不要求赔偿等内容,而代之以“美国政府承认近卫声明的三项原则,承认以此同南京政府缔结的条约以及日满华共同宣言所表明的原则。并且相信日本政府的睦邻友好政策,立即劝告蒋政权。“

当5月12日日本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将日本的提案送交给美国国务卿赫尔时,赫尔即认为该提案没有提供美国可能同意的基础,很少有达成妥协的希望。但他认为,如果美国现在就表示拒绝,则唯一的一次日美会谈的机会就会完全丧失。

他仍决定以日本提案为基础,争取在谈判中加以修改。此后,双方不断提出自己的修正案。双方面临的棘手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德、意、日三国同盟问题,二是中国问题。美国希望日本脱离三国同盟,或至少要求日本保证,在美国行使自卫权而与德国发生战争时,日本不会援引条约而对美国宣战。但是,日本拒绝给予这样的保证。美国希望日本军队从中国全部撒出,并确定撤军时间;而日本则希望由美国劝告中国根据日本的要求来讲和,如中方不接受,美国即应停止援助。

日本单方面的军事行动

7月,日本进军印度支那南部。8月1日,美国对日本实施全面禁运,日本遂决定链而走险。

9月6日,日本御前会议通过了《帝国国策实施要领》,决心“在不惜对美(英荷)战争之决心下,概以10月下旬为目标,完成战争准备”。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

日本政府决定如果在10月不能以外交手段达到日本的要求,则决心对美开战。美国也意识到日美分歧难以弥合。8月,罗斯福在与丘吉尔的会晤中明白无谋地告诉后者说:他与日本谈判是采取的一种拖延战术他的想法“是要就这些碍难接受的条件进行谈判,从而获得延宕的时间,比方说,拖延30天”。他认为,“赢得一个月的时间是可宝贵的”。

中国政府密切关注着日美谈判的进行,曾数次向美国询问此事美方表示:美日谈判只是试探性的,双方迄今并未取得可以作为谈判的共同基础。美方并保证:美国不会背着中方行事,在作出与中国有关的任何决定之前,美国必先征求中方的意见。

10月18日,东条内阁上台。11月2日,日本政府与大本营联合会议决定于12月初对英美发动进攻。11月5日的日本御前会议最后审定了《帝国国策实施要领》,决定:如日美谈判至12月1日仍未获得成功,则对英美开战。11月7日及20日,日本政府先后向美国政府提交了甲案和乙案。

在11月20日提出的方案中,日本同意把现驻印支南部的军队移驻北部,一旦中日间恢复和平,日将撤走驻印支的全部军队。而美国所要作出的让步是,把日美通商关系恢复至日本资金被冻结前的状态,美国按日本所需要的数量供应石油,保证日本在荷属东印度取得它所需要的物资。

该案第5条还要求:“美国政府保证不采取有碍日中两国恢复全面和平的努力的措施和行动”。这一条款实际上包含了要美国停止援华的要求。赫尔认为,接受这些要求,“实质上是一种投降”,“意味着美国宽恕日本的侵略行为,同意日本今后的征服路线”。

科德尔・赫尔

赫尔向野村指出:在美国人民的心目中,援助中国与援助英国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他要求野村想象一下:如果美国政府明天宣布停止对英援助,这会在美国激起何等的反响。21日和22日,野村又连续拜访了赫尔。在22日的会谈中,赫尔再次明确表示:“我们必须继续援助中国。“

此时,美国政府已经掌握了破译日本外交电报的技术手段,知道了若谈判不成日本将准备开战的意图。面对着和与战的最终选择,此时军事准备尚感不足的美国,希望能将战事的爆发推迟几个月,因而在即将爆发战争前的最后关头准备提出妥协方案。

美国国务院起草了两份对日文件:一是《美日协定基本大纲》,先后5稿;一是《临时协定》案,先后3稿。这两份文件内容密切相关,一个是长期性的全面协定一个是临时性的初步协定。比较起来,临时协定案更多地表现出妥协。

11月22日,国务院提出了《临时协定》的初稿。要旨如下:美日两国政府应致力于太平洋地区的和平,不怀有任何领土要求;日本撤出驻印度支那南部的军队,在印支北部的驻军不得超过25000人;美日互相解除对对方资产的冻结,但两国基于国防原因而实行的有关出口限制仍得维持。该协定的有效期为3个月。简言之,这一协定是要以日本撤退在印支南部的驻军、减少在北部的驻军,并保证不向其他新方向进攻来获取美国放松对日本的部分经济制裁。

11月22日,赫尔召集中、英、荷、澳四国驻美大使,向他们通报日方的乙案及美方的《临时协定》初稿。赫尔说明:美国只是略为放松对日经济封锁,日本将撤退在印度支那的军队,或只保留少量驻军,并允不由此向其他新方向进攻,这自然包括中国政府一直担心的日军由此向中国云南发动的进攻。胡适询问美国放松经济封锁的限度。赫尔称:日本强烈要求解除冻结的资金,但美方将继续维持禁运的办法。

胡嗣穈

英国大使对放松对日经济封锁表示了担心,希望这种松动“必不可使日本积储军用品,以扩大其军力”。胡适则表示反对,他认为:“经济封锁是美国最有效之武器,实行至今,只有四个月,尚未达到其主要目的,必不可轻易放松。“

26日下午,赫尔向野村提交了立场相对强硬的《美日协定基本大纲》。该大纲要求日美两国共同承认国际关系中的四项基本原则:(一)不以武力推行国策,国际问题应以和平方法解决;(二)领土完整与主权不得侵犯;(三)不得干涉他国内政;(四)机会均等。

该大纲要求日本从中国及印支撤退所有海、陆、空军及所有警察,承认现在重庆的国民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撤销占领区内各种不合法的政治组织。该大纲还要求美日双方与任何第三国所订任何条约,不得有与这一美日协定相冲突的解释。这实际上是针对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的。日本代表想不到美国会在最后提出这一方案,顿时目瞪口呆,声称:美国这是要日本举手投降。

科德尔・赫尔

美日间的谈判到此实际上已经终结。27日,赫尔对陆军部长史汀生表示,此后的问题便交由陆军和海军来处理了。次日,赫尔在白宫军事会议上再次强调:美日协定已没有任何可能。日本也作出了同样的判断。在27日召开的大本营与政府联席会议上,与会者一致认为美国的提案已无讨论余地,唯有开战而已。尽管此后美日谈判还延续了几天,但那只是战争到来前的虚与委蛇而已。

日本政府对“赫尔备忘录”十分不满,认为美国在谈判中态度“显趋强硬”,断定美国正在认真准备对日作战。12月1日,日本再次召开御前会议,最后决定对美、英发起进攻,并于次日发出12月7日开战的命令。

民国三十年(1941年)12月8日(美国时间为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同时,日军狂炸香港、关岛、菲律宾、新加坡,且登陆马来亚。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随即攻占马来亚,香港、荷属东印度、菲律宾。

0 阅读:28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