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广西驮朴、太平之行,徐霞客已感受到了身体的不适。晚年的徐霞客,长年累月行走在广西山林间,给他几年后的病逝埋下了伏笔。
(1637年)十月初一半夜,徐霞客在客船中,突然腹痛、腹胀,他辗转难眠,怀疑中了山中瘴气,今后若想长途跋涉,恐怕多了一层阻碍。
(1637年)十月初二,船继续前行。徐霞客见有河水从南面注入江中,在河口,却被一堵天然石坝横着拦堵。那石坝高一丈多,东西长十多丈,平坦如同磨刀石。江水漫过石坝,下垂坠入江中,水声如雷,水波散开如雪花,又好似钱塘江八月间的狂潮,真是一处奇观。
船继续行驶,两岸石崖重重叠叠,交替变换。
船往北转,西岸一座山崖遮住了天空,半山腰有两个岩洞,北洞大,南洞小,两个岩洞内部相通。船行驶中,徐霞客却见北面的岩洞变大变弯,亮光从岩洞后透出来,拱起的岩石如连片的云彩,在空中奔跑,宛如明月透射出来的光影,岩洞的前面、上、下,全都被翠绿的植被覆盖,倒映入江中,真是神仙之境。
船行至东岸临江处,银山光彩夺目,青、黄、赤、白,五彩斑斓的色彩点缀着,与天光波影,互相飞动。悬崖上有上下两座岩洞,上一座山洞空阔深邃,洞中岩石如同观音菩萨的形态;下洞濒临回旋的深水。北面纷纭的石孔很多,裂纹错落点缀在树丛间,如含着一块润泽的美玉。
中午,徐霞客在驮朴下了船。他向村民问路,村民劝他等人多了一道走才会安全。顾仆病上加病,徐霞客不免惴惴不安,只得让他带着行李寄宿在旅店主人家。
(1637年)十月初四,徐霞客从驮朴前往太平府。
徐霞客登上媚娘山,越过山脊往南下走,东南三里处,有圆形深坑,名叫龙井,深五、六丈,直径三丈,坑壁纯石环绕。徐霞客沿着石磴往下坠,深坑底部十分平坦,东北方裂开一个洞口,他穿过洞口进去,洞内水声潺潺,昏黑看不见脚下的路,他只得摸着石缝走。
徐霞客走了很久之后,洞中渐渐有了亮光。他回头看进来的地方,一根石柱好像碧绿的竹笋,耸立在洞中,上下相连,旁边有石板平架,薄如云片,敲击起来声如铜柱。深坑上方,还有一座快要倒塌的亭子。
下午,徐霞客抵达壶关,壶关距太平府城北一里多,关隘东西两头,好像茶壶的脖子一样。
壶关内,唯有守关的破旧宅院四五间,年老的僧人如喜建了映霞庵,又盖了施茶亭。徐霞客便留在庵中歇息。僧人如喜招待他的只有两钵盂淡菜,不见一粒米。在庵中吃住的人,有几十个,有的已经呆了很长时间,如喜仍供奉茶水,毫不吝惜。
太平府的位置,好比在茶壶的腹部,城中纵横相距各一里,三面滨江,城内房屋荒凉冷落,千户所衙门都是用茅草盖顶的。那些民居街市,一眼望去,全都是荒芜的茅屋。
徐霞客到过的广西驮朴和广西太平府,就是如今的广西崇左市。只是时过境迁,徐霞客曾经看过的风景,不知如今还能看见否?
人生苦短,徐霞客感觉身体不适时,他所遗憾的,只是怕影响今后的长途跋涉。对于他而言,美景就是解药。任何的人成功都来之不易,这部极具有文学和史学价值的《徐霞客游记》,就凝聚着徐霞客的汗水、泪水,以至于徐霞客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敬请关注“景致记录”,看古今美景,谢谢!
他买门票了吗?